基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的核心逐步转移到人才竞争上来,这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与挑战。国家教育部基于现阶段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式与需求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与改革。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形势下,各大高校应努力抓住新时期下教育面临的时代性机遇,通过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培养模式;现状与对策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结构等都需要学校在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加以完善,并依托课堂教学、专业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实现这一结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关注人才的专业层次、专业方向、理论水平等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在体育教育中,将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应用到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课程等方面的确定与完善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受到教学体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单一强调了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忽视了体育教育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客观联系,使得人才培养渠道过于狭窄、培养模式单一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相继凸现出来。为此,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寻求体育教育体制的创新与人才结构的重构,变传统单一化教育模式为多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服务于素质教育大业,推动高等教育体育专业改革的迫切需求。
  1 高校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培养目标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体育专业素养,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旨在为体育教学、竞赛、科研、訓练等社会岗位输送针对性专业人才。在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下,高校体育教育仍将改革重点置于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渠道、专业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当前高校培育的毕业生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限制,在社会就业、科研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不足、专业复合型不够等问题,难以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而专业就业率却处于不断下滑状态,这一矛盾的尖锐性凸显了我国当前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巨大偏差。其一,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输出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量,在社会体育类就业岗位得以饱和后,就会出现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过剩。其二,我国现有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显示中老年人口群体的比例正逐步增加,年轻人比例的减少也意味着对体育教学岗位需求的减少,这势必会加剧高校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2 培养途径现状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沿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完成课内基本知识在学生当中的教学与内化吸收。反观于当下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复合型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以增加教学时间和专修课教学为途径的人才培养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只有从课堂教学、课下实践、教学评估、成绩考核等多方面下重手改革才能真正将高等体育教育并轨到社会现实需求当中。
  1.3 课程设置现状
  从我国当前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以培育“专才”为目标的专业性、单一性课程结构仍是主流,具有灵活性小、培育渠道狭窄、知识层次不深入的缺陷。缺乏时代性和整体性的课程结构存在内容重复、更新速度慢的沉疴顽疾。此外,由于传统课程结构所适用的教辅材料极度缺乏,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使得体育教育难以满足体育科技的发展需求。首先,公共基础课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数学等课程为主,对人文类、社科类、自然类课程关注不足。其次,以体育竞技内容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对民间体育、残疾人体育、儿童体育、康复体育等方面涉及较少,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再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体育选修课并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娱乐类、休闲类、旅游类体育的现实需求,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最后,实践课程开展仍需深化完善,特别是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开展较少。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2.1 确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经济飞速发展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增长,以娱乐、健身、休闲、旅游等为目的的多样化体育成为公众的现实需求。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所导致的就业压力激增使得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应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格局中跳出来,着眼于社会需求,瞄准多面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结构,致力于培育兼具体育基础知识、应用技能、创新意识、探索思维等专业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强、人际交往素质高、吸收内化能力强等基本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而不同类型的体育教育院校也应立足自身实际及市场需求,制定出差异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性较强的重点体育学院应以依托自身雄厚的专业教学基础,丰富的专业教学设备,高素质的师资教学队伍致力于培育高层次的体育类人才,重点为大规模体育赛事的组织与裁判,体育高精尖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专业类体育教学与管理等社会岗位输出高素质人才。侧重综合实力的普通大学或师范大学应依托自身的学术优势和理论科研优势,采用主修加复修的课程结构,致力于培育具备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良好的卫生和康复指导能力,能够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且具备人文、社科知识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性较强的专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应在为城镇中小学提供师资教学力量的同时,注重服务于农村、社区的基层体育事业,培育能够吃苦耐劳,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的基层体育教学工作者。此外,专科类院校也可以瞄准当下处于空白状态的婴儿体育、残疾人体育等领域,培育出社会适用性较高的体育类人才。因此,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密切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和院校自身的教学基础条件,从而在有针对性地服务社会需求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   2.2 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
  2.2.1 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
  高等体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一方面,依托高校扎实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架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讲座、专业探讨、专业创新、科研攻关等相关事项当中。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内化吸收能力、人际交际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加快学生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磨合速度。
  2.2.2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
  体育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高等体育教育中应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一方面,改变传统单纯依靠毕业实习、见习为主的单一性实践教学结构,重视课堂教学演练、专项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利用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裁判当中,增加实践教学机会。另一方面,构建一支包括校内专业体育教师、公共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工作者在内的多面性实践教学队伍,加强对学生课堂教学、课外见习、社会实践等各环节的实践指导,并建立稳定的长效的体育实践教学基地。
  2.2.3 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为中心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努力拓展体育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将校内专业实训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多远化教育模式,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学习期间的体育教育模式要结合各校的基础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根据不同的个性化培養目标,实行三段分流。三段分流是指,首先,加强体育专业基础教学,奠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强调知识性的重要。其次,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加强体育专业的专项化针对性训练,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再次,结合好社会实践加强实习演练,强调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和实践应用。第一次分流发生于基础教育结束之前,专业分流后注重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强化训练阶段;之后进行第二次专业分流,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无缝对接;在实习阶段分流后,学生则能够对体育专业理论、专业应用以及社会实践等技能应用的更加娴熟。具体来说,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才建设通常采用 “2+1.5+0.5”和“1+1.5+0.5”的教育模式;针对职教体育教师和应用性体育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采用 “2+1+1”和“1+1.5+0.5”的教育模式。此外,对当下普遍采用的四年制本科教育模式应持思辨的态度,在培养研发型高级体育人才时,要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教育阶段,采用“4+x”的教育模式,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横贯起来,实现一站式教育模式,进而提高本科生的体育教育水平。
  2.3 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内推
  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师资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方面,教师自身应将专业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业研修和岗位培训,并自主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和校内学习资源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创新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培育出适合新世纪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常态化长效工作机制,在积极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平台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优秀执教人才,以优秀的福利待遇保障制度提高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同时,学校要改革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将对教师的业务考核结果作为福利待遇的执行依据。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类科研型、生产型、教学型的体育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这一宏观环境。要将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等方面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应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应用,进而培养出以体育专业知识为根基,兼具人文、社科、自然等学科素养,社会适应和科研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双向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推动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芳,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2]陈钧,等.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规格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05):60.
  [3]赵浅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5(05):14-16.
  [4]鲁国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6(02):100-102.
  作者简介
  关玲香(1976-),女,山西省洪洞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省乐山市 614000
其他文献
编者按: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划分在其变上。如果没有变,便无时代可分……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本栏目的七篇论文,初看似乎彼此间毫
现如今随着我国的教育水平在逐渐的提高和更新,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改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其中音乐课越来越受关注.这其中,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却面临着许多挑战
【摘 要】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丰富多样的互联网热点给越推越远,人们因为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不愿意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传统文化上,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运动项目往往带有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新颖有趣却因为宣传力度小,知之者甚少。因此,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运动项目走入校园,开发校本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下
欧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之处,也是“一带一路”路线体系的西端终点,欧盟方面的态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欧盟决策共同体的三类主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本文介绍了基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被动光谱诊断获得杂质密度的方法。通过被动光谱诊断测量获得杂质线辐射的空间多道弦积分强度分布,利用强度标定系数转换为绝对光亮度分布;通
【摘 要】在传统高分论英雄教学理念和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开口说英语的意识,“哑巴英语”现象普遍存在于教学中。为了转变这种局面,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和思想,加大对口语教学的重视力度,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为实现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口语交际 小组合作 教学策
交互式电子白板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仪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
【摘 要】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在教学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需要改变课堂教学局面,逐渐让微视频参与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新思维,能够让学生体会真实的情境教学,捕捉到学习的难点和疑问,逐渐在视频资源自主播放中形成全新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利用微视频能够改变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情绪,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游戏化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应用更加普遍,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理解、探究,并且将已经学到的数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