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or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和传播媒介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改革创新的机会,也促进了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融合,青年亚文化由最开始的小众化转向现在人人都会涉及的大众化。在转型的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对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逐渐增大,也为文化创新增加了可能性。节目《奇葩说》,里面融入的许多青年亚文化的象征元素,不仅显示着这档节目的风格化,也代表着青年亚文化的普及,和象征青年亚文化元素在当代媒介下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新媒体时代;建构;多元化;奇葩说
  一、青年亚文化在当下环境中发展现状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带来了多种技术的革新,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媒介更是拉动了多产业关系。新媒体传播技术的革新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刺激了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在这一发展中,青年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虽然还是隶属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但已不是只有少数群体才能接受的特有文化现象。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使它挑战性、青春性、多变性的特点,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其与主流文化进行抵抗的独特方式,也更为广大青年们津津乐道。由“小众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青年亚文化完成了它的转型,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还促成了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协调发展。正如从2014年开播至今的一档网络脱口秀类节目《奇葩说》,里面融入的许多青年亚文化的象征元素,不仅显示着这档节目的风格化,也代表着青年亚文化的普及,和象征青年亚文化元素在当代媒介下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二、青年亚文化在《奇葩说》里的风格建构
  风格是物件特征的外显表现,具有多样化和统一性的特征。《奇葩说》这档网络脱口秀节目充斥着青年亚文化的元素及符号。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不靠大流量,却仍能在井喷式的大堆“网综”中脱颖而出。节目里充斥着个性张扬的符号元素、戏剧性与极强张力的犀利语言、各种脑洞大开和敏感的辩题等,这些构成了《奇葩说》这档节目的独特风格化,个性化的风格不单是青年亚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的立足根本。
  (一)拼贴
  拼贴,“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1]。举例来说,之前大火的“配音秀”,以经典影视片段为基础,大众可以比对画面进行配音,最后产生出一个新的视频片段;网络上流传的视频混剪,对一部或多部影视作品进行重新剪辑组接,用恶搞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讲解。由此可见,拼贴是在原有物品的基础上,将不同元素和不同意向的元素组合到一起,组合的过程没有固定的规则和要求,一切都以一个争议点为中心。拼贴的无规则化和大众化,证明其是青年亚文化风格构建中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拼贴可以突破空间隔阂,将两种无关联的东西组接到一起,重新建构出新的意义,被再次建构出的作品被人们称为“无厘头”。首先,拼贴的基础是在大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主流文化里寻找到合适的编码源是最基础的。然后,有了编码源,怎样将元素编码成有意义的、能让大众接受的拼贴,怎样编码就显得尤为重要。“丽春院鬼混大的韦小宝跟紫禁城里的康熙爷,误打误撞,一样make了一生最好的friends”“当赵薇回首,不愿意再聊小燕子的时候,让我们痛聊一晚上吧”。节目中浮夸的表演与特色的语言,对主流文化的解构再重建,调侃常态式的“无厘头”拼贴,缩短了大众与主流文化的距离感,还能制造出综艺节目需要的笑点。其次,在被大众接收的过程中,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媒介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即时性强这些传播的优点都给节目的宣传和大众接受度大大加分。最后,拼贴能否为大众所接受不光是节目组要考虑的受众问题,还有大众自身的“阅读资质”。例如《奇葩说》的小宣传语:U Can U Bibi。在这句话中,节目组想表达的意思,在众多青年受众中一目了然,但是对于有不同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可能就不会理解。所以,“阅读资质”在拼贴的传播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奇葩说》里拼贴的广告语和开场片头,在主流文化传播的建构层次上对传统作品进行颠覆的拼贴就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二)同构
  同构,“借以描述一个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风格之间的象征性一致”[2]。青年群体和社会群体有相互的关联,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也有相互的联系。“奇葩”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奇葩逸丽,淑质光”,用来形容人的不落世俗、独一无二。但是在《奇葩說》这档节目中,“奇葩”这个词语变成节目的象征符码,使广大青年直接想到《奇葩说》这个节目。这样的同构关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建立的同构关系越来越多,在大众接受同构关系认知的时候,也促成了青年亚文化风格的形成。同时,在青年亚文化中符码的使用也建构了青年亚文化群体。还是拿“奇葩”举例,在《奇葩说》中,参加辩论的选手不被称作选手,而是叫做“奇葩”,在每一季最后要争夺出一位“奇葩之王”。奇特有个性是他们的标签,无厘头搞笑是他们的特点。这档节目因为一个词语建构了一个青年亚文化群,这个群体又赋予青年亚文化符码新的风格意义。
  (三)意指实践
  意指实践,又称表意实践,主要是指青年亚文化中一种可能出现多义甚至无穷意义的符号实践,指风格中出现了固有的颠覆成分[3]。人们根据自己的心中所想和需求对符号进行二次认知建构,使其具有超过符号本身的客观含义。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符号的关注和意向“所指”转向到他们自己构建的另一层含义,即“能指”,至此,一个符号的含义有了新的拓展和意义。例如在《奇葩说》中大家每季必争的“奇葩之王”称号,表达的并不是“奇葩”现在的第一层含义,不是人们理解的超级“奇怪”,而是对于这些辩手们的能力的认可,属于一种荣誉称号。在节目中,大家经常会用到一些网络用语“给跪”等,题目中也会出现“绿茶”等网络用语,这些词语原本的意思已经在大家反复高频的使用下意指实践出其他含义,与当代年轻人产生更多共鸣。   三、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多元化
  (一)青年亚文化的个性化
  作为游走在主流文化边缘的青年亚文化一直区别于青年文化,不同于其大众接受的特性,但是个性化的标签也颇受广大青年喜爱,尤其是在新媒介的带动下,青年亚文化也不再是“个人的文化”。《奇葩说》里其中一季,邱晨的悟空同款衣服,被马东调侃成“囚服”,何炅解释为“二次元”。“二次元”这个符码也是青年亚文化里的符号元素之一,没有同一阅读资质的人无法感受到这种个性化的设计,有同一阅读资质的人会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这种个性化的特征。除了“二次元”,嘻哈文化也是青年亚文化里的一种文化形式。2018年末,杜嘉班纳设计师由于发表涉嫌辱华言论遭到全国人民集体声讨,具有代表性以嘻哈文化为主的红花会,创作了一首《NOT ME》来讽刺发表涉嫌辱华言论者。在这首作品中,歌词、节奏、风格等都是青年亚文化代表性符号象征,也很顺应当时的热点,表达出广大中国人民的心声,受到广大网友好评,并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的热搜榜。在文化浪潮的冲击中,青年亚文化的个性化不同以往,以嘻哈为代表来看,其抗争、反叛的个性精神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
  (二)青年亚文化的娱乐化
  “无厘头”“大话系列”等青年亚文化标识的出现,使得其逐渐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使得青年亚文化的娱乐性逐渐增强。当下聊天软件中表情包的使用,很好地丰富了大众在使用聊天软件中对话的生动性和娱乐性。在《奇葩说》中,也有青年亚文化显现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地方,他们都对主流文化进行再解构,重新建构的现象会较之前的主流文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达到一种“无厘头”,给人新鲜又搞笑的感受,例如“肉松队”“人中精华”等话语。节目中夸张又大胆的服装、道具、化妆、布景等基础的节目物质符号,以及后期使用的字幕、特效、音效、浮屏等數字物质符号的呈现都在充斥着节目的娱乐化。互联网的虚拟特性能够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传播空间,大家对影视作品的拼贴与吐槽、恶搞表情包等无厘头的拼贴,将其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中,给大家带来解压和乐趣。在青年亚文化的娱乐化中,我们能感受到其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其中包括对大众文化的抵抗。青年亚文化仪式性抵抗展现出它的基本特点,即个性、颠覆、狂欢的娱乐特质,也在仪式性抵抗中和主流文化碰撞产生出新的文化发展方向。
  (三)青年亚文化的大众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给予了亚文化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给青年亚文化大众普及化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大众对青年亚文化的关注度随之提高,青年亚文化价值也日益提高。在《奇葩说》里主持人对赞助商的广告口播“废话就像头皮屑,海飞丝帮你消灭它”“正经人再不正经场合的指定用酒 RIO”等,使商业和亚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商业将亚文化收编。伴随着大家对其关注度的提高和资本的转换,亚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的地位显见提高,也在主流文化中能占得一席之地,促进青年亚文化的转型。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不管是被主流文化或是商业收编,亚文化都会以适合其大众化发展的一种方式继续发展下去,这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体对其的偏见,同时也证明新媒体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大众化。并且在现如今文化大交融的背景和新媒介的传播下,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挑战和解构,日益促进了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介下的转型,也改变了一些大众对青年亚文化的“负面”认知。类似“竹影青瞳”“木子美”等以无道德的社会反叛行为为特征的青年亚文化在文化领域中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阳光正能量,顺应国家时代潮流的新青年亚文化,也凸显了青年亚文化的大众化。
  四、结语
  青年亚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类,它即独立又依附于主流文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新兴技术都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前提,新媒介正在改写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文化果实,显示出其文化创新的能力,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过我们要坚定走文化自信的道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代的青年亚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大交融,一起呈现我国繁荣的文化景象!
  参考文献:
  [1]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赫伯迪格.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M]. 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殿林.我国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建构与解码[J].当代青年研究,2011(8):1-7.
  作者简介:宋晗,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作为加利福利亚州贝弗利山庄计算机(Hacker(1))基金会过去几年的研究主任,T·W·阿多诺博士主导了这項初步研究, 在这里首次发表。参与这项研究的其他人包括伯尼斯·T·艾杜生(2)夫人, 梅里尔·B·弗伦德博士,和乔治·格伯纳(3)。阿多诺博士现在已经返回德国,在那里他已经重新获得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职位和法兰克福社会学研究所副主任的职位。  电视的效果不能用成功或者失败、喜欢或不喜欢、赞成
期刊
摘 要:浙江旅游职业学院60名参加体测的男生作为被试,结果显示:音乐表象对男生体测1000米焦虑具有缓解作用,其中舒缓音乐表现对男生体测认知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缓解作用;激昂音乐表现对男生体测躯体状态焦虑具有显著缓解作用,对状态自信有促进作用。相较于对照组,舒缓音乐组和激昂音乐组男生1000米体测成绩有显著提高。由此可知,音乐表象对大学男生1000米体测焦虑具有良好的缓解效应,从而提升男生1000米体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为代表的生命美学异军突起,以生命之爱来重塑中国人的美学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贵生”理念和儒家“仁学”,下承明清“情本美学”,又弥补了传统文化失爱少美的致命缺陷,从而构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就是生命美学发展的一次及时的总结。  关键词:生命美学;潘知常;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
摘 要:《唫梅图轴》描绘的是咏梅赋诗趣事,在造型方式、画面的意蕴、用线特点、空间布局等方面都具有生动而装饰性极强的画面感。陈洪绶的人物画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他在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他在人物画方面的变革精神也鼓励着后世对人物画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艺术风格;梅图轴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
期刊
摘 要:印象主义画家毕沙罗,以写生方式回归客观世界本源,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田园风景画,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域田园历史的碎片。这些田园风景画呈现出了他关注自然,关心社会的人文视角,也反映出地域自然资源特征、经济状况、农耕生活情景等,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意蕴。  关键词:田园景观;人文意蕴;毕沙罗;田园风景画;解读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孕育及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们在生存发展中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与土地、山川、草
期刊
摘 要:迟子建是当代文坛最具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来,三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使其作品艺术风格愈发多变且渐臻成熟,无论是创作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可以说,迟子建的创作水平已经站在了文坛前列,她将个人生命体验与叙事技巧融合到文本当中,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意蕴和创作内涵,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体风格。对迟子建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以它的《白雪乌鸦》为例,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透过其叙事模式
期刊
摘 要: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
期刊
摘 要:艺术创作过程是从艺者被陶造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艺术品被刻上了创造者心灵的印记。因为创作者的心理机制不同,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就不同。日本女画家小松美羽让绘画成为一场灵性的仪式,带领观者参与到心灵关怀的旅程中去。小松美羽的美术仪式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她调动意念,将意念注入到绘画作品中,向观者传达冥想中所见到的完整世界,这种方式为从艺者探寻新的艺术创作途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心灵关怀;创作途
期刊
摘 要:“画知不画见”这一编码方式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显著特征。同时,这一特征也普遍存在于儿童画中。由此,我们可以基于二者共有的这一编码方式,分析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联系。  关键词:画知不画见;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儿童画  “画知不画见”,简而言之就是画知道的,而不是画见到的。就“画知不画见”而言,其打破了传统绘画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通常在一个平面内,我们无法看到事物各个面的结构,但不
期刊
摘 要: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状况变动和文学观念的变化,左翼文学因鲜明的政治色彩,其真实性受到质疑,甚至有论者把左翼文学仅仅归结为一个“话语事件”、一个“文化出版现象”。实际上,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与左翼文学叙事关联的研究,可以发现:乡土小说对旧中国乡土社会危机和苦难的叙事与左翼文学相互印证,其在客观上补充和加强了左翼文学的叙事基础;而左翼文学着重叙述的是在此基础之上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