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兰的感想

来源 :悦读悦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uh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气质就是城市的气质。芬兰是安静的。不像法国人激情四溢,巴西人总在不停地摇动,美国人匆匆忙忙,动不动张着嘴巴哈哈大笑。
  
  在当代生活中,由于飞机误点和汽车塞车而失约是最容易被谅解的。然而,芬兰的朋友无不遗憾地告诉我,由于我迟到一天,错过了赫尔辛基大学为我在一座古堡里准备好了的别具风情的欢迎仪式。据说我当时可以在那里洗桑拿。
   这使我吃了一惊。我跑了那么多国家,还没听说用洗桑拿——让客人裸一次并给蒸汽蒸得像煮熟的海螃蟹那样通红——来欢迎客人。
   然而,对于芬兰人来说,洗桑拿是他们的骄傲。因为他们是这种刺激又过瘾的、像扒一层废皮那样快乐的洗浴方式的发明者。他们视桑拿为“国粹”,就像我们的“元青花”。
   我想,激发出芬兰人这种发明灵感的,大概是它地处北半球极地那种直钻到骨头里的寒冷。其实对于芬兰人来说,寒冷并不可怕,从古代烧炭烤火到当今的电暖气都是人们足以驱寒的手段。可怕的是这里缺少阳光。芬兰北部一年至少五十天完全没有阳光,南部一年也有一个季度每天只有三个小时能够见到阳光。漆黑一团的生活,难免磕磕碰碰,减缓速度,更影响人的心理。想一想一天天全在闷罐似的夜里、一觉醒来还在夜里是什么滋味?
   我和赫大的教授高歌先生面对面吃饭时,发现他很少说话。他的相当不错的汉语足以与我交谈,但他一声不吭埋头吃着冰岛烤鱼。后来我发现其他芬兰人的话也不多;他们习惯缄默,性格含蓄,耽于安静。但安静并不沉闷,而是一种习惯了的适然。人的气质就是城市的气质。芬兰是安静的。不像法国人激情四溢,巴西人总在不停地摇动,美国人匆匆忙忙,动不动张着嘴巴哈哈大笑。
   据说我来到芬兰的六月是他们“最好”的时候。直到晚间十时半了,朝西的景色依旧给阳光照耀得明媚夺目,有的树给照得像光鲜的翡翠一般。这时候,芬兰人绝不会待在家里,或坐在广场上,或躺在河边,享受着太阳神一年一度稀有的恩赐。人总是缺少什么渴望什么。大自然总是给你一半的同时叫你还想着那一半。不满足是生活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
   然而对于大自然不同的是,古人充满敬畏,更多是依赖;人对于大自然的要求只是生活之必需。可是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当今人类却变得欲海无边和胆大妄为了,有限的地球资源正在被挥霍。人们并不知道为了满足自己而预支了明天。我们不是正在疯狂地剥夺我们的后代吗?
   芬兰人与大自然太密切了,一千八百个围着海水的岛屿加上一千八百个陆地上的湖泊构成了他们的疆土。为此,他们国旗的颜色是蓝和白,很单纯;蓝色象征着湖水和海水,白色象征着大雪覆盖的大地;而这大地上还有百分之七十是黑压压的森林。谁也无法把自己隔绝在大自然之外。然而,他们却不会填湖造地,再炒地开发;从赫尔辛基到图尔库这些城市也不去搞什么公园化,“打造”什么“花园城市”,而是遵从大自然的天意,连草地都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野草,草里开着野花,很少铺设人工栽培的草皮。一句话,他们更欣赏天然而非人为。还迷恋着先人留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湖边桑拿。在今天,拥有一座祖先遗留下来的湖边木屋的人,便被视为“富翁”。所谓“富”,就是可以在假期里来到湖边,全家人钻进这近乎原始的充满木头气味的房子里待几天,吸足了大自然醉心的气味。在今年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的图尔库市,有一种向客人们一半推荐一半炫耀的特制的水杯,是用树皮包着一个素白的瓷杯。显然他们喜欢手指接触树皮——这种自然生命的触感。
   芬兰和瑞典一样是讲究艺术设计的国家。他们在一切生活用品上都崇尚新颖与创意的设计。但他们的设计很少商业化的花里胡哨与挤眉弄眼,而是一种与大自然的谐调,现代的简约,以及他们质朴与喜欢单纯的本性。
   在刚才提到的芬兰人沉静的性格里,还有一种韧性的东西——这离不开他们的历史。由于地緣关系,他们地处俄罗斯与瑞典两个强国夹峙之中。虽然早早立国,但很快就称臣于瑞典,时间竟长达六百年,随后又成为瑞俄战争的胜利者沙皇俄国隶属的大公国。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才宣布独立。六七百年来受制于他人,还会有自己吗?在如此漫长岁月等待着国家光复而从不言弃的芬兰人靠着什么活下来的?是一种坚忍顽强、令人钦佩的国家精神。我在他们民族英雄马达汉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了一句话:
   世上的爱国者都是人民心中的圣人。
   芬兰人心中另一个英雄是驰名世界的大音乐家西贝柳斯,他的《芬兰颂》就像法国人的《马赛曲》和中国人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种真正融化到人们血液里的灼热的音乐。能进入人们血液的音乐才有生命,绝非那种我爱你不爱的哼哼唧唧。
   其实,精神一直为芬兰人所尊崇。
   在芬兰文学协会,我看到他们收集和整理的自己民族的民歌25万首,全都井然有序地陈放在书架上和编入数据库中。这个协会成立于1831年,远在他们国家独立之前。这件事告诉我,在他们国家没独立时,他们的文学、他们的精神一直是独立的。
   我知道,芬兰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大学最多的国家。散步在赫尔辛基大学绿荫重重的校园里,当我听说这里有40000名学生和500名教授,产生过5名诺贝尔奖得主,一时觉得学院里的空气都饱含着精神与学术的氧了。
   有一种说法,说芬兰是“知识分子治国”,也有人反对这种说法,说“芬兰人差不多都是大学毕业,官员也都学历很高”。其实有知识和知识分子并非一码事。所谓知识分子是具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的人。在芬兰,即使一些知识分子成为国会议员,依然保持其批评性。
   批评是思想的生命方式之一,也是寻求科学与真理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赫尔辛基海边码头上,我看到一些芬兰人坐在简易的木椅上晒太阳,成群的海鸥在他们头上飞来飞去,从海上吹来的凉爽的风撩动着他们的额发与衣袂。他们有的捧着笔记本电脑上网,有的饮着本地人酷爱的咖啡,大多缄默不语,静静地享受着自然、传统,还有现代的文明——这便是我看到的芬兰最平凡的图画。
   我没有去拍照,因为它已经深深印在我脑袋里了。
其他文献
何妨每周克服对某一非善意表达的使用,比如本周力戒说“废话”,下周力戒说“去死”,再下周力戒说“你有病啊”……    我听说,2001年,中国大陆一位语言学家在年轻人中做过一个流行语调查,在前十名流行语中,“恶心”、“白痴”、“变态”等词语赫然在列,高居第二位的竟是“去死吧”。汉语真的在变成越来越“快意”的语言。  因为成长经历中普遍严重的利比多压抑,也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基本安全感,我们中国人有一种
期刊
闾丘露薇用大量篇幅讲述“两个利比亚司机”“办报纸的年轻人”“战争中的媒体”“卡扎菲的雇佣兵”等战争角落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写到班加西街头的孩子们时流露出怜悯的情绪,这种写作风格与国内众多战地报导注重宏观叙事的风格相去甚远。    《利比亚战地日记》是闾丘露薇以日记的形式记述的其从进入利比亚到离开利比亚期间的采访见闻,以每日事态的发展作为基本线索,真实记录了处于战乱中的利比亚的种种场景和战争背景下
期刊
【导读】 时隔一年之久,继《可爱的洪水猛兽》之后,韩寒的最新杂文集《青春》终于在11月9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体版,而繁体版早已在去年于台湾畅销。据悉,该书首印超过60万册,已经卖出10种语言的版权。选择在11月9日新书上市是韩寒的用意,因为119是火警电话,他要为这个日趋寒冷的社会拨打一次火警警报。这本收入他两年来文章的文集,既有他的博客文字,也有他从未发表的文章,还包括两次他的公开演讲内容。
期刊
正是这些命题一起组成了人生的多棱镜,人类在此间才显得重要。在读过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以后,你从来不会感觉渺小。     时隔37年后,瑞典人把诺贝尔文学奖搬回了自己家: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6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宣布201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二战后斯堪的纳维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这也是近10年来诺奖第八次颁予欧洲区的作家。结果公布后,守候在现场的媒体发出
期刊
我不是听到这张专辑才想写乐评的,而是再次听了陈升的《牡丹亭外》这首歌才蓦地想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只因为《牡丹亭外》的一句歌词: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假正经和真无情,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大多数人的一种状态,所以,从厚厚的灰尘中翻出黄磊的这一张音乐,才愈加能体会到其中的诚恳和真挚。  黄磊的专辑我至今只买了这一张,还是那年头流行的磁带,磁带盒子封面上的他穿着厚厚的棉衣,短发,低头,背后
期刊
在澳大利亚记者埃利斯眼中,邓文迪是中国制造“最成功的出口品”。她把自己从一个中国的简朴生活地,发射到当今世界最富有、最有权力的家族企业中。在30岁之前,她便完成了这次大跃进。    20年前,她只是新闻集团香港公司的一个小实习生,冲着比自己职务高很多的管理人员这么说:“你好,我是邓文迪!”这是一个令人熟悉的打招呼方式。如今,她是全球媒体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鲁珀特·默多克的夫人,见到记者,语气还是这样,
期刊
黄山脚下的西递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村中胡姓一脉,千年繁衍,生生不息,恒守着几乎一成不变的古韵。  去西递旅游,最好能遇上雨。西递的雨,很像徽州老太太垂髻上的簪花,虽历经千年,依旧柔媚做骨,软得能融去一切。  站在村外看雨,不管是哪个季节,那里的雨都显得分外明亮,好像身心充盈着太多的阳光。随着雨水进村,街巷又深又窄,两边都是楼房,经雨洗濯的青石路面墨光照影,抬头看天,发现落下的不是雨,而是
期刊
这是一个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乱世。在这个乱世中,出现了春秋五霸这样的乱世之主,而在这几个霸主的兴衰跌宕中,就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那么,通过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事件,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一幅春秋画卷呢?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历史的回眸,要看一看这段历史,在整个我们的文明
期刊
伟大小说从来不是纯善的道德文章,好比一个四平八稳清俊洁白羔羊一样的圣人当演员肯定演不太好。    前几天,MALINGCAT老师写了一个埃斯特拉和博尔赫斯的段子,我顺口跟她扯了几句,她也觉得博尔赫斯跟他母亲的关系略显奇怪。然后,黎戈老师写了个段子,聊作家们的伴侣。纳博科夫家那位薇拉阿姨——替他打伞、对付出版商、备课、在康奈尔上课时坐第一排、康奈尔校内戏言“雇纳博科夫先生还不如雇纳博科夫夫人”、随手
期刊
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为此类文艺作品起了个类型名称,叫做“残酷青春”。简直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    我想霍尔顿如果不是个少年,而是个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烦人。《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这位主人公,看什么都不顺眼。他讨厌学校,讨厌同学,讨厌父母。他甚至讨厌那些喜欢说“祝你好运”的人,那些说“很高兴认识你”的人,以及在钢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当然还讨厌数学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