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身边的好女人、坏女人和孽女人

来源 :悦读悦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en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小说从来不是纯善的道德文章,好比一个四平八稳清俊洁白羔羊一样的圣人当演员肯定演不太好。
  
  前几天,MALINGCAT老师写了一个埃斯特拉和博尔赫斯的段子,我顺口跟她扯了几句,她也觉得博尔赫斯跟他母亲的关系略显奇怪。然后,黎戈老师写了个段子,聊作家们的伴侣。纳博科夫家那位薇拉阿姨——替他打伞、对付出版商、备课、在康奈尔上课时坐第一排、康奈尔校内戏言“雇纳博科夫先生还不如雇纳博科夫夫人”、随手带心脏病药以防纳博科夫见着好蝴蝶就厥过去、带支手枪以便见了托洛茨基就枪毙之——获得盛赞,而菲茨杰拉德夫人泽尔达得到的定评是:“老公没日没夜工作,供她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结果活活被榨干了灵感,枯竭而死。她是文学史上的女罪人之一,类似陆小曼之于徐志摩,海明威到老都在写回忆录骂她。”
   先说博尔赫斯他妈妈。
   博尔赫斯作品里,情欲戏出现不多。看他小说的读者或者会注意到,《第三者》《玫瑰角的汉子》里,情欲都是悲剧的主由。《乌尔里卡》末尾有个“占有了她肉体的形象”,但其篇意味隐约。博尔赫斯追求的,是但丁对阿特丽丝那种高尚的情色遭遇。
   他和埃斯特拉没成,一部分原因是他妈妈不喜欢埃姑娘。
   博尔赫斯晚年视力渐弱,需要人做他秘书,为他读书,为他誊写一些活。这些活是他妈妈做的。
   博尔赫斯结婚是68岁。他许多朋友认为,博妈妈,时年90岁了,觉得自己大限不远,得有个人来照顾“我可爱的瞎儿子”。婚姻很短,博尔赫斯离完婚,回去她母亲身旁继续生活,直到母亲大人以99岁高龄逝世。
   再说泽尔达。
   泽尔达16岁时是舞会皇后。她高中毕业照有段话极见性情:“Why should all life be work, when we all can borrow.Let's think only of today, and not worry about tomorrow.”
   白话就是能借钱就不工作,今朝有酒今朝醉。
   20岁不到她嫁了菲少爷,金童玉女。23岁上夫妻俩去了巴黎。海明威在《流动的圣节》里提到俩事。一是菲少爷想写字时,这姑娘就拉他到处灯红酒绿去,不让他安生;二是这姑娘骗菲少爷,说他换别的女人根本没人要。菲少爷就信了。海明威总结这姑娘的性情是“兀鹰不愿分食”。
   但这姑娘的怪事远不只此。此前,菲少爷写《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泽尔达海滩游泳、舞会闹腾,认识一个男人后,跑回来跟菲少爷要离婚——连那个男人自己都不知道泽尔达会为了他闹离婚。菲少爷后来的总结是:这女人有种戏剧性的需求,她是自己那奇怪梦想的受害者。人生如戏,她是真入戏了。后来泽尔达犯病,又是写半自传小说来和菲少爷闹腾,又是要日夜不停跳舞,进精神病院,把菲少爷逼成酒鬼,终于早逝,之类不提。
   两个小细节。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著名的题词: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I must have you!”(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遭,直到她喊:“郎君,金帽儿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拥有你!”)
   就在泽尔达跟菲少爷闹离婚这事平息后不久,《了不起的盖茨比》寫完了。菲少爷原本想的题目是:《长岛的特立马乔》《特立马乔或盖茨比》《金帽盖茨比》《高跳爱人》,最后泽尔达一锤定音决定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按正常人标准看,博尔赫斯和他妈妈的感情,菲少爷和泽尔达的婚姻,都有些怪异。泽尔达对菲少爷的压榨尤其吓人,菲少爷早夭短寿,决然和她脱不了干系。但是换个角度想的话,“女罪人”三个字对菲少爷本身确实,但对文学史倒未必。
   博尔赫斯妈妈祖上参加过阿根廷内战,所以你可以发现:博尔赫斯很爱写到阿根廷内战。比起马尔克斯、卢尔福这类更接地气的小说家,他的博识、结构、诗情、智性,都显得更贵气更小径花园。这些评价无分褒贬,单只是风格不同而已。设若他的妈妈不是这么个背景,不是那么个监护他一直到老的性情,博尔赫斯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
   泽尔达对菲茨杰拉德的影响,以前谈到过。菲少爷的小说里的南方,炎热、温柔缱绻、慵懒、醉人。《松包蛋》《最后一个南方女郎》皆类此——而泽尔达是南方姑娘。
   与南方相匹配的,是他喜欢勾勒璀璨烂漫、流金溢彩的半梦幻式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提了,《一颗里兹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就是如此——而泽尔达喜欢璀璨华丽梦幻的戏剧性。
   一定有一个主角无法掌握的,独立自主的女主角——以上四篇里皆是。
   如果没有遇到泽尔达,菲少爷或者会健康长寿。但他写出来的肯定不会是我们如今所见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夜色温柔》了。
   当然也不是说,孽缘才成就大师。海明威刚到巴黎前后,他太太曾经把他所有手稿都丢了。马尔克斯也经历过类似的事。当然,他们二位艰苦时,太太很帮忙。马尔克斯在墨西哥排队等移民局签证(顺便读卢尔福的小说)时,他太太在家里料理孩子。海明威直到《流动的圣节》里还在怀念他第一位太太,“我要是不爱她,还不如去死了好。”他20年代的许多经典短篇,以及《太阳照常升起》,就在穷迫但还算恩爱的环境下完成——虽然最后离了婚。雨果的太太阿黛勒夫人在他写《巴黎圣母院》时负责把雨果的衣服藏起来,把人锁屋里,避免他钻出门去。这事可以推而广之。托尔斯泰那位管理大师但占有欲强的太太;巴尔扎克那堆离离合合折折磨磨的情妇;柴可夫斯基那位富婆赞助人;维瓦尔第那位女弟子安娜·吉罗。这些故事里喜剧不多而悲剧不少,但如果抽掉她们?我们如今所见的世界会多少不一样。
  非常之人为非常之事。用村上春树的话,就是要叙述与众不同的小说,必用与众不同的语言。按此延伸,则与众不同之人,也得经历与众不同的感情。伟大小说从来不是纯善的道德文章,好比一个四平八稳清俊洁白羔羊一样的圣人当演员肯定演不太好。就像泽尔达把自己人生当戏,追求戏剧性一样,许多大师的感情之所以奇妙或畸形或诡异或传奇,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他们这种自我美化倾向(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勾情妇时都很容易把自己当偶像剧男主角)。所以许多孽爱情一半是对方折磨,一半是自投罗网。末了也只能合上书页感叹一句“孽缘啊”,灯灭散场。
  
其他文献
某种程度而言,与其说我们是被那些来自底层的歌声所感动,倒不如说是在歌声中感受到了改善生活的勇气。    北京通州一家饭店的烤串杂工小沙,改编并演唱的《加州旅馆》在网络热传,6天内已有270多万条点击。此歌激起众多70后、80后的共鸣,网友发帖鼓励其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弹唱,也没有成千上万的粉丝欢呼雀跃,烤串杂工的一曲改编版《加州旅馆》却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鼓励,感动
期刊
秋瑾牺牲在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六(1907年7月15日);1905年4月3日同盟会先驱邹容死于上海狱中,年仅20岁;同年12月7日,同盟会会员陈天华投日本海自尽,终年30岁;1906年12月31日,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2岁……一段段黑白影像构成如文献资料般的画面,串起那些我们或许曾经熟识,又或许已被淡忘的名字。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
期刊
何妨每周克服对某一非善意表达的使用,比如本周力戒说“废话”,下周力戒说“去死”,再下周力戒说“你有病啊”……    我听说,2001年,中国大陆一位语言学家在年轻人中做过一个流行语调查,在前十名流行语中,“恶心”、“白痴”、“变态”等词语赫然在列,高居第二位的竟是“去死吧”。汉语真的在变成越来越“快意”的语言。  因为成长经历中普遍严重的利比多压抑,也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基本安全感,我们中国人有一种
期刊
闾丘露薇用大量篇幅讲述“两个利比亚司机”“办报纸的年轻人”“战争中的媒体”“卡扎菲的雇佣兵”等战争角落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写到班加西街头的孩子们时流露出怜悯的情绪,这种写作风格与国内众多战地报导注重宏观叙事的风格相去甚远。    《利比亚战地日记》是闾丘露薇以日记的形式记述的其从进入利比亚到离开利比亚期间的采访见闻,以每日事态的发展作为基本线索,真实记录了处于战乱中的利比亚的种种场景和战争背景下
期刊
【导读】 时隔一年之久,继《可爱的洪水猛兽》之后,韩寒的最新杂文集《青春》终于在11月9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体版,而繁体版早已在去年于台湾畅销。据悉,该书首印超过60万册,已经卖出10种语言的版权。选择在11月9日新书上市是韩寒的用意,因为119是火警电话,他要为这个日趋寒冷的社会拨打一次火警警报。这本收入他两年来文章的文集,既有他的博客文字,也有他从未发表的文章,还包括两次他的公开演讲内容。
期刊
正是这些命题一起组成了人生的多棱镜,人类在此间才显得重要。在读过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以后,你从来不会感觉渺小。     时隔37年后,瑞典人把诺贝尔文学奖搬回了自己家: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6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宣布201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二战后斯堪的纳维亚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这也是近10年来诺奖第八次颁予欧洲区的作家。结果公布后,守候在现场的媒体发出
期刊
我不是听到这张专辑才想写乐评的,而是再次听了陈升的《牡丹亭外》这首歌才蓦地想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只因为《牡丹亭外》的一句歌词: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假正经和真无情,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大多数人的一种状态,所以,从厚厚的灰尘中翻出黄磊的这一张音乐,才愈加能体会到其中的诚恳和真挚。  黄磊的专辑我至今只买了这一张,还是那年头流行的磁带,磁带盒子封面上的他穿着厚厚的棉衣,短发,低头,背后
期刊
在澳大利亚记者埃利斯眼中,邓文迪是中国制造“最成功的出口品”。她把自己从一个中国的简朴生活地,发射到当今世界最富有、最有权力的家族企业中。在30岁之前,她便完成了这次大跃进。    20年前,她只是新闻集团香港公司的一个小实习生,冲着比自己职务高很多的管理人员这么说:“你好,我是邓文迪!”这是一个令人熟悉的打招呼方式。如今,她是全球媒体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鲁珀特·默多克的夫人,见到记者,语气还是这样,
期刊
黄山脚下的西递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村中胡姓一脉,千年繁衍,生生不息,恒守着几乎一成不变的古韵。  去西递旅游,最好能遇上雨。西递的雨,很像徽州老太太垂髻上的簪花,虽历经千年,依旧柔媚做骨,软得能融去一切。  站在村外看雨,不管是哪个季节,那里的雨都显得分外明亮,好像身心充盈着太多的阳光。随着雨水进村,街巷又深又窄,两边都是楼房,经雨洗濯的青石路面墨光照影,抬头看天,发现落下的不是雨,而是
期刊
这是一个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乱世。在这个乱世中,出现了春秋五霸这样的乱世之主,而在这几个霸主的兴衰跌宕中,就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那么,通过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事件,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一幅春秋画卷呢?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历史的回眸,要看一看这段历史,在整个我们的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