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文体,勾连文本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个生动的科普故事。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流畅,学生无论是了解内容还是体悟感情,难度都比较小。新基础教育理论提醒我们,怎样用好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一文本的难度在哪里。我们教师如何用好文本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和体悟感情。和一位新教师三次磨课《云雀的心愿》,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引进“文体改编”,实现“勾连文本”的目标,参与其中,颇受启发。结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课堂转型,以及这一教学环节的三次改动,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以“改编”促“勾连”,需有“支撑”


  【预设一】
  师:首先,我们来复习《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的特点,剧本有哪些不可或缺的要素呢?
  (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云雀的心愿》,说说如果把这篇课文改编成剧本的话,可以编成几幕剧?
  (生读后交流,可分成三幕剧)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编?
  (生简述依据:依据地点的变换来分)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4节,完成第一幕剧本的改编。
  (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小组合作改编)
  云雀的心愿(第一幕)
  时间: 地点: 人物:
  【幕启】
  小云雀:
  云雀妈妈:
  【幕落】
  接下来指名一组交流,并请一组学生分角色演这一幕。
  接下来,四人小组,编写剧本第二、三幕。再在交流、表演中小结森林的作用。
  【反思】
  首次预设的目标是:以改编文体为手段,促进学生建立起新旧文本的“勾连”。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在课堂上凭空想象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内容,复习剧本的特点,缺乏一定的支撑,所以有一定难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就需要预设支撑的媒介。改编第一幕劇本,学生需要书写的内容太多,影响了交流互动的时间。建议在学习单上预先出示一部分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需要填写的仅是学生的发现和有争议、有探讨需求的地方。

二、从“勾连”到“改编”,需有“扶”“放”


  【预设二】
  师:同学们,云雀妈妈还有一个心愿呢,听:“小朋友,你们能把我和小云雀这次的经历改编成剧本吗?”
  (接下来复习剧本的要素)
  师:(出示《公仪休拒收礼物》的片段)谁能结合这个剧本的片段来说说剧本的要素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和( )以及( )中的人物的说话语气、动作等。
  师:如果你是编剧,你会把课文第2—13节改编成几幕剧呢?
  生自读思考,交流分几幕,怎么分。
  师:根据场景的切换,我们可以把故事内容分为3幕。
  生自由朗读第2—4节,师生共同完成编写剧本第一幕。
  云雀的心愿(第一幕)
  时间: 地点: 人物:
  【幕启】
  小云雀( ): 妈妈,这里的风沙真讨厌!
  云雀妈妈( ): 孩子,这里从前也是一片……
  【幕落】
  师着力指导用朗读来演绎这一幕,和学生共同探讨剧本和课文的区别。
  接下来,四人小组,编写剧本第二、三幕。自选一幕进行改编,然后合作尝试表演。比一比,谁是最佳小编剧,谁是最佳小演员。
  小结森林的作用。
  【反思】
  在第一次的预设上,教者做了一定的调整:首先,复习剧本的要素,教者出示了《公仪休拒收礼物》的相关片段,让学生知道剧本的主要要素。而且在学习单上,出现了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降低了书写的量。其次是改编形式的变化,教者将上次的学生小组合作改编改成了师生共同改编,为第二、三幕的改编提供了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和引领,切切实实地降低了改编的难度。

三、学“勾连”练“改编”,需有“节制”


  【预设三】
  1.自读课文,如果你是编剧,你会把课文第2—13节改编成几幕剧呢?画出每一幕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2.交流后,对照《公仪休拒收礼物》的片段,师生共同复习剧本的要素。
  3.自读第2—4节,用波浪线画出人物语言,用( )括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等。
  4.交流画出的内容。
  5.小组合作改编第2—4节,开动想象,尝试加上动作、神态等,形成第一幕。
  云雀的心愿(第一幕)
  时间: 地点: 人物:
  【幕启】
  小云雀( ): 妈妈,这里的风沙真讨厌!
  云雀妈妈( ): 孩子,这里从前也是一片……
  【幕落】
  6.师:着力指导用朗读和表演来演绎这一幕。
  7.采访小云雀,这回你知道了森林的什么作用?
  【反思】
  在第二次改动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第二次学生改编的方法已经渐渐形成,改编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但是,这样的两次改编,课堂的容量很大。所以,我建议教者在课堂上降低改编的量。
  从《公仪休拒收礼物》到《云雀的心愿》,这两篇课文,一篇是剧本,一篇是科普类童话故事。迥然不同的文本和内容,教者用一双慧眼发现的是文本间的不同,以及这种文本间的“勾连”、文体间的“改编”带给学生的学习价值。教学时教师加入这种改编文体的设计,实现新旧文本的勾连。当然,在什么时机使用这样的设计、如何使用,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需求上,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在哪里,给予一定的“支撑”,进行有效的“扶”“放”,真正实现我们的多元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通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机械的认读识记。因此,更加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并且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学会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一、增趣味,在游戏体验中识字  师:老师把只需要认识的生字用蓝色标出来了,把需要会写的生字用红色显示出来了。看,这些字宝宝你都能读准确吗?咱们先来开火车读一读蓝色部分的字,看看哪一小组开得又快又好?(学生开火车识字)  师
期刊
说理性文章重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理解这类文章有一定困难,虽然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少,但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在教这类文章时,除了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归纳,还应考虑它自身体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想一想。一、想一想作者的观点  以《谈礼貌》教学为例,教学时不宜在初读课文后立即提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是可以有梯度地设计成以下问题。  1.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表达的点融入其中,培植语用表达,生发语用表达,随课堂触发表达的欲望和思想。一、依托课程资源,模仿写作方法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文教学中依托课程资源,抓住训练点,适时、适量、适情地进行经典语句、段落、篇章、立意等方面的模仿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
期刊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阅览室”,是“工作坊”,是“聊天室”,是“大平台”,是“旅游线”,更是“游戏场”。其中,“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除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更应该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
期刊
习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师范大学祝贺第30个教师节时指出:“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古代的诗词,如何在孩子心底生根,如何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印记,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诗词教学要以“诗”“词”的形式打开。一、初识诗词的形式  诗、词的外部形式是不同的。格律诗最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乳牙换恒牙的时期,古人把此年龄段的孩子称作“龆龀”。这时的孩子渴望了解世界,渴求展示自我,正当知识构建和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国学启蒙应始于龆龀,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国学的浸润,烛照他们的内心,开启他们的心智。为此,我们精心编撰了国学校本教材。我们学校的国学校本教材有四大特点:择善而从,有助于帮助孩子日常生活中选择好的学,照好的做;博学于文,能启迪孩子的心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期刊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起初理解这句话时,还只是意象性的,后来与学生交流,才知道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一、背影,
期刊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它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如果要寻找表达上有特殊之处的句段,最醒目的无疑是全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
期刊
分析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抓住课文中最重要的描写对象去进行,对于以写人物或某个故事情节的文章而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进行分析,则可谓是抓住了牛鼻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固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可能就是教师过于任务化、程式化的教学,冲淡了学生应有的内在思考。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人性角度,基于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