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和”走向“综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阅览室”,是“工作坊”,是“聊天室”,是“大平台”,是“旅游线”,更是“游戏场”。其中,“综合”性学习之“综合”除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更应该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离开了众人的和谐合作,综合性学习很难进行。我执教时以游戏精神特性中的“创造与超越精神”为指导,注重教学内容形式由单一走向综合,以“剪纸”为线索,组织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新鲜味:家长客串“老师”,学生客串“小记者”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不断消失。我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动”起来。
  1.“我”是课堂小主人,邀请嘉宾“我”能行
  桑妈妈心灵手巧,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剪得惟妙惟肖。邀请这位神秘嘉宾的任务就主要由采访组的同学共同完成。采访组的两个组长自主选择了多名同学,一起设计采访单,罗列想要采访的问题;由组长筛选出期待率最高的问题,并制作好邀请函送给桑妈妈。这样的设计是希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在讨论中完善小组的采访提纲。



  2.“我”学知识“我”会用,现场采访试一试
  在语文书的口语交际部分我们已经学过如何采訪,但拿起录音笔现场试一试,可绝对是不同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一直在经历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口语交际从“独白”真正走向“交际”。

二、小趣味:小组合作来汇报,认真倾听拿奖品


  综合性学习带给学生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丰富体验以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长远的财富。在本课中历史组的同学分工协作,从主持人串词到资料卡的制作均由孩子自己设计完成。学生不仅仅参与了综合性学习,更是用整个身心体验享受了综合性学习。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在当“听众”的过程中也是有任务的,认真倾听的同学才能答对考题赢得纪念品,这也是对孩子“倾听”能力的一种考验。

三、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根本


  在整节课中,历史知识、手工制作、采访、贴窗花等多种活动相互融合,但我觉得不能失去的是“语文味”这一关键。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在有了亲身剪纸的经历后,我适时出示了一幅剪纸,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周围事物的“形”与“色”, 并说一说。在说的基础上,出示两篇优秀例文,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写剪纸的故事,总结学法:①仔细观察,展开合理的想象;②善于写出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在课的结尾处由介绍安徒生的名人语录,到出示老师的凡人凡语,最后请学生用一句话写一写对剪纸的新体会,让其成为自己的语录,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了提升。
  教材是死的,但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合理整合,让教学内容“活”起来,让语文游戏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这样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才能够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和喜悦,实现一举多得。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从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来看,新材料作文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題的主流选择和作文写作的主要考查形式,这一作文命题方式渐趋成熟,渐显优势。但是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来源十分广阔,且不限定写作的角度和主题,因此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写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想丰富学生文章的思想内蕴,提高学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就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棱透视的方式,尝试从若干不同的角度入手,折射出材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对材料和构思立意作多元分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高耗低效,自从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接触了“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理念,我一下子找到了探究作文教学的钥匙——“读思议说”四步习作教学法,破解了写作的“黑匣子”,把学生习作难和教师指导难的问题逐一化解了。一、确定旋律的基调音:声情并茂地“读”  这里的“读”是指大阅读观:读生活,读文本。读生活,融入社会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即艺术观察、共情生活;读文本是指课内、课外的海量阅读。同时针
期刊
精读引领课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下面就以《搭石》一课为例来谈谈精读引领课的目标制订及落实。一、确定双线主题,抓牢语用主线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重视双线主题,即“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搭石》是四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赞颂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所以,本课的人文主题为体会乡
期刊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  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参加每三年举
期刊
调查发现:高达74%的乡村孩子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七成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拯救乡村儿童的阅读缺失,已是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刻不容缓的事。于是,我从识字教学的革新开始,投入到大量阅读的教学研究之中。  科学已充分证明,12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而汉字本身集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也使儿童集中、快速、大量识字成为可能。学龄儿童识字记字的能力,一年级
期刊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孩子透过文本去感悟文本背后的内涵。《梅兰芳学艺》选自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做了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对于梅兰芳的认识,真的知之不多。那么,这一教学难点应该如何突破,从而使课堂气氛不显得单调而沉闷呢?一、巧做文本先行者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
期刊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通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机械的认读识记。因此,更加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并且结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学会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一、增趣味,在游戏体验中识字  师:老师把只需要认识的生字用蓝色标出来了,把需要会写的生字用红色显示出来了。看,这些字宝宝你都能读准确吗?咱们先来开火车读一读蓝色部分的字,看看哪一小组开得又快又好?(学生开火车识字)  师
期刊
说理性文章重于抽象思维,小学生理解这类文章有一定困难,虽然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少,但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在教这类文章时,除了关注重点词句的理解、段落大意的归纳,还应考虑它自身体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四个想一想。一、想一想作者的观点  以《谈礼貌》教学为例,教学时不宜在初读课文后立即提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一问题,而是可以有梯度地设计成以下问题。  1.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表达的点融入其中,培植语用表达,生发语用表达,随课堂触发表达的欲望和思想。一、依托课程资源,模仿写作方法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作文教学中依托课程资源,抓住训练点,适时、适量、适情地进行经典语句、段落、篇章、立意等方面的模仿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
期刊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