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点燃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他们突破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乐于探索文章中的有关问题;把容易的和困难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与乏味的内容结合起来交替进行,并努力挖掘教材中新的有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补充术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兴趣决不能建筑在表面乃至庸俗的刺激上,兴趣的源泉在于动脑筋发现问题,进而自己寻求解答。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发现兴趣,孜孜以求,挖掘不已,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奋发学习。
目前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叙述的是“过去”,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感。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模拟世界,再现过去生活的真实,还要注意引发,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所谓联系,当然不是长篇大论,乱插内容,而是在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机地插入一些新信息,启发学生思考。只要联系紧密,天衣无缝,哪怕是一两句话,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以下几种补充术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扩展增趣
某些问题教材中虽已说明,但说明不充分,对此教师应该扩展一些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加趣味。如教《本命年的回想》中“岁逢丙子”补充介绍中国传统于支纪年,即“天干地支”也。《辞源》说:“干支,古人用以纪年月日的十干十二支的合称。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六十年重复一次,俗称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地支的合称。天干之名传说是得于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十二地支之名得名于古代对月亮认识的传说,《广雅·释天》“寅卯为支。支者,月之灵也”。以此来加强学生在常识问题上的了解程度。
二、类比促趣
类比促趣是为了对某个问题进行类比说明所进行的补讲。学生思维活跃,鉴别力日强,在教学中注意多对照比较,既可激发兴趣,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一项有效措施。比较可以两方面人手:①求同,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现象里去寻找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②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差异,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如在苟况的《劝学》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引申下来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赋予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特定含义。而在韩愈的名篇《师说》中也讲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告诉我们: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补充的,只有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把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的问题,再共同探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寻找中得到快乐,获取知识。
三、图画激趣
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用语言文字来捕捉外界的光彩、声响和形象,化实际的存在为可感官把握的艺术形象。但这种形象是运动的,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块面、色彩和明暗等绘画手段来塑造事物形象,这种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是静止的、固定的,具体可感。绘画和文学语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利用,因此。语文教学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荷叶,对“舞女的裙”印象也不深,就理解不了这个比喻。如果我们能用线条勾勒出“叶子”和“舞女的裙”两者的共有性:圆的、自然舒展的、张开的、高高耸立的形状,这样学生就会顿语这个比喻的妙处。
四、比喻来趣
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在语言的运用上应体现沉稳与活泼的综合运用的特点,既有幽默的火花,又有严谨的思维,既有稳重的语气,又有活泼的情韵。这样,才能唤醒学生阅读的激情。如讲《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时,可以作这样的比喻:“鲁迅先生的描写能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对眼睛的细微刻画来表现祥林嫂的内心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窥测人物的心灵深处。你看,我们有的同学为保护心灵,已把窗户安上了玻璃了(戴眼镜)。”很幽默的一句话就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效果。
五、表演添趣
通过表演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情境,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很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有声有色的分角色对话和体态语言,使表演者与观众都沉浸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之中。如作品《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就可以让学生自查资料,自编自演课本剧,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奖项。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当课本剧在班级表演时获得了一片掌声,引得其他班级学生也要求观看。许多学生在课后的讨論中都谈到这种方法新颖别致,认为学习语文其乐无穷。
六、新奇引趣
奇特的事物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学生更是如此。充分运用教材中新奇的内容,能使学生的大脑皮质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让强烈的兴趣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教《眼睛与仿生学》时,可以补充介绍新的仿生掌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件泳衣(连体鲨鱼装)改变了世界泳坛的格局。这种鲨鱼装仿造了海中霸王鲨鱼的皮肤结构,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凸起,能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此后,仿生泳衣越仿越精。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此外,还增加了两个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能使运动员游泳起来更加轻松;附在胸前和肩后的振动控制系统能帮助引导水流。这些仿生设想和成果,学生闻所未闻,顿觉趣由奇生,这就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七、故事提趣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补充相关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到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出周瑜为何能在赤壁一战中将曹操水军大败,原来之前有大量的精心准备。比如苦肉计,黄盖和周瑜秘密定计之后。在一次帐前军事会议上,黄盖故意说曹操兵多将广,东吴兵少力弱,交战必败……周瑜一听大怒,命令手下将黄盖拖翻在地用军棍痛打。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让人抬了回去。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认为一个屡立功劳的老将当众受辱,气愤之下写信投降,完全是情理中的事,当然毫无疑问了。其实,周瑜打黄盖完全是预先商量好的,后来,人们把这种故意麻痹对方的计谋称为“苦肉计”。同时,人们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以来,一个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形象跃然纸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八、媒体生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教鲁迅的《药》时可以适时播放《药》的录像片段。天色微明的丁字街口。四散的人们突然潮一般向前涌,赶去看那出杀头的“好戏”,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回忆书中的内容。人物的表演又使文章的情节更加真实、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事实证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乐学”是使学生学好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自觉又积极地学好课程,须用教学外部(环境、用具、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发展到他们对教学内部(即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好。当然,激发和保持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远非这些,有待于我们大家进一步共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使之不断完善。
【关键词】兴趣;补充术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兴趣决不能建筑在表面乃至庸俗的刺激上,兴趣的源泉在于动脑筋发现问题,进而自己寻求解答。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发现兴趣,孜孜以求,挖掘不已,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奋发学习。
目前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叙述的是“过去”,与学生有较大的距离感。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模拟世界,再现过去生活的真实,还要注意引发,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所谓联系,当然不是长篇大论,乱插内容,而是在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文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机地插入一些新信息,启发学生思考。只要联系紧密,天衣无缝,哪怕是一两句话,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以下几种补充术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扩展增趣
某些问题教材中虽已说明,但说明不充分,对此教师应该扩展一些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加趣味。如教《本命年的回想》中“岁逢丙子”补充介绍中国传统于支纪年,即“天干地支”也。《辞源》说:“干支,古人用以纪年月日的十干十二支的合称。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六十年重复一次,俗称六十甲子。“天干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地支的合称。天干之名传说是得于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十二地支之名得名于古代对月亮认识的传说,《广雅·释天》“寅卯为支。支者,月之灵也”。以此来加强学生在常识问题上的了解程度。
二、类比促趣
类比促趣是为了对某个问题进行类比说明所进行的补讲。学生思维活跃,鉴别力日强,在教学中注意多对照比较,既可激发兴趣,也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一项有效措施。比较可以两方面人手:①求同,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现象里去寻找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②求异,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差异,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如在苟况的《劝学》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引申下来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赋予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特定含义。而在韩愈的名篇《师说》中也讲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告诉我们: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补充的,只有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把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新的问题,再共同探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寻找中得到快乐,获取知识。
三、图画激趣
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用语言文字来捕捉外界的光彩、声响和形象,化实际的存在为可感官把握的艺术形象。但这种形象是运动的,不可视的,缺乏具体的实在性,绘画作品则通过线条、块面、色彩和明暗等绘画手段来塑造事物形象,这种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是静止的、固定的,具体可感。绘画和文学语言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利用,因此。语文教学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荷叶,对“舞女的裙”印象也不深,就理解不了这个比喻。如果我们能用线条勾勒出“叶子”和“舞女的裙”两者的共有性:圆的、自然舒展的、张开的、高高耸立的形状,这样学生就会顿语这个比喻的妙处。
四、比喻来趣
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在语言的运用上应体现沉稳与活泼的综合运用的特点,既有幽默的火花,又有严谨的思维,既有稳重的语气,又有活泼的情韵。这样,才能唤醒学生阅读的激情。如讲《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时,可以作这样的比喻:“鲁迅先生的描写能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对眼睛的细微刻画来表现祥林嫂的内心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窥测人物的心灵深处。你看,我们有的同学为保护心灵,已把窗户安上了玻璃了(戴眼镜)。”很幽默的一句话就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效果。
五、表演添趣
通过表演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情境,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很多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有声有色的分角色对话和体态语言,使表演者与观众都沉浸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之中。如作品《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就可以让学生自查资料,自编自演课本剧,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奖项。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当课本剧在班级表演时获得了一片掌声,引得其他班级学生也要求观看。许多学生在课后的讨論中都谈到这种方法新颖别致,认为学习语文其乐无穷。
六、新奇引趣
奇特的事物总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学生更是如此。充分运用教材中新奇的内容,能使学生的大脑皮质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让强烈的兴趣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教《眼睛与仿生学》时,可以补充介绍新的仿生掌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在悉尼奥运会上一件泳衣(连体鲨鱼装)改变了世界泳坛的格局。这种鲨鱼装仿造了海中霸王鲨鱼的皮肤结构,泳衣上设计了一些粗糙的齿状凸起,能有效地引导水流,并收紧身体,避免皮肤和肌肉的颤动。此后,仿生泳衣越仿越精。第二代鲨鱼装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点,加入了一种叫做“弹性皮肤”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减少4%。此外,还增加了两个附件,附在前臂上由钛硅树脂做成的缓冲器能使运动员游泳起来更加轻松;附在胸前和肩后的振动控制系统能帮助引导水流。这些仿生设想和成果,学生闻所未闻,顿觉趣由奇生,这就为这一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七、故事提趣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补充相关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提到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引出周瑜为何能在赤壁一战中将曹操水军大败,原来之前有大量的精心准备。比如苦肉计,黄盖和周瑜秘密定计之后。在一次帐前军事会议上,黄盖故意说曹操兵多将广,东吴兵少力弱,交战必败……周瑜一听大怒,命令手下将黄盖拖翻在地用军棍痛打。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让人抬了回去。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认为一个屡立功劳的老将当众受辱,气愤之下写信投降,完全是情理中的事,当然毫无疑问了。其实,周瑜打黄盖完全是预先商量好的,后来,人们把这种故意麻痹对方的计谋称为“苦肉计”。同时,人们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以来,一个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形象跃然纸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八、媒体生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教鲁迅的《药》时可以适时播放《药》的录像片段。天色微明的丁字街口。四散的人们突然潮一般向前涌,赶去看那出杀头的“好戏”,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回忆书中的内容。人物的表演又使文章的情节更加真实、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
事实证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乐学”是使学生学好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自觉又积极地学好课程,须用教学外部(环境、用具、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发展到他们对教学内部(即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好。当然,激发和保持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远非这些,有待于我们大家进一步共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使之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