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wf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中设置了“求平均数”这一内容,“平均数”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若不清楚自己学的是什么,那么其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基于此,我想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和“求平均数的意义”。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反馈
  上课初始,我对全班学生说:“今天,我们进行颠球比赛。”全班学生精神一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对全班学生说:“按照座次来看,咱们班同学已分为四组。现在,我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合并为 A组,把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合并为B组。每组一次派一个同学上场,在10秒钟内用球拍颠乒乓球,并记录次数。次数多的组获胜。”就这样,两组学生的比赛开始。前10个学生比赛完毕,A组学生暂时领先。我问:“B组同学,你们服输吗?”B组学生回答:“当然不服!”于是,B组又派一个学生颠球。结果B组领先。此时,A组不服。A组又派一个学生颠球,于是,A组重新领先。比赛继续进行。此时,B组有个学生提出疑问:“我们组19个人,他们组20个人,我们岂不是输定了?”B组另一个学生提议:“要不让A组减少一个同学参加比赛吧!”A组有学生抗议:“我们不同意!”B组又有学生提议:“要不让我们组的张强多比赛一次,不就够20人了?”A组有学生反对:“你们组的张强颠球那么厉害,还比赛两次,实在不公平!”我及时强调:“必须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比赛中,如果有哪个同学不参与,我相信他自己也不乐意。”接下来,我向全班学生提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又能让每个同学都觉得公平呢?”学生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时,我请出五个学生,先把其中的两个学生分为一组,再把剩下的三个学生分为另一组,并把这两组学生颠球的次数分别写在黑板上:
  第一组学生颠球次数:
  方耿 22,吴杰章 18。
  第二组学生跌球次数:
  林浩然 22,任心怡 15,冼晖杰 20。
  我提出问题:“怎样比较这两组学生颠球的次数呢?”这时,李颖举手回答:“在第一组中,方耿颠球的次数较多,吴杰章颠球的次数较少,那就从方耿那里匀出2次放到吴杰章那里,这样,他们2人颠球的次数都变成了20次。在第二组中,可从林浩然那里匀出3次给任心怡,从冼晖杰那里匀出1次给任心怡,这样,他们3人颠球的次数都变成了19次。这时,纵观两组同学颠球的次数。第一组同学平均颠球20次,第二组同学平均颠球19次。可见,第一组同学平均颠球的次数多于第二组同学平均颠球的次数。”顿时,全班学生恍然大悟,纷纷鼓掌。我顺势提问:“这样来比,大家觉得公平吗?”有的学生回答:“公平!”有的学生提出:“刚才我们争论的问题,能否用这种方法解决呢?”有的学生立刻回应:“应该可以!”这时,我引入有关“求平均数”的教学内容:“其实,把颠球次数多的同学的颠球次数分给颠球次数少的同学,使大家的颠球次数相同的方法,就叫做‘求平均数’。在生活中,我们可通过“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真实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不能刻意为了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而胡乱编造。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才能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主动构建知识。通过颠球比赛开展“求平均数”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投入度增加了,问题自然而然出现,学生想方设法解决。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新颖
  新颖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以教学内容为本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设计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营造气氛。颠球比赛使学生努力寻求击败对手的方法。这样一来,“求平均数”的学习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睿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睿智,即教学情境要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在颠球比赛中,如何使双方组员都觉得公平,这自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于是,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有的被立刻否定,有的在操作过后被认为不可行,也有的在实践分析之后被放弃……这就是思维活跃、碰撞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4.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全员参与为宗旨
  教学情境是为全体学生创设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综合考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颠球比赛中,有的学生提出选取代表参与比赛的方法,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强调全体学生必须参与。这样,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不会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5.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切实可行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力求让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思考和行动解决问题,让教学情境变得切实可行。例如在颠球比赛中,其可行性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了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我选择在教室中颠乒乓球这种比赛形式。其二,为了节约时间,我规定每个学生的比赛时间为10秒。待学生熟悉比赛后,我把时间缩至5秒。其三,在设计比赛时,我考虑到班级人数是单数。于是,在比赛过程中,预期问题自然产生,已然投入其中的学生非常乐于进一步探索。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海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编者按:自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与问题。例如,双语教师分布不均,双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合格的双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制约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双语教师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初中英语教学,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法,为学生创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  正所谓“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并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实现从依赖型学习
新教师走上教师岗位,会面临诸多的问题。文化适应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新教师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新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将有助于学校对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从而更好地使新教师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文化之中。  一、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要求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拉尔夫?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则具有 “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结一般作为总结本课,开启下一课的钥匙。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到时间、学生心态、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在运用的过程中呈现出多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则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
《中国教师》:您对学习困难的研究已有20多年了,为什么您这么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  梁威: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这是历史的进步。但在义务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孩子日益增多。1991年,我完成在日本的教育研修,回国就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关注到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认识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  《中国教师》:北京市教育学会学习障碍研究分会是何时成立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但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却缺少具体的说法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创作者和欣赏者具体与综合的感受。简而言之,我们于今认识的所谓“道”主要是指反映真理与规律的道理,是经过认识与提炼的思想;而所谓的“自然”则主要是指变化莫测、不可捉摸、不以人们的意志所左右的客观世界。基于此,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明确“自然”是现实、是本体,而“道”是要遵从其基本
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位警察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过,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一看愣住了:这人骑车的速度竟然和汽车速度一样快!他拦住车手——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告诉他违规了。这位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不久,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
让强身健体成为教育,让学生享受体育精神  ——聚焦青少年体质问题  编者按:学生军训病倒者众多,学生长跑后猝死,多所学校取消运动会长跑项目……越来越多触目惊心的报道让我们震惊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肥胖、抑郁、孤僻,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一方面是全社会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不敢上、不让上、不会上”体育课。体育课怎样成为教育?体育课应该怎么上?本期《专题策划》特邀
文化活动体验式教育作为广州市文昌小学(以下简称文昌小学)德育探索的新模式,其特点在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把课堂上说教式的教育转化为生动活泼、可视可触的有形的教育模式。  文昌小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的西关区域,这里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外域文化,为学校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源泉。本文旨在通过文昌小学开展的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浅析利用体
传统文化教育贵在“坚持”  编者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且愈益勃发的力量源泉。国家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本期《热点争鸣》特邀多年来一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教授与一线教师,聚焦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进行探讨,以期广大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有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认识,从而在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借鉴。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