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人格教育。对于熟悉一线教育工作的历史教师而言,课堂是一个重要的人格教育、集体教育的主战场。历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从“历史”里可以“体验”历史上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
  人的情感是因为人对事物的认同与否而发生变化的,并非所有人都只顾名利。很多人恰恰在此时是通过关怀和帮助他人,关怀和促进社会,关怀和贡献民族与国家才显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在人格教育,价值观培养方面,历史学科的教育材料俯拾皆是:正面形象的有孔子的仁爱,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等,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那么情感教育意义就自然在其中了。又如:利用反面历史素材,这些反面的教材也同样具有强烈震慑的教育功能:汪精卫的卖国求荣,希特勤的狂妄与反动,结果是遗臭万年。还有那些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李鸿章等,更能引起21世纪新人类无尽的思考。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深刻与浅溥,学生通过对具体历史人物的讨论已经潜移默化地体现 了历史德育功能。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心理反应。教学中,要真正对情感施加影响,就得营造一种适切的情感教育环境。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且更要学会做人,做有情感的人,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在一些课堂中,切很令人怀疑。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师把情感教育的目的公开说给学生,而不是通过历史的情境和细节来促使学生自己去感悟。这种公开说教式的情感教育,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主要危害是学习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一听老师浅表化、庸俗化的“深刻”道理,往往觉得自己“上当”了,这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就没多大必要了。一言以蔽之,这种情感教育的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也破坏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本身,欲速则不达。
  情感的培养,主要应该注意把握心理暗示原则,让学生借助课程所展现的历史内容获得一种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人的分析与思辨能力的养成过程要求我们提供更多的史料乃至于有争论的观点,如:屈原投江看生与死的价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功与过;圆明圆是否该重建;殖民主义的功和过等。运用这些史料来上课,无疑会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思维的锻炼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过这种思维锻炼的学生成为具有前瞻性与判断力的模范组织。
  历史教育,旨宏意远,不可等闲视之。然而,当市场经济勃兴之时,历史与历史教育却遭到冷落,历史学科存在严重的边缘化危机,不能不让人担忧,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社会生活现实,加强对未成年的人格教育,绝不可等闲视之。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其实,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当今喧嚣浮躁的人情世风下,要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意蕴产生共鸣已决非易事,但也绝非不能,关键在于要善于“换位思考”。在教学中,挖掘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格教育素材,选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感知怎样的人格是健全、高尚的人格,就能塑造心灵。
  教育不能脱离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在解读历史事实过程中,历史的距离感更增添了建构文本主义的多元性,教师有教师视界,学生有学生的视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只有当发现学生的思考流于肤浅时,教师才可以发挥师者的角色作用——适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讲“抗日战争”一节时,让学生阅读正文“日军的滔天罪行”,让学生去思考、感悟,当听到学生在课堂上气愤地讲日本帝国主义“残暴”、“可恨”、“灭绝人性”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何能在中国横行霸道?今天要怎么做才不会被欺负?学生陷入了沉思,再次回到文本中去。经过课堂讨论,达成共识:因当时中国落后,国民党统治腐败,才遭到日本的残暴侵略;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使学生树立强国兴邦的远大目标,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在思考领悟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格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为了让历史变得有益于人生,我们才需要借助教育。有些人压根就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做才对,恰因爱的教育里根本就不曾教给他们这些。好的教育,是让人消化知识,并让这些知识促进人内心能够决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历史教材中大量的人格教育元素,只为教师进行人格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而教师自身的素养和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教师的价值取问和人生态度也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层面,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561400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
其他文献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使学生走出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死记硬背的误区,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地听的教学方式,与当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
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激情和责任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努力学习、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分享彼此的见解:老师和学生愉快地开怀大笑,不时开个玩笑。这样的课堂其源头活水正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激发师生活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师生互动开始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
期刊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学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要把自己和典型学生当作
期刊
我们倡导绿色生活,我们追求绿色生活。绿色象征着清新,绿色象征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么,绿色教育呢?我想应该是指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利的,能够被他们愉快接受的,能让他们真心喜爱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在尊重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施行绿色教育。特别是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更应该融入绿色教育。  本人从事初中教育工作十几年,深感对学生进行绿色教
期刊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则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
期刊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把握    1、全面、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  根据综合能力测试命题指导思想的要求,学科双基既是考查的内容,又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在复习中必须彻底摒弃机械记忆知识的不良方法,克服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要在深入理解各主干知识的条件下,系统地掌握每门课(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技能。要懂得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艺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可以说大有学问,下面浅谈个人的见解,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导入新颖,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新颖的导入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收到奇特的效果。地理新课导入的方法
期刊
《动量》、《能量》两章的内容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大途径,也是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对满足“动量守恒,系统最后获得共同速度,损失的动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由功能关系求相对位移”的模型在力学中经常遇见,并延续到《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学生在处理一个新问题时,往往会因为某一个旧问题没弄懂而遇到障碍,所以对习题的教学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研究,让学生深化理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
期刊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的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值得深究的问题。生物课上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物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那么,生物课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课堂的提问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面向多数,点面结合     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体现的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得以实现依靠接受主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即人的主体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实践过程,也是实现和提升人的主体性的途径之一。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人的主体性 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