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学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要把自己和典型学生当作学生的活教材,随时渗透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对于中年级学生,要求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画线画图要用直尺等。对于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求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有机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很明显的思想德育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迅速,就会由衷地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对学生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数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学习数学态度不够严谨,缺乏钻研、探索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给他们讲授一些数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陈景润为了证明“1+2”定理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刺刀,还要坚持做完一道几何题;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小数点住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或者要求学生对数学历史的教学及统计材料的收集,如要求学生选择本地区有教育意义的统计数据,以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数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近、现代我国综合国力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从而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危机感,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励学生为富国强民而努力攀登数学高峰,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作者单位:443100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三小)
其他文献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其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1)教育思想不端正。由于受只重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有些教师黑板上画实验,学生本子上练实验。(2)教改实验顾此失彼。由于一些教改实验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难以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如果简单照搬,则势必造成忽视实验的倾向。(3)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地方实验设施十分短缺,有
期刊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当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起来,学习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我们必须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
期刊
关于溶液的组成棗溶质的质量分数(W)这一物理量在初中化学溶液一章中早已学过,可以说对于简单的基础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习题,高中学生都能快速、准确的求解。但是对于复杂的、难度大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习题的求解,部分学生都感到很棘手,特别是同溶质溶液混合质量分数求解的习题。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极易出现,而且往往是以选择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果学生在平时不注意积累、总结,那么在紧张的考试之中很难快速、准确地对其解答。
期刊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在于组织。根据物理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合理组织记忆材料的方法,应能实现有效的识记,并达到长久的保持,从而掌握记忆的方法,发展记忆的能力。    一、相伴记忆——材料组织的导学性  学习物理的一条最基本的途径是观察和实验。物理知识的理解要以足够的感性认识作基础,物理知识的记忆也要以形象的感性材料为依托。相伴记忆指的就是对物理概念、
期刊
学习一门外语,“语感”(sense of languages)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语感呢?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人对语言的一种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我认为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以下方面:    一、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    学生
期刊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英语教学,涉及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也牵动着学习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毅力及兴趣、动机、情感等众多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素质。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谈几点思考。那么,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一、设计提问,激发学生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化学教育观也面临着重大变革,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集中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因此,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感情、态度、价值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能促进学生的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八年级是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起始年级,此时重点抓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    一、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保证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
期刊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使学生走出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死记硬背的误区,以往老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地听的教学方式,与当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害的。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
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激情和责任感,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他们努力学习、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分享彼此的见解:老师和学生愉快地开怀大笑,不时开个玩笑。这样的课堂其源头活水正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激发师生活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师生互动开始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很多研究总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