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记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亦不可否认。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积累,到后来根据知识而高谈阔论(如写文章,演讲等)。在这些过程中无不需要识记的直接参与和辅助,才使这个过程得以平滑,顺畅地进行。鉴于此,本文就主要就什么是识记,识记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学习中提高识记的一些技巧等问题加以说明。
【关键词】识记重要性识记技巧
识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亦不可否认。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积累,到后来根据指示而高谈阔论,无不需要识记的直接参与和辅助。学生通过识记将知识置于脑海,体验到头脑不再是空白,而是有知识充斥着的充实感,带给学生无疑是胸有成竹的自信,应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的提高,还有学习兴趣的提高。
一、何为识记
识记,作为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记忆是认知的一个侧面,一般分为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过程。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学习是从识记开始。
二、识记的重要性
虽然说,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但是致用前提是需要掌握了知识才行,而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关键也往往是考验的人的识记和理解,那识记重要性可见一斑。识记和理解,虽然二者经常相互渗透,亦难分清哪个更为重要,但是可偏向认为识记更为靠前一些,起码也是理解的一个前奏。即便是对理解没有任何帮助的话。识记做得好了,头脑起码是充实的。学生也就会感到这是一种进步,进步也就是学生获取成就感的源泉,学习的动力,兴趣,热情都会有的。这也将会促成一个良性循环,无论对于教学和还是学生学习都不无裨益。
识记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其分量,因此我对此也不必做太多的说明。我想阐明更多的是识记的落实方面应该怎么落实,怎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或者说其中的技巧性的东西是什么。
三、识记技巧
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都知道学习重要性,而学习往往又是从识记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那么该如何做好识记这个开始呢?
1 精力集中读书
开始识记的时候要充分调动眼睛和口,尤其是眼睛和口的配合,让他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注意力集中的记忆状态,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方法。这其中用眼睛看到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就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最初的形象的轮廓,目睹的次数越多,在相同文字,图像上累积停留的时间也就越长,时间愈长,对于眼睛看到的内容也就会形成愈加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要有口的配合,口的配合,不是静态的口的配合,而是要将看到的文字通过口的发音系统的动态上的运动将其读出来。口的动作虽不及身体肢体动作来得那么大,但是通过口较为夸张机械式的读,使口的动作在读的时候较为熟练,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当动作的发生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时候,读出来也就会成为一种特别自然的动作,这种在读的功夫上的炉火纯青定然会为后继的背诵做个良好的铺垫,铺垫做好,后续的环节自然也会水到渠成。那样记忆也就不会太难了。但是要有一点值得说明,由于目前我们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在某些方面都是反对类似于这样机械式的说法,更不要说提倡了。但是这种利于识记,利于学习的,总之,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为了学生。我们就不能说他是多么坏的方法,更谈不上什么背道而驰了。适当采取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2, 注重内容的输出方式
其上说识记的时候主要该做的。其实,还有一些也是能够帮助学生识记的,如识记之后的输出,也是非常利于巩固识记成果的。就是背诵,一方面是检验识记的程度是否深刻,或者说是否达到识记的要求。如果在背诵过程中存在结巴,停顿的现象,起码说第一阶段还没有做到能为现在达到熟练背诵做好铺垫的程度。理应继续做好准备直至能够熟练背诵为主。
其实提到识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就会想到背诵,不错,就是背诵。这个词来替代识记也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背诵一定要少量多次。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是强调读了多少书,多少本书,不是表层意思"量"上的"学富五车",而是深层次上"质"上的"学富五车",那样才能算上真正意义上的博学。而处在学习初级阶段(小学,中学)的学生来说,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必要渴望学生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上做得那么好,如果,这样苛刻要求,如果更甚是执行这样的苛求,可以说是我们教师如同巫师在给学生念魔咒,结果只能是邪恶的咒语,给学生带来的是莫大的压力,以至于是负担。这样揠苗助长式对学生自然成长规律的否定,其结果能让教师看到的是缘木求鱼,毫无所获。当然这个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那么就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发展的规律,这种较为自然的规律,对这些处在学习婴儿期的孩子的学习来说也应该像他们处在生理婴儿期时的饮食所采取的原则一样,采取的"少量多次"的原则,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个阶段的识记也应该采取这种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说婴儿期的这种进食原则利于孩子的充分消化和吸收的话,那么这种方式也应该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利于内化。这是一看就明白,一想就通的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来背诵一篇4段的英语小文章,就大可不必让学生一次全部背完,以此要求学生背完学生就会感到负担很重,而是减轻负担分段背诵。是每天背诵一段,每一段都让学生背得很熟。这样学生也会在学习上获得这点成绩,那是一种收获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到学习这件事,不再是那么令人生畏,让人生厌了。值得再次强调的就是如果要求背诵的这一段,既然是比要求背诵四段的内容要少一些,负担要轻一些,但是整体的上的要求标准是仍然不能降低的,而是记忆这样的一段,要能够做到"熟记"。熟记两个字,作为老师看到之后都能够理解,或者说在脑海里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形象的概念。但是学生不知道呀,难道说是准确流利的背诵就能说是熟记吗?尽管这样在大多数人看来达到识记的流利程度的要求已经不错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什么样要求,是一定要具体,具体到:既能诵也能默,如果是别人读的话,能听得懂。有人会对此质疑,这多难呀,要知道内容少呀。
其二就是默写。如果说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刻度的话,可以培养识记的精细程度。学生通过默写,发现自己还有哪些问题,如果,还有哪个字不会写的,还有什么模棱两可,默写之后再与原文比照。就可以找到背诵的欠缺所在。这样可以算是犹如录像慢放定格方式检查疏漏。据个人经验和学生处了解,此法很是有效。但是也有不可之处,太耗费时间。对于时间有限的学习者而言,此法可以稍作考虑。
无论是背诵还是默写,在识记的内容上都是保证特别精确。这就限制了所要识记的内容的量,如果记住几句话或者很短的内容是完全可以的,也是提倡采取的方法。但是有的时候,要求掌握的内容很多,如果是较长的故事,则应该采用复述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弥补背诵的所涉及内容少的缺点,大大帮助学生涉猎知识的宽泛程度。
3,及时复习
对于知识,我们需要娴熟于心,识记,学习,就是为达到这一目标,但是识记的东西,时间久了,也会变得生疏,甚至是被遗忘。而我们不是为了遗忘,而是希望知识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历久弥新。我国先哲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需要我们学习者"不时习之","知新"的同时不忘"温故"。近代艾宾浩斯也阐明了一个同样的道理,对于知识,越是新近接触的知识忘记的也越快,为了不至于过快的忘掉。对于知识要常复习,才能达到长时间保持,牢固记忆的要求。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适应深入的改革和教学一线的实际工作,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战线的一线工作者,有必要认识识记的概念,识记的重要性及识记的技巧,将识记的技巧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系统掌握知,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识记重要性识记技巧
识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亦不可否认。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积累,到后来根据指示而高谈阔论,无不需要识记的直接参与和辅助。学生通过识记将知识置于脑海,体验到头脑不再是空白,而是有知识充斥着的充实感,带给学生无疑是胸有成竹的自信,应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的提高,还有学习兴趣的提高。
一、何为识记
识记,作为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记忆是认知的一个侧面,一般分为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过程。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学习是从识记开始。
二、识记的重要性
虽然说,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但是致用前提是需要掌握了知识才行,而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关键也往往是考验的人的识记和理解,那识记重要性可见一斑。识记和理解,虽然二者经常相互渗透,亦难分清哪个更为重要,但是可偏向认为识记更为靠前一些,起码也是理解的一个前奏。即便是对理解没有任何帮助的话。识记做得好了,头脑起码是充实的。学生也就会感到这是一种进步,进步也就是学生获取成就感的源泉,学习的动力,兴趣,热情都会有的。这也将会促成一个良性循环,无论对于教学和还是学生学习都不无裨益。
识记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其分量,因此我对此也不必做太多的说明。我想阐明更多的是识记的落实方面应该怎么落实,怎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或者说其中的技巧性的东西是什么。
三、识记技巧
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都知道学习重要性,而学习往往又是从识记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那么该如何做好识记这个开始呢?
1 精力集中读书
开始识记的时候要充分调动眼睛和口,尤其是眼睛和口的配合,让他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注意力集中的记忆状态,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方法。这其中用眼睛看到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就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最初的形象的轮廓,目睹的次数越多,在相同文字,图像上累积停留的时间也就越长,时间愈长,对于眼睛看到的内容也就会形成愈加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要有口的配合,口的配合,不是静态的口的配合,而是要将看到的文字通过口的发音系统的动态上的运动将其读出来。口的动作虽不及身体肢体动作来得那么大,但是通过口较为夸张机械式的读,使口的动作在读的时候较为熟练,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当动作的发生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时候,读出来也就会成为一种特别自然的动作,这种在读的功夫上的炉火纯青定然会为后继的背诵做个良好的铺垫,铺垫做好,后续的环节自然也会水到渠成。那样记忆也就不会太难了。但是要有一点值得说明,由于目前我们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在某些方面都是反对类似于这样机械式的说法,更不要说提倡了。但是这种利于识记,利于学习的,总之,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为了学生。我们就不能说他是多么坏的方法,更谈不上什么背道而驰了。适当采取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2, 注重内容的输出方式
其上说识记的时候主要该做的。其实,还有一些也是能够帮助学生识记的,如识记之后的输出,也是非常利于巩固识记成果的。就是背诵,一方面是检验识记的程度是否深刻,或者说是否达到识记的要求。如果在背诵过程中存在结巴,停顿的现象,起码说第一阶段还没有做到能为现在达到熟练背诵做好铺垫的程度。理应继续做好准备直至能够熟练背诵为主。
其实提到识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首先就会想到背诵,不错,就是背诵。这个词来替代识记也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背诵一定要少量多次。对于学生的学习,不是强调读了多少书,多少本书,不是表层意思"量"上的"学富五车",而是深层次上"质"上的"学富五车",那样才能算上真正意义上的博学。而处在学习初级阶段(小学,中学)的学生来说,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必要渴望学生在对于知识的学习上做得那么好,如果,这样苛刻要求,如果更甚是执行这样的苛求,可以说是我们教师如同巫师在给学生念魔咒,结果只能是邪恶的咒语,给学生带来的是莫大的压力,以至于是负担。这样揠苗助长式对学生自然成长规律的否定,其结果能让教师看到的是缘木求鱼,毫无所获。当然这个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那么就应该遵循学生的学习发展的规律,这种较为自然的规律,对这些处在学习婴儿期的孩子的学习来说也应该像他们处在生理婴儿期时的饮食所采取的原则一样,采取的"少量多次"的原则,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个阶段的识记也应该采取这种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说婴儿期的这种进食原则利于孩子的充分消化和吸收的话,那么这种方式也应该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利于内化。这是一看就明白,一想就通的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来背诵一篇4段的英语小文章,就大可不必让学生一次全部背完,以此要求学生背完学生就会感到负担很重,而是减轻负担分段背诵。是每天背诵一段,每一段都让学生背得很熟。这样学生也会在学习上获得这点成绩,那是一种收获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到学习这件事,不再是那么令人生畏,让人生厌了。值得再次强调的就是如果要求背诵的这一段,既然是比要求背诵四段的内容要少一些,负担要轻一些,但是整体的上的要求标准是仍然不能降低的,而是记忆这样的一段,要能够做到"熟记"。熟记两个字,作为老师看到之后都能够理解,或者说在脑海里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形象的概念。但是学生不知道呀,难道说是准确流利的背诵就能说是熟记吗?尽管这样在大多数人看来达到识记的流利程度的要求已经不错了,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达到什么样要求,是一定要具体,具体到:既能诵也能默,如果是别人读的话,能听得懂。有人会对此质疑,这多难呀,要知道内容少呀。
其二就是默写。如果说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刻度的话,可以培养识记的精细程度。学生通过默写,发现自己还有哪些问题,如果,还有哪个字不会写的,还有什么模棱两可,默写之后再与原文比照。就可以找到背诵的欠缺所在。这样可以算是犹如录像慢放定格方式检查疏漏。据个人经验和学生处了解,此法很是有效。但是也有不可之处,太耗费时间。对于时间有限的学习者而言,此法可以稍作考虑。
无论是背诵还是默写,在识记的内容上都是保证特别精确。这就限制了所要识记的内容的量,如果记住几句话或者很短的内容是完全可以的,也是提倡采取的方法。但是有的时候,要求掌握的内容很多,如果是较长的故事,则应该采用复述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弥补背诵的所涉及内容少的缺点,大大帮助学生涉猎知识的宽泛程度。
3,及时复习
对于知识,我们需要娴熟于心,识记,学习,就是为达到这一目标,但是识记的东西,时间久了,也会变得生疏,甚至是被遗忘。而我们不是为了遗忘,而是希望知识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历久弥新。我国先哲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需要我们学习者"不时习之","知新"的同时不忘"温故"。近代艾宾浩斯也阐明了一个同样的道理,对于知识,越是新近接触的知识忘记的也越快,为了不至于过快的忘掉。对于知识要常复习,才能达到长时间保持,牢固记忆的要求。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适应深入的改革和教学一线的实际工作,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战线的一线工作者,有必要认识识记的概念,识记的重要性及识记的技巧,将识记的技巧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系统掌握知,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