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接合部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这些地区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这里的学生没有市中心学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没有农村孩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生不论成绩如何都进入了中学,以至于这些地方的七年级新生的差异特别大.这为中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笔者所在的学校正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我和同事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达到其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进行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数学分层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
1.编组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可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3.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A组学生与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同学帮助、教师辅导相结合来学习新知,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于课堂始终.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采取抽查等方式处理.
一、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教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数学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求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达到其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可以通过有效措施进行弥补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数学分层教学就是要求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帮助,从而使全体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索实践
1.编组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本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可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目标分层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3.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A组学生与B组学生是以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C组学生是以学生自学、同学帮助、教师辅导相结合来学习新知,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于课堂始终.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采取抽查等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