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科 救援战场写忠诚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a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原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长兼首席医疗官,他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作风、一流的素质,展示了忠诚使命、决战决胜的中国军人形象
  巴顿曾说:“一品托的汗可以节省一加仑的血。”这话用在侯世科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原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长兼首席医疗官,10余年间他率队多次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大型灾害救援,出生入死,从死神手中救出无数人的生命。从印尼日惹到四川汶川,从巴基斯坦到新疆喀什,从岛国海地到青海玉树,他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作风、一流的素质,向国内外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示了忠诚使命、决战决胜的中国军人形象。
  眼前的侯世科文质彬彬,虽一袭戎装在身,言谈举止却文气十足,让人很难将其与“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这一散发着钢铁般质感的称号联系在一起。然而当你走近他,了解他,才深切感受到他——一个学者,一个英雄的赤胆忠心。
  一手推开死亡 一手挽起希望
  作为医学博士,侯世科堪称一位职业的出生入死者。工作中的他“一手推开死亡,一手挽起希望”,不仅多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1990年,刚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的侯世科,来到武警总医院当了一名眼科医生。像很多刚出校门的医学系毕业生一样,他的愿望是当一名好医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从事职业救援?那时的侯世科想都不曾想过。
  “学医的人都想成为临床的医学专家,我也是,那几年也干得不错。但是后来医院机关缺人,需要找懂业务的搞管理。院长就找我谈话,改做了管理。”侯世科说,“其实很多的人生轨迹自己决定不了,但是不管做什么,一定要用心去做。虽然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更多时候还是无心插柳。”再后来,温总理授旗成立中国的国际救援队,并把这个任务交给总参、国家地震局具体承办。就这样,“无心插柳”的侯世科开始接触国际救援工作。
  谈起曾经的过往,侯世科平淡如水,好像说的是别人的事,不论是改志向还是上战场,对他来说都是顺理成章。但是,自从走进医疗救援这个领域,他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重塑着内心”。
  2001年,刚刚组建的国家救援队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国家地震局的搜救专家,38军的挖掘人员和武警总医院的医疗人员。刚开始,很多人并没有重视这支队伍,社会上的关注度也很小,但是侯世科和队员们都在认认真真地做着工作。在38军进行训练时,作为队长的侯世科跟战士们同吃同住,环境很差,连窗户都是破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国这支搜救队伍逐渐成长起来。
  2003年,队员们被送到德国、荷兰培训。在那里,模拟的火灾、地震场景,倒塌的房屋、熊熊燃烧的烈火,撞坏的车辆……甚至还有爆炸场面和有毒气体的救援科目。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训下,我国第一批经受过多场景多科目培训的专业救援人员学成归来。
  侯世科不会忘记:2004年12月26日,印尼海啸。他奉命第一次率领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急赴印尼,参加比训练更残酷的硬碰硬的实战!
  刚下飞机便是整个感官的强烈震撼,海啸过后,满目疮痍,“那悲惨的场面,感觉大自然的力量太大了,瞬间毁掉一个省会城市,死亡人数超过30万。”大量的尸体在炎热的天气下快要腐烂,来不及多想,中国队员们迅速投入战斗,在污水浸泡、蚊虫肆虐的环境里,侯世科带领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灾民发放消毒药品、防护用品,对灾民聚集点喷洒消毒液,有效扼制了海啸过后可能暴发的疟疾、霍乱等大规模疫情。“那是一种本能反应,当地医院毁掉了,需要救的人太多了,感觉无从下手,到处都需要你。”侯世科说。
  救援的同时,危险无处不在:余震、再次海啸的可能;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可能带来的传染病;灾民的治安问题……那些天,救援队员们就睡在草地上,一些当地传染病,如登革热等,一旦染上便会致命,还有疟疾、破伤风等危险。由于极度疲劳、睡眠少,队员们自身抵抗力在下降。“各种各样的困难太多了,大家也担心,但是丝毫没有退缩,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战场!”侯世科说。那次救援中,6名队员被蜱咬伤,所幸没有造成生命危险。
  从那次起,侯世科先后16次率队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和中国云南大姚、新疆喀什、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地执行救援任务,重大灾害现场,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盡展中国形象 赢得信赖尊重
  在汶川、玉树,他的形象是军人;在巴基斯坦、印尼,他的形象是中国。对国际救援队来说,救援也是博弈。医疗队走出国门,代表的是中国,既要秉承国际人道救援理念,也要维护祖国声誉,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发生了近200年罕见的特大地震,数以万计人顷刻殒命,8名中国维和警察被埋,生死不明。侯世科临危受命,以“首席医疗官”的身份率领医疗队跨国救援。那是一次特殊的任务,因为我国与海地尚未建交,此前没有直达航线,在胡锦涛主席的亲自批复下,救援队紧急出发,经21小时飞行,于次日凌晨2点多到达海地首都太子港,成为全球第一支在海地重灾区开设医疗点的救援队。
  震后的海地残垣断壁,秩序混乱,灾民呼救声不绝于耳。搜救幸存者时,侯世科摔倒在联合国驻海地代表团办公大楼的废墟上,腰部及髋部严重损伤,但他咬牙坚持。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医疗救援:40℃的高温下,侯世科身穿防弹背心、头戴防弹头盔,埋头为一个耷拉着半只耳朵的孩子清创包扎,身边8位防暴队员荷枪实弹分4个方向守护着他们。突然,一个装满不明液体的玻璃瓶从暗处飞来,在他脚边摔得粉碎。防暴队员立刻拉开枪栓,掩护着他和救援队转移。
  海地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灾后的海地更是枪声不断,骚乱频发。闹事者劫掠商店、袭击物资运送人员,监狱倒塌,大量囚犯逃出,随时危及着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对此,各国救援队大都选择了观望,迟迟不见动静。就在这时,国外个别媒体却出现了“中国救援队只救中国人”的不实传言。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决策。侯世科果断下令:开设全球首家医疗救助站,并在总理府、机场、海中友好协会等多处灾民集中地开设中国医疗救治点。随后,他又和队员一起连夜用白纸刻出了“中国人民帮助您”7个大字,用大头针别在红色横幅上。每次开诊前,成千上万的灾民聚集在“中国人民帮助您”的横幅前排队就诊,赢得了灾民们的尊重和信赖。
  这次灾害救援,侯世科带领医疗队成功地粉碎了“中国救援队只救中国人”的不实传言,为此,海地总统夫人专门来到中国救援队营地,真诚地对侯世科说,“衷心感谢中国对海地的援助!海地人民感谢你们!”
  “侯院长走不快,他的跨部受过伤”,采访当日,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伤就是在海地救援时留下的,当时由于受伤状况严重,回国后侯世科便接受住院治疗。然而,2010年4月14日,当得知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后,侯世科立即出院,带伤率队奔赴高原,在灾区搭建起第一座“帐篷医院”。
  十几年来,凭着一身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救援经验,侯世科带领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多次出国救援,次次载誉而归。在与其他国家救援队共同搜救的过程中,侯世科深深地体会到,虽然我们的救援装备尚不能与美、日等国相比,但我国队员吃苦、奉献的精神是最强的,中国人的勤奋和毅力也是其他国家救援队所比不了的,他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
  倾心救援医学 培养救援团队
  “最残酷的是海啸,最危险的是海地,最悲伤的是汶川……每次救灾都像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久久不能平静。”侯世科说,在一次次行动中,最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是那些因救治不及时而离去的生命。
  熟悉侯世科的人都知道,每次执行救援任务归来,不论是领导接见还是立功受奖,“侯队长就是高兴不起来,他不会为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却总是不停地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从汶川回来后,侯世科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来,那次的救援范围是一所学校,“一堆一堆的孩子在脚底下顾不上救,要先救活的。”这种沉重和悲伤,很长一段时期走不出来。
  “要根据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经验,尽快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的救援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探索运行规范,提升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侯世科深深铭记着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时中央领导的嘱托。在他眼里,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是自己救出了多少人,而是培养出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否则,灾害救援这个专业领域就永远也上不了层次。
  “灾害救援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单单是医学救援。像汶川地震的救援就特别典型,很多队伍去之前,认为到了现场扒拉几下就能把人救出来,想得特别简单。但去了以后就傻眼了,看到灾民在废墟下,想救但就是救不出来。有的队伍去了,但生存不了,吃什么喝什么?这些最实际的问题解决不了,自己生存不下来,就谈不上救别人。”在侯世科看来,要想提升我国整体的救援水平,必须将灾害救援当做一门学科深入研究,同时要注重培养人才。
  为了系统化的培养救援医学人才,侯世科倾心引领救援医学学科全面发展:2006年,原武警医学院经总参和教育部批准成立救援医学系,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本科救援医学专业;2011年,救援学科被评为全军重点学科;2011年筹备组建天津市应急救援医疗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成立武警部队救援医学研究所,创建国内规模最大、科目最齐全的医疗救援培训基地,研制配备了车载野战医院、救援方舱医院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救援装备;2012年,通过国家卫生部验收,正式成立“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近几年,调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的侯世科将工作重心逐渐转到组建队伍、完善救援医学体系上来。他所在的武警后勤学院现在拥有国家级救援基地、国家级救援队、全军救援医学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唯一的医教研救四位一体的救援研究单位。侯世科说:“这些年来,方方面面的救援经验太多了,所以我们现在逐渐把它变为课程来培训学员,从技术、心理、体能、总体指挥、后勤保障……使它成为一个综合的学科,为国家成批培养人才。”
  “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缺乏经验的。例如:救援人员如何有效合理救援,医疗队伍的合理配备,医疗队的后勤保障等,都是需要总结的。”
  救援队成立以来,侯世科通过不断创新积累,在救援实战中边学边干、边带边教,把所学所悟利用救援实战、演练和培训等时机传授给大家。2008年,全军卫勤学术交流会上,侯世科把多年来积累总结的经验和见解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引起强烈反响,也得到了研讨会领导的认可。随后,一个关于灾害救援的国家级重点課题赋予了武警部队,由侯世科出任编委,编撰的《全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研究》出版发行,成为全军卫生处处长学习培训的指定教材。
  根据多年救援实践和实际需求,侯世科想方设法在津郊开辟了训练基地,带领同事们研究探索出我国第一套灾害救援通用技能、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等培训大纲,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灾害救援医学专著和我国第一套12部系列培训教材,首开我国重大灾害救援培训先河,先后为21个省级单位培训了灾害救援队伍。
  10年前,在印尼日惹,侯世科曾亲见国外一家医疗救援队救出一名双腿压在废墟中22个小时的伤员。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获救之前还活得好好的伤员,救出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宣告死亡。人虽救出来了,但命却没了——救援失去了意义。
  这件事对侯世科的震动很大,他反复进行调查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这种情况叫做“挤压综合征”,由于被压的肢体长时间埋在废墟下,会产生“高钾”等毒素,一旦救出,毒素就会迅速遍布全身,导致死亡。
  带着问题搞救援,带回课题搞研究,经过研究探索,侯世科发明了用结扎的方式有效阻止毒素扩散。此后在汶川救援中,应用这一方式成功救治了27名“挤压综合征”伤员,无一死亡。
  一次高原救援,一名战士在救灾中突发急性肺水肿,险些丧命。从那时起,如何解决官兵高原缺氧这一问题,便在侯世科的思维中生根发芽。很快,打造“增压增氧医疗车”的构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   经过3年多的潜心研究,国内首台“高原增压增氧医疗救护车”成功问世,通过增压方式,5分钟内车内含氧量就能达到内地水平。“高原增压增氧医疗救护车”先后开往格尔木、拉萨、那曲和武警部队最高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隧道执勤点上进行测试,均获得成功,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升高原部队的战斗力。
  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侯世科数年如一日,执著躬耕于灾害救援这个新领域,以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为依托,先后成立了国际救援医疗培训研究基地、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学救援研究所和全国灾害医学救援培训基地,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创了灾害救援医学学科领域和国内唯一灾害医学研究所。
  創建方舱医院 攻克世界难题
  如今,侯世科参与组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以亚洲第二、世界第十二的权威排名,获得国际重型资格认证,昂首跻身国际舞台。这一切,源于侯世科与其团队的“不打无准备之仗”。
  2011年初,侯世科担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后,日本大地震所体现的灾害救援形态新变化,又在他头脑中孕育了新的“科研风暴”:依托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一支面向国内、代表武警部队的医疗救援队;建设一座展开后相当于二级甲等医院功能的武警方舱医院;打造一座国内最大的救援培训基地“救援硅谷”。
  “地动山摇,灾难随之降临。到处是亟待救援的伤员,但基础设施已被破坏殆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几辆大马力牵引车拖拽着几个绿色的方舱进入了灾难最严重的地区。就像变形金刚一般,汽车装载的箱体在起落架支起卸下,几个小时之内,一座具备二级甲等医院诊疗能力的方舱医院已经搭建完成。”侯世科描述的神奇医院,就是由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牵头研制的武警部队国内首座救援方舱医院,一所全数字化野战方舱医院。在国内发生重大灾害时可24小时完成出队,其救治能力可达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受领任务可自行保障6个月。
  别看方舱医院从外面看其貌不扬,内部布局却简洁清晰,一目了然,病人寻找各功能舱十分方便。CT检查、化验、彩超、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一应俱全。虽是帐篷与车厢等组件组成的“流动医院”,但无论就医环境还是配套设施,都十分人性舒适。
  侯世科告诉记者,方舱可承受8级风,帐篷可承受6级风,并且都设有冷暖调节系统。医院共设有50张床位,最多可容纳100张床位,每天可抢救300余名伤员。
  医教部副主任樊毫军清晰地记得,筹备方舱医院时,当总指挥侯世科提出要把CT搬到前线的设想时,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说:“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设想,可实施起来太难了。CT这种设备很娇气,不说别的,就说保恒温、不能震动这两项世界难题我们就解决不了。”
  尽管大家都不看好这一课题,侯世科还是坚持要把CT带上方舱医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救援任务的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在真正救援时缺少CT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伤员病情是颅脑还是其他脏器损伤,没有CT检查,现场只能凭经验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颅脑损伤、脊柱损伤、内脏损伤这些常见疾病的致死致残率非常高。你们再想想,救援人员费了多大功夫挖出来的有生命体征的人,家属还来不及从巨大的喜悦中回过神,又要经历一次生离死别,这对他们来说有多残忍。”侯世科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
  此后,仅用了一年时间,侯世科便带领他的团队从CT设备选型、组成、环境适应到CT方舱车辆底盘的选择,从CT舱体的设计布局到设备的安装固定等环节科学论证,解决若干技术难题,攻克5项世界难题,终于研究出国内首台适合高寒、高热等各类复杂环境的CT方舱,每昼夜可进行不少于120次常规CT检查和诊断,大大提高了灾难发生时危重病、复合伤的救治能力。
  巴顿曾说:“一品托的汗可以节省一加仑的血。”灾害救援也是一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古往今来,各类灾害总是以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面对瞬息万变的灾害形势,侯世科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救援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他说,作为医生,尤其是随时准备参加灾难救援的医生,让生命在手中延续,是医生存在的价值。而在拯救生命的灾难现场,医生也必须成为战士!
  医乃天责,大任担当
  ——对话侯世科
  《中华儿女》:近几年您将工作重心转向对救灾队伍的培训和培养,这部分工作开展得如何?
  侯世科:我觉得为国家大批量培养救灾人才比我个人救出多少个人来更重要。救灾队伍的培养非常复杂,就说人员组成吧,一支综合救援队,包括搜救队员(工程兵),医疗人员,保障人员(后勤、通讯等),有时还会根据需要配备灾害评估专家、卫生防疫专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等。还有设备,包括搜索装备、营救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等。目前我们的队伍是专兼结合,有的人平时当教官,实战时是队员,还有的医护人员平时有本职工作,但要定期参加训练。
  救援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要在医院能看病,到现场会搜救、转运,队员们到现场要搭帐篷、干很多体力活,还要在极度疲劳下救治病人,绝对不是当医生那么简单。队员要经过体能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特殊培训,总体来说就是要身体好,品质好,外语好,作风好。灾害救援还涉及后勤保证、指挥系统等等,是非常讲究专业化和科学化的。
  《中华儿女》:您觉得目前我国灾害救援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侯世科:灾害救援知识急需普及。灾害救援就好比和平时期的战争,不单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先进的武器和完备的“作战”方案,还要有切实可行的预案准备、灾害救援知识和资源的储备。希望全国各地都能够参照国家地震救援队的模式,组建地方“地震灾害救援队”,这样在遇到突发自然灾害的时候,就能够迅速果断地准备前往。目前,我们和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了灾害科学救援的相关培训和讲座,给更多的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普及灾害救援知识。
  《中华儿女》:2011年起您担任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几年来医院各方面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能谈谈您的治院之道吗?   侯世科:在前几届领导班子、特别是在李玉明院长的带领下,我们医院医、教、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步扩大。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医院建设的现状,和一流医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学院搬迁为医院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当前我们以“抓质量、抓规范、抓服务”三抓为切入点,着力加强质量内涵建设,力争实现我院“利用8-10年的时间,把医院建设成为国内军内一流医院”的目标。只要与患者有关的,我们就会思考;只要有益于患者的,我们就会实施;只要患者满意的,我们就全力以赴。
  《中华儿女》:具体有哪些措施?
  侯世科:医疗质量建设攸关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是医院实现优质高效服务的基础,是医院建设头等大事。而抓好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医院已经建立了院科两级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医疗、护理、教学、行政”4支督查队伍,分层次不间断地开展督查并及时反馈;建立了综合质量绩效考评机制,考评结果与执业资格、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挂钩;每月组织医疗质量讲评大会,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病例,采取全院或科室讨论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质量分析,重在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临床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使全院医务人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近3年来,药占比始终控制在33%以下,平均住院日小于12天,各项质量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
  围绕“让病人少花钱”这一原则,医院多方面多渠道降低医疗费用。医院与社区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协助提升社区医疗水平,建立“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作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减少患者的费用。自2002年1月至去年底,双向转诊患者2万余人,每位患者住院日平均缩短2.6天,医疗费用平均减少400元左右。从2007年开始,医院向住院患者提供免费营养膳食配餐制度,每年补贴500余万元,根据各个病种差异,按照临床饮食医嘱,结合营养医师查房情况,设置了10余种个性化饮食处方,发挥了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患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天津的老百姓都说,“有病还是到武警后勤學院附属医院看心里才踏实”。
  《中华儿女》:对于医院的效益您是怎么看的?
  侯世科:作为部队医院,第一是军事效益,我们主要是为国家做贡献,为部队服务;第二是社会效益,为地方百姓服务;最后才是经济效益。以军事效益提高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促进军事效益,三者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华儿女》:您对医院的未来有何规划?
  侯世科:我们现在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医院发展规划,最近3至5年进行医院、学院两院整合,基础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这是一项大工程,重点是两楼工程建设,改造学院老校区教学楼,新建门急诊大楼。利用几年的时间建成一所日门诊量8000—10000人次的现代化门急诊大楼。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医疗用房短缺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医院党委竭尽全力引进大师,儿科等一批全军重点专家陆续签约,几位一流专家陆续调入。2至3年后,我们医院的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所华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医院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华儿女》:在这些年的工作和努力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侯世科:职责和担当。人在很多时候不能选择,就得往前走,尤其是遇到战争、遇到灾害、就得往前冲。过去我对职责感受不那么深,经历了很多事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职责:不能选择的时候,要勇敢面对,积极应对;能选择的时候,要选择好。
  尤其是我们当军人的职责,要履行好。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靠自己自觉地去干,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这就是担当精神。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职责、不知道担当,那就什么也做不好。
  编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在精心打造百姓放心,官兵满意,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的进程中,坚持人才兴院战略,为人才成长和建功立业搭建良好平台,初步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医院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40余人,博、硕研究生导师4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他们心系群众,始终恪守服务为民的价值追求;激扬正气,秉承修德精业的职业操守;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爱岗奉献的军人本色,取得了党和人民满意的累累硕果。为了展示他们的骄人业绩,本刊特推出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风采录系列报道,此文为开篇之作。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其他文献
病人输液猝死,为多要死亡补偿金,其亲属20余人殴打医护人员,袭击执勤民警,大闹8天。参与闹医并妨碍执行职务的3名患者亲属被蕲春警方刑事拘留,3月18日,殴打医务人员的最后一
本文对北京型内燃机车柴油机系统的非线性隔振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隔振效果较好的理论方案,本文所研究的系统是由非弱联系的三个自由度的非线性方程所描述的。因此,本文采
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 ,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成才显得日益突出。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生理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在身体、技
茫茫雪域,寒冷彻骨。我踽踽独行在空旷的冰床上,眺望着迷蒙的远方。  “真是差劲!”“这么低的分数?”“笨死了!”讥讽、嘲笑、叹息声不绝入耳。我努力地摆脱着,拼命地向前奔跑着。无边的黑暗袭来,一点一点将我环绕,将我吞噬。我无助地哭泣……  猛地一个激灵,我从床上坐起。刚才的一切,原来只是一个梦魇。但我,却被这梦魇困扰了好几年。我梦见自己在冰天雪地里孤独无依,我渴望春天的阳光将我抚慰。只是,春天的脚步
本文介绍了一种棘轮—棘爪—摩擦片式的单向、自锁离合器,对它的基本原理、设计特点、结构型式作了详细地说明。特别是对摩擦材料副的摩擦特性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此外,还介绍
通过计算说明了绘制弱酸溶液各型体分布曲线的关键点。
为研究箱梁断面产生双竖向涡振区的原因,通过同步测振和测压均匀风场风洞试验,基于涡振区的振幅响应与表面压力脉动时程,分析了2个竖向涡振区的振幅与风速关系、表面压力系数
卡伯值是纸浆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纸浆中的木素含量决定了纸浆的卡伯值。本研究是用可见光分光光谱技术在线测量酸法制浆过程蒸煮液中木素的浓度,通过蒸煮液中溶出的木素含量去推
拉里·迈里克斯1956年出 生,身高1.86米,体重79公斤。跳远最好成绩为8.74米,第24届奥运会铜牌获得者。 迈里克斯身材修长,体重较轻,弹跳力好;速度快,100米成绩10秒30,属于跑跳型运动员。 迈里克斯采用的是三
本作品灵感来自两件事的启发。第一件是全家去狼牙山玩,在山顶拍摄了很多云海照片,回家播放却失望地发现没有一张照片可以全景展示云海的壮观景象。第二件是我在吃快餐时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