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是一则趣味性较强的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色彩较浓,全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形式构成,其中第二次对话是三次对话的中心部份。通过本课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及寓意,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组织教学呢?结合本课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读上做文章。
要让学生想读、多读、会读,就应在读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注重读的方法,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引读、点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较读、齐读等到方式,并用亲切、肯定的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出读出语气、读出表情,让每个学生装都有乐于参与教学中。如在指导读青蛙的第一次问话(也就是本文矛盾的开始)“你从哪儿来呀?”首先看拼音读,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看标点符号读,要求读出问的语气;第三遍在了解青蛙眼光狭窄确实不知道小鸟从何而来的基础上,读出奇怪地问的语气;最后想象青蛙的样子,既要读出奇怪的语气又要读出表情。这样学生就在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投入。
二、创设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读演结合,情知互动”的整体化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议论、去表演。如教学课文第一段时,可用动画媒体演示“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的过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并让学生动手用纸做口简易的井,观察青蛙的家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少小伙伴?它能看见什么?它每天能做什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它的目光短浅,见识少。并给学生一个充分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当时的情形,自由佯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不受拘束,快乐地融入到故事之中,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三、打破传统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重要。教学时可先准备一些自制的教具,用贴小鸟图片找到小鸟位置来弄清什么是“井沿”;做换词游戏来理解“大话”;借助电教媒体来让学生直接感受什么是“无边无际”。在理解“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即本课的重难点时,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井底看到的井口大的天”,并鼓励学生拿起做好的井,模仿井底之蛙看一看周围,动脑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随着问题的解答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总结全文这一环节,不一定要放到全文学完以后,可安排在青蛙固执已见时{第六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对这只青蛙的看法,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坐井观天”比喻“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说你坐井观天,你明白他的意思吗?怎样做才不被人说成“坐井观天”?再引导学生说出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读书、增长见识等,让学生轻松悟出寓言的道理。
四、发散思维,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
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实际上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转折点,从小鸟的话中引出“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出示一幅或几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完成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新知的拓展过程 ,其身心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学有所获。
(作者电话:15329346185;信箱:caizhicheng7788@163.com)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读上做文章。
要让学生想读、多读、会读,就应在读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注重读的方法,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引读、点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较读、齐读等到方式,并用亲切、肯定的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出读出语气、读出表情,让每个学生装都有乐于参与教学中。如在指导读青蛙的第一次问话(也就是本文矛盾的开始)“你从哪儿来呀?”首先看拼音读,要求读准字音;第二遍看标点符号读,要求读出问的语气;第三遍在了解青蛙眼光狭窄确实不知道小鸟从何而来的基础上,读出奇怪地问的语气;最后想象青蛙的样子,既要读出奇怪的语气又要读出表情。这样学生就在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投入。
二、创设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读演结合,情知互动”的整体化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还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议论、去表演。如教学课文第一段时,可用动画媒体演示“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的过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并让学生动手用纸做口简易的井,观察青蛙的家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少小伙伴?它能看见什么?它每天能做什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它的目光短浅,见识少。并给学生一个充分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当时的情形,自由佯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不受拘束,快乐地融入到故事之中,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
三、打破传统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比较重要。教学时可先准备一些自制的教具,用贴小鸟图片找到小鸟位置来弄清什么是“井沿”;做换词游戏来理解“大话”;借助电教媒体来让学生直接感受什么是“无边无际”。在理解“为什么青蛙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即本课的重难点时,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井底看到的井口大的天”,并鼓励学生拿起做好的井,模仿井底之蛙看一看周围,动脑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随着问题的解答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总结全文这一环节,不一定要放到全文学完以后,可安排在青蛙固执已见时{第六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小组里谈一谈对这只青蛙的看法,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坐井观天”比喻“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说你坐井观天,你明白他的意思吗?怎样做才不被人说成“坐井观天”?再引导学生说出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多读书、增长见识等,让学生轻松悟出寓言的道理。
四、发散思维,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
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实际上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转折点,从小鸟的话中引出“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出示一幅或几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完成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新知的拓展过程 ,其身心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学有所获。
(作者电话:15329346185;信箱:caizhicheng77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