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北美发行公信会(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宣布,截至2010年3月31日的六个月间,美国报刊的每日平均发行量比往年同期减少了8.7%。周末发行量同比减少了6.5%。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称,由于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新闻内容,22%的美国网民已经不再进行任何报纸订阅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全美范围内的传统报纸纷纷开始进军互联网,希望能与互联网“结缘”。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依托“美国在线”在网上发布了电子版,成为全球第一个在网上发布电子版的报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一大批美国报刊相继了网络版。
在传统报刊向新兴媒体“蜕变”的过程中,美国主流报纸努力保持对现实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根据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规则和新环境,在媒介组织内部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革新传统工作观念
将传统报纸改造成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信息中心”,这项战略的最终实现,将主要取决于媒介组织里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丰富组织管理经验的美国甘尼特集团深谙这一道理,重点从员工观念、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转型措施人手,保证该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顺利实施。
美国甘尼特集团数字化转型以前,首席执行官可瑞克,杜博就已经向万余名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就“信息中心”的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等内容与广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甘尼特集团要求传统报纸记者、编辑改变工作节奏,应该24小时不间断向“信息中心”发稿,同时针对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体的特点,制作新闻标题。甘尼特集团还努力帮助采编人员学习和掌握“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存技能。
为了帮助编辑、记者彻底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观念,2009年4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宣布对编辑部进行机构重整,以期打破报纸和网络间的壁垒,推进人力资源的融合。该报在给员工的《重组备忘录》中明确表示:将简化部门设置,强化编辑记者跨部门、跨平台工作的能力,促进报纸与网络业务的整合。重组方案涉及“内容生产”和“编辑制作”两个方面。其中内容生产方面,将原本负责新闻采编的所有部门打散,重新划分为国内部和本地部两个部门,分别由一个高级主编分管,大部分编辑、记者都隶属于这两个部门。在这两个部门内部,又根据具体报道领域将编辑、记者分为不同的报道组,每个报道组负责一个特殊领域的报道,由一位主编负责,为报纸、网络、其他多媒体终端等各种媒介平台提供内容。
在编辑制作方面,《华盛顿邮报》将原本分散在报纸编辑部、网络编辑部,及其他子部门的编辑、抄写、制作等人员整合起来,成立全新的统一编辑部,负责报纸、网络等各媒体平台的排版、格式、编辑、校对等工作,为新闻生产部门提供统一的编辑制作服务,并处理稿件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刊登时的形式转换。
领导引领组织转型
在传统报纸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特殊时期,领导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美国《坦帕论坛报》多媒体编辑肯,奈德认为,上层领导的支持,是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为当员工们感到困惑不解,并开始寻求具体的业务指导时,总编辑和总经理们的头脑中,必须要有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清晰思路。美国《坦帕论坛报》总经理持有相同的观点: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生存,总编辑、总经理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并且是传统报纸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另外,总编辑和总经理们还必须具备领导媒介组织实现转型的能力。
美国《奥兰多哨兵报》目前也在认真思考传统报纸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该报总编辑约翰,海勒认为,如果报纸不能将新闻带到受众身边,就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如果报纸不能持续发现新的受众,同时又开始失去一些经济来源的话,那么这个媒介组织就面临分崩瓦解的危险。约翰,海勒承认总编辑在领导组织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总编辑和总经理必须持续不断地向员工灌输上述这些理念。当技术力量不断改变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时,海勒惊喜地发现,该报的员工已经顺潮流而动,对发现和开掘新的受众,以及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媒介文化相互磨合
不同媒介文化之间的适应与磨合,将是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报纸记者与广播、电视记者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例如,大多数报纸记者都会轻蔑地看待电视记者的工作,认为他们采集来的电视新闻肤浅、无聊,许多事情根本不值得报道。笔者认为,不同媒介文化之间的抵触,可能是媒介融合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报纸记者与电视记者在工作上存在的一些冲突和误解,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媒介管理行为进行调节。当报纸记者与电视记者在同一个信息中心里,可以被安排在同一个媒介平台上工作。他们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久而久之就会共同打造一个崭新的、更具有竞争力的多媒体记者报道团队。可以说,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将是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重点。
媒介组织互融共存
拥有共同的所有制结构,即拥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在媒介融合操作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共同所有制下,电视台、网络和报纸之间的“融合”才能够被容易地操作。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拥有《坦帕论坛报》等26种日报,100多种周报,tbo.com等50多个网站,WFLA等电视台的26个电视频道。这些各自独立的媒介组织,开始肯定会对媒介融合产生抵触情绪,但当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后,媒介融合从上到下的付诸实现就成为了可能。共同所有制结构,可以保证不同媒介组织之间合作的有序进行,媒介融合目标也相对容易实现。
再如,以美国达拉斯为基地的培乐出版集团拥有《达拉斯早新闻》、WFAA电视8频道、TXCN有线频道,以及达拉斯新闻网站。不同媒介组织的执行总编辑经常会定期会面商讨一些新闻题目,并参加其他媒介组织召开的一些内部会议。此外,该出版集团下属的每一个新闻工作室,都可以共享由WFAA、TXCN、《达拉斯早新闻》及达拉斯新闻网站所支持的一个新闻信息库。与此同时,每一个新闻工作室也需要每天多次地将新闻故事和作品原稿,发送到培乐出版集团旗下记者和编辑经理们的电子邮箱里。共享新闻资源,使培乐出版集团内参与媒介融合操作的各个媒介组织变得“强壮”,并提高了他们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的应变能力。
共享基础信息资源
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在实现数字 化生存的过程中,一个能够为所有媒介提供新闻和信息的基础信息库显得尤为必要。基础信息库中那些已经被数字化了的新闻和信息,可以被用于不同的媒介形态,也得以从一种媒介形态传递到另外一种媒介形态。基础信息库的使用,可为传统报纸的数字化生存有效地收集和管理信息。
美国《华尔街日报》通过引进多种基础信息库,借以提升未来报纸的发展能力。因为数字化、索引化过的内容和信息,可以大大节约记者们搜寻资料时所花费的时间,同时也为新闻工作室节省了大量空间。该报还试图通过使用基础信息库,来管理音频和视频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在报纸和网站上得到充分使用。该报运用基础信息库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提供给受众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和信息。
打造共同办公地点
共同的工作地点,意味着不同媒介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容易地共享信息。
基于这点考虑,拥有《坦帕论坛报》、WFLA一电视8台和tbo.com网站等媒体的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搬入一座占地1.1万平方米、造价4000万美元的新闻中心。在这个专为媒介融合操作而设计的新闻中心里,三家媒体有着各自独立的办公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是这三家媒体却可以共享资源,而不同媒体的记者们也可以互相配合、协调,并合作采访新闻。该新闻中心里,还设有一个突发新闻事件指挥台,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事件及时传达给三家媒体,并有专人负责指挥、协调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坦帕论坛报》认为,当三家媒体在三个不同的办公楼里办公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媒介融合操作实际上是非正式的。当三家不同的媒介组织搬入坦帕新闻中心后,他们得以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办公,这就为日后的媒介融合操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再如,美国《纽约时报》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2005年8月将网络工作室与报纸工作室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种空间上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有意义。2007年4月,《纽约时报》公司整体搬入纽约时代广场西侧的新办公大楼里,这次搬迁耗资6亿美元。在新的办公大楼里,《纽约时报》网络版编辑被安置在新闻工作室里的每一个办公区域里,《纽约时报》总编辑比尔,凯勒计划将新闻工作室里的更多信息资源从报纸转向网络,最终实现传统报纸的数字化生存。
编辑部机构的重整,人力资源的整合,意味着工作方式的转变,原来报纸和网络两个部门的人员要相互适应并融入对方的工作。《纽约时报》在其就编辑部融合给员工的备忘录中提到,“通过编辑部门的整合,我们计划削弱并最终消除报纸记者和网络记者的差异,实现人员的通用”,而随着“人员的通用”,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分隔将不复存在。显然,《纽约时报》正从物理空间上,积极寻求与网络的融合,目的就是希望新旧两种媒体能够更加稳妥地融为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全美范围内的传统报纸纷纷开始进军互联网,希望能与互联网“结缘”。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依托“美国在线”在网上发布了电子版,成为全球第一个在网上发布电子版的报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一大批美国报刊相继了网络版。
在传统报刊向新兴媒体“蜕变”的过程中,美国主流报纸努力保持对现实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根据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规则和新环境,在媒介组织内部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革新传统工作观念
将传统报纸改造成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信息中心”,这项战略的最终实现,将主要取决于媒介组织里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丰富组织管理经验的美国甘尼特集团深谙这一道理,重点从员工观念、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转型措施人手,保证该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顺利实施。
美国甘尼特集团数字化转型以前,首席执行官可瑞克,杜博就已经向万余名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就“信息中心”的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等内容与广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甘尼特集团要求传统报纸记者、编辑改变工作节奏,应该24小时不间断向“信息中心”发稿,同时针对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体的特点,制作新闻标题。甘尼特集团还努力帮助采编人员学习和掌握“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存技能。
为了帮助编辑、记者彻底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观念,2009年4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宣布对编辑部进行机构重整,以期打破报纸和网络间的壁垒,推进人力资源的融合。该报在给员工的《重组备忘录》中明确表示:将简化部门设置,强化编辑记者跨部门、跨平台工作的能力,促进报纸与网络业务的整合。重组方案涉及“内容生产”和“编辑制作”两个方面。其中内容生产方面,将原本负责新闻采编的所有部门打散,重新划分为国内部和本地部两个部门,分别由一个高级主编分管,大部分编辑、记者都隶属于这两个部门。在这两个部门内部,又根据具体报道领域将编辑、记者分为不同的报道组,每个报道组负责一个特殊领域的报道,由一位主编负责,为报纸、网络、其他多媒体终端等各种媒介平台提供内容。
在编辑制作方面,《华盛顿邮报》将原本分散在报纸编辑部、网络编辑部,及其他子部门的编辑、抄写、制作等人员整合起来,成立全新的统一编辑部,负责报纸、网络等各媒体平台的排版、格式、编辑、校对等工作,为新闻生产部门提供统一的编辑制作服务,并处理稿件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刊登时的形式转换。
领导引领组织转型
在传统报纸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特殊时期,领导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美国《坦帕论坛报》多媒体编辑肯,奈德认为,上层领导的支持,是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为当员工们感到困惑不解,并开始寻求具体的业务指导时,总编辑和总经理们的头脑中,必须要有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清晰思路。美国《坦帕论坛报》总经理持有相同的观点: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生存,总编辑、总经理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并且是传统报纸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另外,总编辑和总经理们还必须具备领导媒介组织实现转型的能力。
美国《奥兰多哨兵报》目前也在认真思考传统报纸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该报总编辑约翰,海勒认为,如果报纸不能将新闻带到受众身边,就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如果报纸不能持续发现新的受众,同时又开始失去一些经济来源的话,那么这个媒介组织就面临分崩瓦解的危险。约翰,海勒承认总编辑在领导组织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总编辑和总经理必须持续不断地向员工灌输上述这些理念。当技术力量不断改变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时,海勒惊喜地发现,该报的员工已经顺潮流而动,对发现和开掘新的受众,以及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媒介文化相互磨合
不同媒介文化之间的适应与磨合,将是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报纸记者与广播、电视记者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例如,大多数报纸记者都会轻蔑地看待电视记者的工作,认为他们采集来的电视新闻肤浅、无聊,许多事情根本不值得报道。笔者认为,不同媒介文化之间的抵触,可能是媒介融合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实际上,报纸记者与电视记者在工作上存在的一些冲突和误解,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媒介管理行为进行调节。当报纸记者与电视记者在同一个信息中心里,可以被安排在同一个媒介平台上工作。他们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久而久之就会共同打造一个崭新的、更具有竞争力的多媒体记者报道团队。可以说,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将是传统报纸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和重点。
媒介组织互融共存
拥有共同的所有制结构,即拥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在媒介融合操作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共同所有制下,电视台、网络和报纸之间的“融合”才能够被容易地操作。
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拥有《坦帕论坛报》等26种日报,100多种周报,tbo.com等50多个网站,WFLA等电视台的26个电视频道。这些各自独立的媒介组织,开始肯定会对媒介融合产生抵触情绪,但当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后,媒介融合从上到下的付诸实现就成为了可能。共同所有制结构,可以保证不同媒介组织之间合作的有序进行,媒介融合目标也相对容易实现。
再如,以美国达拉斯为基地的培乐出版集团拥有《达拉斯早新闻》、WFAA电视8频道、TXCN有线频道,以及达拉斯新闻网站。不同媒介组织的执行总编辑经常会定期会面商讨一些新闻题目,并参加其他媒介组织召开的一些内部会议。此外,该出版集团下属的每一个新闻工作室,都可以共享由WFAA、TXCN、《达拉斯早新闻》及达拉斯新闻网站所支持的一个新闻信息库。与此同时,每一个新闻工作室也需要每天多次地将新闻故事和作品原稿,发送到培乐出版集团旗下记者和编辑经理们的电子邮箱里。共享新闻资源,使培乐出版集团内参与媒介融合操作的各个媒介组织变得“强壮”,并提高了他们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的应变能力。
共享基础信息资源
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在实现数字 化生存的过程中,一个能够为所有媒介提供新闻和信息的基础信息库显得尤为必要。基础信息库中那些已经被数字化了的新闻和信息,可以被用于不同的媒介形态,也得以从一种媒介形态传递到另外一种媒介形态。基础信息库的使用,可为传统报纸的数字化生存有效地收集和管理信息。
美国《华尔街日报》通过引进多种基础信息库,借以提升未来报纸的发展能力。因为数字化、索引化过的内容和信息,可以大大节约记者们搜寻资料时所花费的时间,同时也为新闻工作室节省了大量空间。该报还试图通过使用基础信息库,来管理音频和视频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在报纸和网站上得到充分使用。该报运用基础信息库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提供给受众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和信息。
打造共同办公地点
共同的工作地点,意味着不同媒介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容易地共享信息。
基于这点考虑,拥有《坦帕论坛报》、WFLA一电视8台和tbo.com网站等媒体的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搬入一座占地1.1万平方米、造价4000万美元的新闻中心。在这个专为媒介融合操作而设计的新闻中心里,三家媒体有着各自独立的办公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是这三家媒体却可以共享资源,而不同媒体的记者们也可以互相配合、协调,并合作采访新闻。该新闻中心里,还设有一个突发新闻事件指挥台,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事件及时传达给三家媒体,并有专人负责指挥、协调对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坦帕论坛报》认为,当三家媒体在三个不同的办公楼里办公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媒介融合操作实际上是非正式的。当三家不同的媒介组织搬入坦帕新闻中心后,他们得以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办公,这就为日后的媒介融合操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再如,美国《纽约时报》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2005年8月将网络工作室与报纸工作室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种空间上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有意义。2007年4月,《纽约时报》公司整体搬入纽约时代广场西侧的新办公大楼里,这次搬迁耗资6亿美元。在新的办公大楼里,《纽约时报》网络版编辑被安置在新闻工作室里的每一个办公区域里,《纽约时报》总编辑比尔,凯勒计划将新闻工作室里的更多信息资源从报纸转向网络,最终实现传统报纸的数字化生存。
编辑部机构的重整,人力资源的整合,意味着工作方式的转变,原来报纸和网络两个部门的人员要相互适应并融入对方的工作。《纽约时报》在其就编辑部融合给员工的备忘录中提到,“通过编辑部门的整合,我们计划削弱并最终消除报纸记者和网络记者的差异,实现人员的通用”,而随着“人员的通用”,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分隔将不复存在。显然,《纽约时报》正从物理空间上,积极寻求与网络的融合,目的就是希望新旧两种媒体能够更加稳妥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