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语文教学特色化,是语文教师的共同个性。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师与语文教学的特色化问题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这里,我就如何做到教有特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才与艺是语文教师追求语文教学特色化的基础
所谓才,即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比较特殊。人们对语文教师的“形象”要求似乎特别地高,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气质风度不能平俗,讲课中表现出的文化底蕴不能单薄,语文教师得有“文人气”“文学气”“文化气”“学者气”。
所谓艺,即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简言之,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底。语言艺术、情感表达、肢体语言、人格品行等皆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形成语文教学特色化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而且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发展特色和特长。所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教育性教学,这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载体的语文,是体现人文知识、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最全面、最丰富、最鲜明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塑造“另一半人”的重任。
三、出路:语文教学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语言文字表达出色的学生,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课外也定然是酷爱读书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学习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大语文”的内涵绝不仅仅指课内外形式上相结合,更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内容上能够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自我,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而向现实,视野开阔,收放自如,信息量容量大。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导向作用。
四、方法:语文阅读教学要锲而不舍地抓住“根本”
自从1903年汉语文学科独立到现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此造成的严酷现实是整体“语文教学效率仍然普遍不高,语文教学质量仍然普遍不好。”众所周知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生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无不依赖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
汉语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唐宋以来传统阅读教学中最讲究的熟读、背诵、深思和积累。
尽管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速度在加快,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但是,传统的汉语文注重“读”、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久远的未来,仍会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五、科学化与艺术化的融合是形成语文教学特色化的保证
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帅应该既是精明的科学家,又是高超的艺术家。”昌先生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在内容上还有一个“新”的问题。丰富而又新鲜,才能激发当代学生的好奇心。一是除了在广度上拓展外,还要在深度上开掘。讲他人之所未讲,发他人之所未发。二是联系现实,与生活接轨,使课堂始终吹拂着时代的清风、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漂游着时代的云影、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采用灵活形式以求活,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使学生的情绪“燃”起来。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示汉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和自己调动语言的技巧。有时,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典故、一个观点中生发开去,说长道短、谈古论今,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有时,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机会,或类比,或夸张,或曲解,或引申,或自嘲,或自诩,或描摹再现,或杜撰表演,或张冠李戴,或仿词出新,或“小题大做”,或实话实说,或引而不发,或画龙点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都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控它,驾驭它。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中学)
一、才与艺是语文教师追求语文教学特色化的基础
所谓才,即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比较特殊。人们对语文教师的“形象”要求似乎特别地高,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气质风度不能平俗,讲课中表现出的文化底蕴不能单薄,语文教师得有“文人气”“文学气”“文化气”“学者气”。
所谓艺,即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简言之,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的艺术功底。语言艺术、情感表达、肢体语言、人格品行等皆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形成语文教学特色化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而且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发展特色和特长。所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教育性教学,这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载体的语文,是体现人文知识、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最全面、最丰富、最鲜明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塑造“另一半人”的重任。
三、出路:语文教学要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语言文字表达出色的学生,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对语文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外,课外也定然是酷爱读书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走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时时有语文,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学习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大语文”的内涵绝不仅仅指课内外形式上相结合,更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内容上能够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自我,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而向现实,视野开阔,收放自如,信息量容量大。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导向作用。
四、方法:语文阅读教学要锲而不舍地抓住“根本”
自从1903年汉语文学科独立到现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此造成的严酷现实是整体“语文教学效率仍然普遍不高,语文教学质量仍然普遍不好。”众所周知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学生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无不依赖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
汉语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唐宋以来传统阅读教学中最讲究的熟读、背诵、深思和积累。
尽管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速度在加快,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但是,传统的汉语文注重“读”、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久远的未来,仍会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五、科学化与艺术化的融合是形成语文教学特色化的保证
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帅应该既是精明的科学家,又是高超的艺术家。”昌先生的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在内容上还有一个“新”的问题。丰富而又新鲜,才能激发当代学生的好奇心。一是除了在广度上拓展外,还要在深度上开掘。讲他人之所未讲,发他人之所未发。二是联系现实,与生活接轨,使课堂始终吹拂着时代的清风、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漂游着时代的云影、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采用灵活形式以求活,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使学生的情绪“燃”起来。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示汉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和自己调动语言的技巧。有时,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典故、一个观点中生发开去,说长道短、谈古论今,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有时,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机会,或类比,或夸张,或曲解,或引申,或自嘲,或自诩,或描摹再现,或杜撰表演,或张冠李戴,或仿词出新,或“小题大做”,或实话实说,或引而不发,或画龙点睛……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都得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控它,驾驭它。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