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中的思考与运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育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 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的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与课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别情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区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2. 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的走向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各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仆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的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3. 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文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批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里,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地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像喝了葡萄酒一样甜美、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的深情。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收稿日期:2013-08-18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能更好的完成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任务,将初、高中物理新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调研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要清晰的、准确的找出电磁学部分在课改后的接洽点;另一个动机是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电磁知识的教与学的特点,渡过学习的难关。高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电磁知识储备,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处延展,缓慢过渡到新物理量或规律的探究上,避免跨度过大而衔接困难。  【关键词】电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汉字作为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识字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读写水平。有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只是过于机械、重复地讲述字的结构、字义,而忽略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使原本生动、美观的表意汉字变成了偏旁、笔画的堆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期刊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所谓数学“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1.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创设情境  (1)趣味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一些实际问题,学
期刊
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多个年头。多年来,新课程经历了实践和摸索,终于基本走上了正轨。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三个差距  目前的教育正处于新旧教学模式更迭的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的。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发现在学校管理中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 师资现状与新课程之间的差距。新课程实施
期刊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作的方向,习惯称其为“灵魂”。德育改革是当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影响中小学德育实效提高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低效的表现及原因的分析,探讨其克服的对策,进而为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作出新探索。  1.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困境  新世纪随着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由单
期刊
【摘 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中语音、词汇等属于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七年级下学期时就会产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了防止和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认为教师应重视英标教学。  【关键词】英标教学;两级分化原因;对策  1. 中学英语音标教学现状  以前学生从小学开始接触音标,再经过初中阶段
期刊
【摘 要】初三语文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呢?我认为复习要注重相对论。表现为:  (1)细网与大鱼 如把复习比作捕鱼活动,则应注意细密织网,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2)吐故与纳新 复习不仅要“温故而知新”,还应注重新材料的搜集、整理。  (3)严肃与活泼 初三不应是“单调、寂寞”的代名词,应提倡愉快复习、趣味复习。  【关键词】相
期刊
【摘 要】概率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材中涉及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它密切联系生活与现实世界,使数学情景新颖别致丰富多彩,常与几何、函数、方程、统计等知识点交汇渗透,概率的考查由以往注重技能的考查转变为注重观念考查,考题形式也已经走出了简单的填空、选择的狭小空间,逐步成为解答题的必考题型,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高。它重在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概率;三角形;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
期刊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关键词】阅读;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 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