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广西地方历史教育资源举例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罗国干,男,1962年生,壮族,广西隆安人,副编审,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副总编,主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文综教学和编辑学。
  关键词:广西,乡土史,教材,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457—6241(2008)07—0027—0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多地方史和民族史的内容在全国通用课本中不可能一一叙述,即使有所涉猎,也往往是点到为止。如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教育资源,既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地方历史教育资源的方法和形式很多,本文以广西为例,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两册)》,(以下简称《古》《上》《下》),略谈一二。
  1.教科书在“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一节中,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例,介绍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居民(《古》第1~2页)。其实,广西也有很多古人类遗址。广西属亚热带气候,春季多雨,夏季炎热,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以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据目前所知,广西地区发现的最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当数“柳江人”。其中,首推百色盆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其年代距今80多万年,在考古学年代分期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1956年,在广西来宾县桥巩圩麒麟山盖头洞发现一具残破的人类头骨化石,被称为“麒麟山人”。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的通天岩,发现“柳江人”遗骨化石。麒麟山人和柳江人一样,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新人类型,距今5万年至2万年。据此,可引用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的话:“中国是古人类研究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
  2.教科书在“秦朝的统治”一节中说: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此后,秦又统一越族。注:越族,又称百越,分布于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古》第25页)“百越”一词,是先秦时期中原人们对南方各族的通称。《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具体说,有闽越、东瓯越、杨越、南越、西瓯越和骆越等。其中,西瓯越和骆越与今广西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广西是壮族自治区,这样的补充说明,学生能产生联系,同时也才能明白“百越”是“很多”之意,不是一个“百越族”。
  3.教科书在“秦朝的统治”一节中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兴修灵渠,以沟通湘江漓江,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灵渠长三十多公里,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它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灵渠中有陡门控制水量,船只可逐级上进和下降。(《古》第26页)这段课文对其他省区的学生而言,叙述已足够了,但是,对广西的学生应作如下补充:秦始皇为解决征岭南军队的“粮食绝乏”等问题,命史禄于公元前217年率民工和士兵开凿灵渠,经三年的努力,终于竣工。这条人工河全长34公里,不仅灌溉大量的农田.而且一千多年来成为沟通五岭南北的重要渠道。舟船经湘江、灵渠、漓江可直达广州。直至1939年湘桂铁路修建,它的运输功能才消失。秦始皇留下的两笔历史遗产——长城和灵渠,人称“北城南渠”。
  4.教科书在“两汉的统治”一节中说:“汉武帝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古》第31页)文字简而失义,易给学生造成困惑。如,南越这个政权是如何建立的?汉武帝为何要消灭它?这“九郡”是哪九郡?因此可补充:公元前207年,秦王朝被推翻。接着,中原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在中原火并争雄的情势下,赵佗派兵占据桂林郡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建都番禹,广西是南越国的一部分。南越政权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属一个国家内的地方政权。赵佗的南越政权是在秦朝已经灭亡,全国出现割据争雄的局面下建立的。赵佗不参与中原角逐,使岭南人民避免了战乱,对岭南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了完成“大一统”事业,决定对南越用兵,分五路进击南越。南越政权败亡,共传五世,历时93年。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以管辖其地。这样的补充对学生领会课文是必要的。
  5.教科书在“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说: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他们必须忠于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这就是土司制度。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很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古》第136N137页)
  这段话,文字虽不少,但归纳起来只说明两个问题,即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内容和明清两朝改土归流的意义。但是,土司制度何时形成的?明清两朝土司的概况如何?明清为何要改土归流?用何种方法和手段?这四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解释清楚。另外,这里所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包括广西,但文中只提贵州省,而没有言及广西。实际上,广西的改土归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贵州突出。应作如下补充:
  秦朝统一岭南后,在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推行郡县流官制,鞭长莫及的边远山区实行土官(土司)世袭制。这种制度是封建王朝利用少数民族旧的贵族进行统治,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贡纳。宋、元时代在广西设置的“土司制度”绝大部分是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成立许多土州、县、洞。这些土州、县、洞,在社会经济、政治组织、文化制度以及民情风俗等方面,都与流官的州、县不同,故称为土司。
  明代广西土司也很盛,计有50个府、州、县,36个土巡检司和4个长官司,共90个。各级土官人数最多时竟达190多人。
  广西地区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矛盾,唐、宋以来就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民的不断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官制度,土官又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的管辖。这种有损于国家统一的行为,中央政权自然不能容忍。于是推行“改土归流”。
  开始改流时,一般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从上而 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如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因造反而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还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
  清康熙、雍正年间,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采取软硬兼施、从上而下、把立足点着重放在军事镇压的“擒”“剿”上面的办法。“改土归流”势如破竹。之前,广西全省有128个土府、州、县。经改流后,流州、县已达87个,剩下土州、县虽还有41个,但所占地区很小,且多归流官管辖。民国初,仍有进行“改土归流”的扫尾工作。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改土归流”才全部告终。
  6.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衰败,有较完整的叙述。文中提到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林风祥、李开芳、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上》第19~27页)这些起义首领的家乡籍贯都在广西:杨秀清,广西桂平县人;萧朝贵,广西武宣县人;韦昌辉,广西桂平县人;石达开,广西贵县(今广西贵港市)人;林凤祥、李开芳,广西武鸣县人;陈玉成、李秀成,广西藤县人。
  崇拜英雄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本地区的人物容易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很多史实发生在学生的家乡,学生听起来距离很近,会从中受到教育,因为英雄就在家乡,榜样就在眼前。
  7.教科书提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力量达到10万人”。(《下》第9页)并有“邓小平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示图。这里可以补充: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1日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成立左右江苏维埃政府。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包括,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的24个县,根据地人口100多万,正规红军近1万人,占红军总数的1/10。这是当时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革命根据地。
  8.教科书在“民国时期文化(二)”中说: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宣布:“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几年里全国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同时,服饰也发生了变化。清朝官府在官场上穿补服、朝服,这些服装有森严的等级;普通男子多穿长袍、马褂或短衫、袄。满族女子着长袍,宽袖口,镶有滚边,称为旗装;汉族女子上身穿袄、衫,下身着裙子。这些服装,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非常不和谐。更重要的是,它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清朝封建政权。因此,国民政府刚建立,服饰装束与剪发辫一样,也成为必须改变的习俗。民国初年,政府就颁布关于《制服》的规定,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下》第85页)
  当时广西也面临这些问题。广西省政府为此掀起改良风俗运动,只是时间稍晚。1931年,广西省政府颁布《广西各县市取缔婚丧生寿及陋俗规则》,通令各县成立改良风俗委员会领导改良风俗。同年7月,广西省政府修订并公布《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规则》针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列了婚嫁、生寿、丧祭、节庆和各种日常生活中的“陋俗”“殊俗”,严令禁止和取缔,违者给予罚款直至拘留处分。要求各县政府和公安局督饬实施,执行不力者将受到“惩戒处分”。1936年5月,省政府又公布《广西乡村禁约》,重申禁止和取缔各种陋俗。几年间,新桂系当局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政令、法规,以行政命令改良风俗。各县相继成立改良风俗委员会,派员下乡宣传,在圩镇巡查,掀起颇有声势的改良风俗运动。少数民族改良风俗主要是改装易服,穿汉衣,着汉服,不准穿裙、刺绣衣,不准戴耳环、项圈、手圈和戴尖角帽;取缔早婚和女子婚后不落夫家;破除迷信,禁止迎神建醮、还愿,请巫师驱鬼、道公打斋超度亡灵,等等。总之,强调要通过改良风俗使少数民族接近汉族,逐渐同化。
  新桂系在广西的改良风俗运动,荡涤了传统社会的旧习陋俗,传播了现代文明。但它的民族同化政策是凭借政治权利和军事声势,强制同化表现出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不平等的大汉族主义。
  9.教科书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节中说:“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那时候,浮夸风极为盛行,一些人把编造的假高产叫做“放卫星”,“卫星”越放越大。有的虚报水稻亩产居然达到65217公斤。(《下》第109页)这股“浮夸风”在广西也极为盛行。1958年9月.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放卫星”,中稻1.13亩试验田,报出亩产高达130434斤,制造全国水稻丰产最高纪录,现在看起来十分可笑。
  10.教科书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一节中说: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这就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下》第143页)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最早的是1951年8月19日建立的“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广西目前有13个民族自治地方,即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龙胜各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等12个自治县。在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8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
  在运用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物资源,利用能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当然,如能够结合当地的历史遗迹进行教学就更加生动。即便是没有时间组织参观,也应向学生介绍这些遗迹。不要以为当地的遗迹学生就熟悉,深层次的知识还是需要在系统的历史学习中才能搞明白。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已经成为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中一个不可轻视的的问题。本文提出和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欠教育的存在及其基本现状,阐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必须提高全民族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国务院颁布了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有关法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学龄儿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