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是摆在每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
一、 在生物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而生物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例如在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课本上用研磨过滤的方法提取色素,滤液中往往混有细小的叶渣和石头颗粒,因而堵塞毛细吸管,又因多数学生使用研钵不够熟练,丙酮挥发又快,所以制得滤液浓度低,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学生就想,是不是可以不用研磨的方法也可以提出色素,他们受某些化学知识的启发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就是用酒精溶出叶绿素,水浴加热的方法提取色素。这样提取液中的色素含量大,无残渣,实验成功率达100%。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含量,而且还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也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渗透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教学上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发散。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某些联系的,知识也是一样,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生物学不仅涉及细胞学、古生物学、解剖学、细胞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还与化学、物理学、哲学等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上面提到的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就是运用化学方面的有关知识,还有在讲到“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关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到底是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的问题,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的,这一方法就是利用物理方法。在讲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渗透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乃至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 伴随着生物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渗透,可强化对学生品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蕴藏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意义时,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像粮食问题,给学生介绍我国目前粮食的现状:我国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但是需要养活的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大批优质高产农作物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另外,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有关内容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数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有1100多种鸟,占世界鸟种类的13.5%,我国还有金丝猴、大熊猫、银杉、珙桐等特有珍稀动植物品种等。由于盲目、不科学地开发利用,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等特点,我国的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发达国家来,也是相对落后,所以生物资源有待于保护和发展。以此,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在教学中还联系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生态平衡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了解本省本地区的生物资源以及它们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具体体验,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 在生物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而生物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例如在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课本上用研磨过滤的方法提取色素,滤液中往往混有细小的叶渣和石头颗粒,因而堵塞毛细吸管,又因多数学生使用研钵不够熟练,丙酮挥发又快,所以制得滤液浓度低,实验效果不明显。有的学生就想,是不是可以不用研磨的方法也可以提出色素,他们受某些化学知识的启发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就是用酒精溶出叶绿素,水浴加热的方法提取色素。这样提取液中的色素含量大,无残渣,实验成功率达100%。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含量,而且还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也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渗透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教学上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发散。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某些联系的,知识也是一样,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生物学不仅涉及细胞学、古生物学、解剖学、细胞学、植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还与化学、物理学、哲学等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上面提到的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就是运用化学方面的有关知识,还有在讲到“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关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到底是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的问题,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的,这一方法就是利用物理方法。在讲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渗透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乃至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三、 伴随着生物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渗透,可强化对学生品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蕴藏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意义时,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像粮食问题,给学生介绍我国目前粮食的现状:我国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但是需要养活的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大批优质高产农作物相继问世,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另外,在教学中结合课本有关内容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数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有1100多种鸟,占世界鸟种类的13.5%,我国还有金丝猴、大熊猫、银杉、珙桐等特有珍稀动植物品种等。由于盲目、不科学地开发利用,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等特点,我国的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发达国家来,也是相对落后,所以生物资源有待于保护和发展。以此,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在教学中还联系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生态平衡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了解本省本地区的生物资源以及它们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具体体验,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