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从“问题”开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利用经验迁移,发现和提出问题;借助同伴互问互答,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沟通问题;通过练习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升级问题。在提出和发现问题中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和提出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无疑突显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应当这样认为,问题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经历再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究竟什么是发现问题和提出問题?基于数学的视角,笔者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提问。当学生面对生活现象时,会自觉地应用数学的眼光进行观察,敏锐地捕捉其中的数学信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联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矛盾提炼出来,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形态表述出来。”本文将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经验迁移,发现问题


  已有的经验对于新的学习具有迁移作用。一方面,当已有经验形成正迁移时,学生可以通过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使旧的经验直接促进新知的生长;另一方面,如已有经验产生负迁移时,学生仍可以发现和提出两者内在的矛盾冲突,经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冲突的解决中使新旧知识得以系统化。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导入环节教学片段
  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算法和推导方法。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求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三角形的面积怎么算?
  生2:三角形能用割补法吗?
  生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区别?
  通过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充分利用以前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的活动经验,以旧引新,在自主的学习状态下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所提问题,正是教学的重点和学习的难点。
  数学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某一领域的知识往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一层次发展到高一层次,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往往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已有学习经验,发现疑惑,提出疑难问题,让新知识的学习从问题开始。

二、同伴互问,解决问题


  最好的“问”是由学习者自己来问,由学习者互相来问。学生在广泛观察,比较事实、现象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倾听同伴的想法,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对话交流中学习,使问题得以解决。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三角形面积转化的几种不同方法(如下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逐一解读。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回顾关于三角形面积的四种不同的转化和推导方法(如上图)。
  师:观察转化后的图形和计算方法,你对前面的问题有什么新发现?
  生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2:前两种方法是拼组,后两种方法是割补。   生3: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综合,在寻找联系、提出新发现的过程中,进一步沟通了几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建立三角形面积的概念,理解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内涵,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再如教学《分数解决问题》时,教师给出的情景是“有一条公路,如果甲队单独修,3天完成;乙队单独修,6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学生通过假设一个具体的路的总长,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出现几种不同的方法:①6÷(6÷3 6÷6)=2(天);②180÷(180÷3 180÷6)=2(天);③600÷(600÷3 600÷6)=2(天);④1÷(1÷3 1÷6)=2(天)。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前3种方法,并与第4种把总长看作单位‘1’来思考的方法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甲每天修的[13]不变,乙每天修的[16]不变,几种方法都是“工作总量÷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身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加以联系,用联系的观点去沟通问题,从联系的角度去寻找共性,从而产生深层的认知。
  四、延伸拓展,问题升级
  有效的练习设计,也可以给学生创设条件提出和发现问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的练习,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比比谁画得多。有的学生一下子画出很多(见右图),有的只画出一个,还有的学生画错了。因此学生自然产生疑问“有什么窍门吗?”“这样的三角形底和高是多少呢?” “是不是也可以先想一个平行四边形呢?”“确定了底和高,三角形的形状是不是只有一种呢?”学生在不断提问中理解,只要思考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有无数种或先思考面积的2倍即12就简单了。在一项数学学习研究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当指向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为新的学习起航。
  学贵有疑,学起于疑。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方能解疑。探索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真实的学习也就发生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赵瑞生.基于“理解类型层次理论”的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浙江省海寧市实验小学 314400)
其他文献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向人们呈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还有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开创了繁荣发展的局面,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核心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期杂志17篇文章中有14篇聚焦HPM,形成系列专题研究,相信本期杂志定
记得几年前,我曾看过一本叫《浪花女孩》的童话集,作者为刘第红。他的童话属于抒情派,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像刚刚流出山岩的泉水,清亮洁净,一尘不染;又像从瓜叶间摘下的嫩黄瓜,鲜嫩得滴嗒着水珠儿。看过他的童话,我就认定他有写诗的天资。  想不到,不久之后,我就读到了《打伞的蘑菇》这本很有份量的诗集。  他的诗像他的童话那样,一打开便不能放下,让人不自觉地一口气把它读完。读他的诗,像行走在一个大森林里
最近再次拜读了李希贵先生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文中一个个经典的案例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不禁感概于中美教育观念与制度差距之大。掩卷深思,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呢?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案例:中国小学生学习简单的数学加法时,老师会在黑板上列出诸如“3 22 ?10 15=?20 5=?……”的算式,学生经过一番快捷的运算得到正确答案“25”,老师会面带微笑称赞说“小朋友表现
在很多中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学习历史就是“背多分”。其实,除了对史实的记忆,历史还培养了我们的思辨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历史的学习方法其实也很丰富。日前,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同伴互助模式”,进行了一场通史学习的教学实验。  一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通史的学习呢?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一改原来的编排体系,按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等不同专题进行编写,采取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
【摘要】宾夕法尼亚州政府主要从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早期发展评估体系、早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和早期教育资源整合数据系统四方面构建早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启示我们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职能,梳理权责边界;释放单项压力,促成跨部门协同共生;填补资源缺口,探索公私合作路径。  【关键词】宾夕法尼亚州;早期教育;质量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
【摘要】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现象背后都藏有数学的原理。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数学拓展课,是数学拓展课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鞋子为载体开发的《鞋码中的数学》一课从鞋码大小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让数学学习兼具生活味与数学味。  【关键词】拓展课;鞋码;生活味;数学味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表象的背后,都暗含着数学的原理,这为教师开发数学拓展课提供了方向。教师在拓展
【摘 要】在分析学生认知起点和人教版教材关于分数知识点编排后,可以尝试像教自然数那样,从表示“量”大小的角度教分数。具体可以从凸显分数产生过程、1份大小、数形结合三方面,从“问”到学生起点、“图”表分数大小、数形结合表示“量”三个策略来认识分数表示量的含义。实践表明,从“量”开始的认识分数教学,符合学生認知规律,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数意义;率;量;认
【摘 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小学低段数学的“问题解决”主要以图文的方式呈现,教学中要以低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为基础,选择教学“问题解决”时的有效策略,如有序观察图片、化图片语言为文字语言、厘清数量关系、引导画图、抓关键词、从所问入手等,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低段学生处于形象思
城里的孩子就很快乐吗  读过一篇《留守儿童》的文章,感慨良多。我以为,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下田插秧,尽管很辛苦也很无奈,但暑假期间帮着家里做点农活,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好处——他们起码在素质训练方面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反倒是一些城里的孩子先天不足,他们虽然没有干繁重的家务活、体力活,但未必就是很快乐的。  留守儿童问题不在于过早承受了生活的磨练,而是长期与父母异地生活带来的心理阴影,这不利于留守
关于生命  一 、我家14岁读初二的蒋筱寒同学很喜欢你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自从得到此书,便成了她桌上、枕边的必读书。读你写范美忠等人,又欢笑又忧伤,读你的《在鲁迅路口》甚至都落了眼泪,最喜欢读的是写菜虫从无到有到长大的那些文字。一个晚上,她突然对我说:阿啃叔叔这本书名,我感觉应该叫“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发现,她说得还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感谢筱寒同学的阅读与指导。能够说出“生命的意义”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