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改革考题,合理引导考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91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语文课标卷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走过了九年的历程,在这九年中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萌芽诞生期。语文课标卷萌芽于琼宁卷,早在2007年,宁夏和海南开始了语文自主命题,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全新命题思维,创建了新课程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模式。二是发展成熟期。伴随着这一考查模式的定型,2010年吉林、黑龙江和陕西开始使用这套试卷,让试卷的使用省份增多,驱使试题命制进一步走向了稳定。三是成熟变革期。作为成熟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伴随着2011年又有山西、河南、新疆加入,该套试卷变形为了全国课标卷;二是在2013年出现了课标一和课标二两套试卷。2014年使用课标卷的省份达到15个,2015年达到了18个,充分展现了课标卷强大的生命力,也展示出了语文考题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
  作为课标卷,主要展现了两大亮点:一是加强了对考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全卷中考查阅读达到了64分,加上作文的60分,占整个卷面成绩的83%;二是增强了考生自主选择的自由,更加体现了高考以人为本的思想。
  然而,命题逐渐走向模式化,却引起了许多老师的诟病,迫使命题人不断地试图做出创新,目的是想让考题更加趋向于合理,然而在变革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瑕疵,这些瑕疵应引起命题人的关注。以2015年的语文课标Ⅰ卷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表述混乱,缺少逻辑。高考是一场规范的考试,如果考题的命制不够严密,很难让人信服。现代文阅读第三题的D选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原文的表述是“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两相比较,犯了明显的无中生有和程度上的错误,而该题的标准答案却是C项。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常识题“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大多时候,我们认为太子只是指皇储,也就是皇帝的其中一个儿子,可是民间自古就有“三太子”之说。在百度的“太子”词条中这样解释,在金元时期,皇帝的儿子也可以称太子。明清时才指皇帝的指定继承人。就这道题来看,作为一道思维严密的高考考题,不应出现这类有争议的命题错误。2015年课标一卷的作文题目是: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材料中所出现的“此事”很不明确,那么“网友点赞”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小陈告发父亲的行为,还是警方的处理结果,作为高考题,竟然出现此等逻辑上的混乱,不能不让人汗颜。
  2.命题概念不清,思维混乱。诗歌鉴赏题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而试题所给的答案却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显然是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答题的。那么“角度”和写作手法是什么关系呢?从概念来看,所谓“角度”是指观点或考虑某事的出发点。“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很显然在这里使用“艺术手法”比“角度”更为确切。
  3.违背考纲原则,无理变革。从2014年开始,名句默写题进行了“变脸”,由以往的单纯性填写句子变成了语境默写,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这一变革被许多老师认为是试题的进步,殊不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辛辛苦苦背诵了三年,到头来可能由于一时的疏忽,而得了零分。然而笔者要问,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呢?翻阅考纲,我们发现,明确要求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A级。我想这道题的最初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变革后成了考查理解能力,无形中增加了要求。这种无理由的变革违背两大原则:违背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大的历史潮流;违背了考纲的要求。试问,命题连考纲都不遵循了,那还有什么规则可遵守的呢?
  4.为了寻求平衡,恣意拔高。看完2015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我们明显感到其难度高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原因在于命题出现了反常规思维,是命题人有意增加了该题的难度。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所选的《朱东润自传》这篇文章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了题目上。“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貌似在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所给的标答却是“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按照顺序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如此答案,让考生情何以堪。增加实用类文本阅读难度的原因可能在于调整其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得分平衡。近年来,课标卷都是采用了小说加传记的形式来命题的,并且年年都是小说难度大于传记。2015年的改变是命题人有意在为难考生。笔者以为,这种命题思维类似于捉迷藏的游戏,其实平衡二者的方式是多样的,文学类不光是小说,还包括了散文,实用类不光是传记,还包括了访谈、科技小品等,如果能以开阔的思维对待这两道题,就不至于去和考生玩捉迷藏的小游戏了。
  5.作文价值取向,值得商榷。课标一卷的高考作文选择了女儿告发父亲的材料来命题,有违社会伦理。孔子最早就提出了“父子相隐”的说法,孔子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而不应该互相告发。这一主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在司法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构成了后来封建法律允许亲属相隐的张本。作为新时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倡导小陈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呢?另外,对于小陈而言,作为一名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处理事情的能力,难道除了告发就没有更好的方式么?作为高考命题,除了考查考生的知识水平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价值引领,用考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考题帮助考生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该题目的价值引领是明显错误的。
  高考语文命题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承担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决定着考生的人生走向,指引着语文教学和语文变革的基本方向。希望我们的命题老师多一些责任意识,在考纲和课标的引领下,用更加开阔的思维和厚重的知识素养去发掘考题内涵,命制出能够真正考查学生素养,指引考生人生方向的好题,将语文的变革和语文教学引上正道,切莫将高考变成了命题人和考生的游戏。
  [作者通联:陕西柞水中学]
其他文献
【评议论著】  竺欢《〈开明国语课本〉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5  安娜《开明版国语课本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借鉴和启示》,青海师范大学,2015  丁晓琳《〈开明国语课本(初小)〉范文系统研究》,聊城大学硕士论文,2015  赵庆娟《〈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朱云《〈开明国语课本〉选文系统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5  张俊博《民国
时间:2013年4月10日  地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  学生:大连红星海学校 七年级六班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  (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
【课堂实录】  一、初读美读,《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在我们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旷世佳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师:这首诗意境空明、韵调优美、思想深邃、情感真挚。诗歌要美读,读出节奏、读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现在课堂“意外”频繁出现。面对学生的各种“意外”状况,是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求异,敢于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或是教师自己制造更多的“意外”,还是对扰乱自己教学设计的声音置之不理,把学生拉回到预定的轨道?新课改提倡张扬个性,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重获生命的活力,但这
【评议文章】曾祥芹《重申文章知识 强化文章教育》,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   【内容提要】语文独立设科110余年,“文章知识”和“文章教育”的位置至今没有摆正。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未能把“文章知识”列为“语文知识”内容,导致文章教育的弱化,学生的“文章素养”越来越差。近十余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文章知识教学感到隔膜,遑论在教学中落实。因此,必须阐明文章知识在
作文教学的课程备课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和保证。作文的课程意识不足,课程备课的力度不够,作文教学的视野不够开阔,作文方法的指导欠缺,作文体系的建构不完善,缺少扎根生活的基础等,都是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因此,必须强化教师及教研组作文课程备课意识,整合资源,集中智慧,提高作文课程的实践能力,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目标。  一、碎片化的作文备课  虽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各个学校都在
一、聚焦闭合式结构,感受诗人的心灵堂奥①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分别是:  (第一诗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诗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徐志摩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学习,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②“我在康桥的日子,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来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首篇。  至今,《祝福》仍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鲁迅的《祝福》是东南亚华文教育中重要的一课。自1980年至1996年,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  《祝福》是一篇社会悲剧小说,讲述了
话题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流行色”。众所周知,如果抛开所有作文都有的“写作要求”来看,话题作文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提示性的材料、命题人对材料的阐释过渡以及话题。从理论上来说,“材料——阐释——话题”三者间应该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尤其是三者的内涵应该在同一层面,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因为一旦有了偏差,就会对考生产生误导,这就是话题作文命题的线性原则,也是话题作文拟制的严密性的体现。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
2012年底,叶黎明博士出版了她的专著《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对百年来写作教学的文体知识进行了一番审慎的梳理和建构。书中立场鲜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写作教学一定要从文体入手,文体也许不是写作教学的全部,但应该是核心;文体知识的陈旧与闭塞,导致写作教学在应试教育中迷航,丧失自我。作者试图通过“文体”这个落点来回答“写作应该教什么”的课程内容问题。  一、从文体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