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大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的脸上刻满风霜
  岁月在父亲的脸上刻满了沧桑,我不得不感慨:父亲老了。
  多少年来,父亲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面前,给我们全家人依靠,也是我们的“靠山”。如果说家是一艘大船,那么父亲就是领航人,他永远给我们目标和方向。他那坚定的信念,默默的耕耘,善良的心地,憨厚的笑容,在我的记忆里永葆青春的活力。小时候我还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度过美好的童年,一眨眼我就三十出头了。当年父亲精力充沛、英俊潇洒,现在头发白了很多,皱纹也增加了。我们终究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
  前几天的凌晨四点,当母亲打电话过来,向我倾诉心中的担忧时,我很震惊:父亲流鼻血了,足足流了两碗才止!!我心急如焚,第二天就買了两斤莲藕(听大哥说,用生莲藕挤汁可以止鼻血),回家看望父亲。那天爸妈都在田里插秧,看见他们苍老的身影,我的心里一阵阵的辛酸。
  这一刻,我对健康的体验很深,没有健康一切都没有了,金钱、亲情、爱情等在健康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微不足道!只有家里人健健康康,我的心灵才会踏实啊!
  在他们这个年龄,已经可以享清福了,然而他们还要在田里耕作,图啥?就是觉得几个孩子还不够成功,他们想做多一点,给孩子留下更多的财富。每次回家,我的心里都会愧疚不已。在家里,我很孝顺父母,他们的伤病都会令我心疼,我除了给钱他们花,也在心灵上给予他们很多的欣慰。然而,我所做的一切还远远不够。现在想起来,也是惭愧不已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而我却没有成为一个榜样。我们为人子女的,每一次懒惰都是一次不孝啊,因为我们的懒惰就会导致父母的辛劳,他们不忍心下一代过着贫瘠的生活,总想给予子女更多。也许,我们还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还会觉得父母这样做会更加的充实,然而我们错了!言语上的孝顺只是表面的功夫,唯有行动上孝顺才是根本啊!谁敢保证父母可以等到我们成功后仍然健在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啊!
  父亲老了,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他的身影已经带着疲惫和无奈。他的时代也许将会在若干年后落下帷幕,而接过父亲手中的棒,我的肩上已经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属于我的时代已经不可阻挡的到来了!放心吧,爸爸妈妈,您的儿子一定会用最大的激情去创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财富的累积,让你们可以享受最幸福的晚年!
  母亲是红土地上的散文家
  孩提时,我和母亲的聊天都是面对面完成的,那时候总觉得母亲讲话很罗嗦,总是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叨,就像那种“又长又臭”文章,令人厌烦。而父亲的寡言却像诗歌一样简洁生动,既意味深长,又令我舒心。
  时光过得很快,后来的读书生涯,和母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很少可以听到母亲当面的唠叨了,自从家里有了电话,母亲就很喜欢打电话给我,经常有讲不完的话,每一次都是我挂断,她才不说的。所以,我们几兄妹打电话回家里,首先想到的也是母亲。母亲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她不奢求得到什么,只是希望子女可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她就很满足了。每次回家,母亲都很珍惜,她经常会杀鸡给我吃,且经常留给我鸡腿,我则赶紧把鸡腿夹回到母亲的碗里,母慈子孝,在母亲面前,我永远是她那长不大的孩子啊。
  长大了,我才知道母亲的唠叨是一份细腻的爱,是一份体贴入微的关怀,是一种穿越岁月的感动。母爱就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流,它流动着,流入了我生命的长河。
  出来工作后,我很少回家了。为事业拼搏,经常忘记了回老家。母亲也许还会站在家乡的小路上,伸长脖子,眺望着我回来的身影啊。她只希望我可以常回家看看,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母亲从不主动向我要钱,反而是我给她钱的时候,她总是多次推搪说不要,总觉得不好意思花儿子的钱。她总是说,我还能工作,还可以赚钱,你还要创业哩!也许是和母亲见面的次数少了,才弥足珍贵起来,反而开始觉得母亲的唠叨是一份浓浓的爱了。不管走得多么远,我似乎都无法走出母亲那关切的视线,无法走出她那温暖的怀抱。母爱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只需要一秒钟,在心灵的轨道上就可以见到母亲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了,所以母亲是很擅长运用“工具流”的,用上电话就很方便了。母亲经常对我说,妈只图你们几个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很开心满足了。所以每次在街上听到《母亲》这首歌时,我的眼睛都会湿润,都会忍不住掉下眼泪。
  母亲打给我的电话总是比我打给她的多。她对我的爱总是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她的唠叨已经成为我牵挂她的记号了。我曾经在《红土地上的诗人》和《我的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以及浓浓的亲情。父亲是红土地上最伟大的诗人,因为他曾把锄头当作笔,把红土地当作纸张,写下了无数感人的篇章。而现在我不得不感慨:母亲却是红土地上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她出口成章,借助电话完成了无数写满浓浓母爱的文章,她的唠叨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独具散文大师的风采,于是在母亲面前,我的才华变得渺小起来,我发表的那些“豆腐块”已经不敢再摆在母亲面前了。
  长的是岁月,短的是人生。母亲的电话是爱的延伸,今后的日子,无论经历多少的岁月,我都喜欢在电话的另一头,欣赏着母亲的杰作。现在我也开始主动打电话给母亲了,毕竟孝顺是不能等的,孝顺有物质上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心灵上的孝顺。一个电话,一份关怀,就可以让母亲很知足很幸福了。为什么我们为人子女的,不能让母亲更幸福呢?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青秀山”三个字,集合在一起,韵味悠长,读着这三个字,眼前仿佛就有青山碧水,秀丽风景的画面,给人无限遐想。若是拆分出来,“青”字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秀”又让人联想到风景秀丽,“山”更是让人有亲临其中一睹为快的冲动。  每次听人说到“青秀山”,都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想要去看看的冲动。每次都以为只是去看看,但只要进入青秀山的领地,总是流连不舍,在这里,时光仿佛慢下来。但去了无数次,还是没有哪一次能把青
期刊
说起伊朗,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石油天然气大国,每次调整原油价格,都会给国际油价带来一定的震动,这种情况在各种新闻中并不罕见。没去伊朗旅游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是从各种新闻报道中获知,通过各种国际新闻,我还了解到,伊朗是一个多战乱、不稳定的国家,甚至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去伊朗旅游很不安全。这些都像一个个谜团,等待我亲自去体验、去解开。  我报了一个旅游团,忐忑地踏上了伊朗之旅。十天
期刊
踏著青春飞扬的脚步,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曾经孩提时代的许多故事和场景,经常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甚至有时出现在梦中,但最不能忘却的是故乡那条不知名的小河——朱家川河,在那里留下了我童年成长的背影和美好时光的回忆。  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的版图上,众多河流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朱家川河就是晋西北黄土高原上这样的一条小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它发源于朔州市朔城区利民镇,经神池、五寨、河曲,
期刊
此苏菲,非彼苏菲!  这个苏菲,不是二战期间被关押在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亲自决定自己一双儿女生死命运的那个万箭穿心的屈辱的波兰母亲!  这个苏菲,是一位出生在新疆的美丽姑娘!  这个苏菲,喜欢石头——晶莹剔透、质地绵和的玉石。因此,这个姑娘选择了玛瑙,葡萄干玛瑙,新疆淖毛湖的葡萄干玛瑙玉石。  认识苏菲,纯属偶然。  那天下着小雨,心里有些疲惫,在办公室里坐着,一旁的同事高举着她的左手过来笑着
期刊
生来不是人间种,前世飘香在天庭。《西游记》中的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五千年一结果,是王母娘娘大宴天国群仙的圣果。  渝北这“仙桃”,莫不就是孙大圣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上一口琼浆、一口蟠桃,得意忘形之时,不料将一颗桃核“呸”的一声吐出了南天门外,那桃核便一路滚落到了这巴山渝水之间,入地生根,开枝散叶,倏忽间缤纷满树、姹紫嫣红,从此便有了这“仙桃”的美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原江北县第一中学读高中
期刊
宿城的蜕变,只在朝夕,仅两年未来,就如魔法师施出的法术,挥手一划,即把这里瞬间变了个模样。一个古风雅韵的新城,被叠嶂山峦拦腰环抱,丰盈的崇山峻岭,尽显万种风情的妖娆。  枫树湾门前猛增一湾清水湖,拱桥崛起,凉亭静立,牌坊高耸。长廊风雅颂,石刻相思谷。斑斓的枫叶离开母体,随风落入湖面,伴潋滟的碧波,飘来荡去,它们不舍随波逐流,怀揣一份对母亲的眷恋,遥望山谷丛林,希望在这凋零的晚秋里,再陪枫树最后一程
期刊
接到参加桥梁制作与安装现场踏勘的邀请,我立马赶乘飞往银川的航班。子夜时分,飞机降落在河东机场。民航巴士在街灯如昼的快速通道上疾驶。倦眼惺忪的我,却倾心聆听着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摩擦出的咝咝声,路桥工人的自豪油然而生。  我旅宿宾馆的对面,便是弥散着烟火味道的丰收巷。清晨,我在丰收巷寻得一家门脸古朴典雅的粥店,点了一碗小米粥和一份孜然口味的香酥烤饼。那粥熬得到嘴就到肚的顺滑。酵面的烤饼,外脆里酥,细细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才意识到,贫困与我而言,不是遭遇,而是如影随形。  我的童年和少年留给我的没有什么快乐的回忆,记忆最深的,除了贫困还是贫困。  当时的农村,农民吃的粮食、用的钱,除了生产队里分的,基本上没有别的来源。粮食,分为两种。一种是按家庭人口分的基本口粮,一种是按工分分的工分粮。不管是哪种粮食,分钱的时候都要首先按一定价格扣除粮食款。钱,每年年底分一次。有时也分两次。夏收后一次,年底前一次。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虽然离开学校已有好些年了,回想起来,成长的路上早已布满深深的脚印——在不算短暂的小镇校园生活中,有过许多让人高兴的事,说过无数个让人笑破肚皮的调皮话,也不止一次地因为某道题,某一篇文章而争吵不休。当然,也有因某些不足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也有被别人误解的委屈和不满……  你们还记得刚刚走进小镇学校的那几个星期吧?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独自闯世界,一切好像变得难以捉摸。来自不同地方,不同
期刊
18岁那年,在安化一个小镇支局的话务班工作,负责小镇所有单位、个人的来去电话和来去电报。  成在小镇的粮站办公室上班。  某个冬天的上午,我接通粮站办公室的电话对接电话的人说:“请来支局,有你们粮站的电报。”没到一刻钟,成来了。于是,把已经译好的电报递给他。成拿着电报看着忙碌的我,说声谢谢转身告辞。  第二天,成所在的粮站办公室拨电话到总机台,要求转接县粮站。于是问他的名字(按要求登记名字,然后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