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伊朗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伊朗,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是中东地区的一个石油天然气大国,每次调整原油价格,都会给国际油价带来一定的震动,这种情况在各种新闻中并不罕见。没去伊朗旅游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是从各种新闻报道中获知,通过各种国际新闻,我还了解到,伊朗是一个多战乱、不稳定的国家,甚至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去伊朗旅游很不安全。这些都像一个个谜团,等待我亲自去体验、去解开。
  我报了一个旅游团,忐忑地踏上了伊朗之旅。十天的旅游安排,为我揭开了伊朗的神秘面纱,感觉伊朗被外界误读的地方还真不少。撇开新闻不时报出伊朗被制裁等的新闻,伊朗呈现给人们的是美丽、神秘、高贵、典雅、文明,它是中东地区一颗耀眼的黑珍珠,虽不光芒四射,但却光彩照人,耐人寻味。
  伊朗,古波斯,自古与中国有通商往来。我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合浦始发港出发,延伸到波斯及更远的地方,中国精美的陶器早在千年以前就备受波斯推崇,波斯的地毯等地方特色商品也频繁运往中国。这是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光辉历史。此外,国人对波斯美女想必也不陌生。波斯美女的美名自古享誉世界,在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中,就曾多次出现外国使节向帝王觐献波斯美女的记载,民间史料中也有商人为达成合作而以波斯美女相赠的记录。
  我们飞机落地德黑兰机场,我带着向往和谜团,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走在德黑兰的大街小巷,随时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感和神秘感。这里往来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中国游客占比较大。伊朗民众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在德黑兰的大巴扎,随处可见“MadeinChina”的各色小商品,有种误入中国义乌小镇的错觉。这里的家庭很喜欢到大巴扎逛街游玩,在大巴扎可以看到许多以家庭单位的人群,还有三两结队出行的美女。伊朗的美女果然名不虚传,她们热情大方,身材高挑,面容俊俏,高挺的鼻子,白皙细腻的皮肤,虽然宗教的黑纱遮住了大半个头部,但若隐若现的部分容颜依然美丽得让人动容。她们很热情,笑容灿烂和善,如果你发出邀约,她们很愿意停下脚步,与你合影,这给初到伊朗的我们一种无比亲切的温暖。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信仰在这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女性在公众场合必须包裹头巾,如果不戴头巾,被“宗教警察”抓到,可能要面临严厉教养甚至是拘禁。但受欧洲时尚风潮影响的年轻女性,为了展示美丽,仍然肯冒险拉低黑头巾,露出半个头,展示美丽的妆容和秀丽的长发,宗教警察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里的人们友好、和善、热情,走在街上,不管认不认识,只要你微笑打招呼,他们同样会回以大方的微笑,那笑容自然纯朴,像是海上吹来的和风,令人舒畅。陌生人问路,他们也都热情回应,如果你有需要,他们甚至愿意让你搭顺风车。
  要想了解伊朗的古文化,就不得不去波斯波利斯城。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两千多年前的古都遗迹,是伊朗波斯文化的像征,它曾是波斯帝国的行宫和灵都,但因为战争被毁于一旦。放眼看去,古都的历史尘埃仿佛還未褪去,黄褐色的土墙石墙,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一段属于帝国时代的辉煌和荣耀。古老建筑的石柱上雕刻精美,上面色彩丰富亮丽的涂饰依然清晰,惊艳世人,那些精致的瓦片和金银、象牙铸镶嵌的装饰物,彰显出高贵与奢华,大理石的艺术化应用,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富有一种永不过时的艺术气息。
  与古都遗迹相媲美的,是伊朗文艺之都设拉子。设拉子公元前6世纪就是波斯帝国的中心,素以玫瑰和夜莺而闻名,伊朗大名鼎鼎的粉红清真寺也坐落于此。粉红清真寺,即莫克清真寺,不管是旅游团出行还是自由行,这个景点都是必去的“网红景点”。它的外墙采用大量精美的彩釉装饰,最为出挑的便是粉红色,也因此被大家称为粉红清真寺。夕阳斜射,透过彩色的玻璃窗,各种颜色的光线交织在眼前,构筑着多彩梦幻的情境,彩色光影和虔诚信仰在这里交汇,古典和现代在这里融合,复杂的情感在内心升腾,突然让人忘却这里是一座庄严肃穆的朝拜之地,只想放声高歌赞美。也许,这也是新一代的伊朗年轻人天生必须背负宗教信条、但天性却渴求挣脱束缚追求自由时尚的矛盾内心的投射吧。莫克清真寺不止是伊朗的宝贵建筑遗产,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唯美艺术品。
  我们到访的时间是八月,正是气温最舒适的时节。伊朗属于中东地区,夏天太热,秋冬季节适宜旅行。走进伊斯法罕,会让人对伊朗有更多直观感受和深切体会。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经典景点汇聚的地方,历史上也曾多次作为伊朗的首都,著名的四十柱宫、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伊玛目广场、凡克主教座堂、三十三孔桥,就分布在城市中心周围。在这里,你可以集中看到伊朗的历史、建筑、宗教、自然景观的特色,是伊朗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伊朗的美女、当地居民、历史遗迹、文化名城、自然景观都让人印象深刻,伊朗的美食、风土人情也别具风情,是一个值得一再品读的神秘国度。虽然十天的旅行无法观其全貌,更难以深入去体会,但所见所感皆让人难以忘怀,它深邃悠远的历史,灿烂光辉的文化,多彩丰富的文明,以及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各种古建筑、古遗迹,无数次让我感到震撼,仿佛此行不是初见,而是寻踪问古。
其他文献
天气渐渐炎热,让我这说走就走的个性,略感几分慵懒。缺少前些年不怕严寒酷暑,随时都能带着相机置身户外的那份激情。  也许是年龄的增长,气温超过三十度以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像醉了酒,晕呼呼打不起精神,即便有再美的景,也会找个阴凉处避避,浓烈的兴趣随即减半。  又到了端午节,孩子们都不在身边,陡然心生几许寂寥,午饭后看看窗外,多云的天空少了太阳的直射,估计外面不会太热,就滋生了想出去走走的念头。  连
期刊
你,如莲花一样  几分优雅,几分妩媚  盛开在刘三姐  的故里  你,如莲花一样  25岁的芳龄,长发及腰  热情洋溢,每年会有一次  众多活跃的文坛骚客  追逐你而来,就为一次拥抱......  这是初识你的第一感受,我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我对你一直坚持纯文学信仰的一种敬畏。正所谓“近朱者赤”,我也是文学的爱好者,所以我想要亲近你,跟你来一次亲密的拥抱,从你身上获得某种力量和感染,以期能离高雅的
期刊
江华瑶族自治县神岗村,族谱记载是李世民二十八世孙重述公移居楚南;明弘治年间盛一公(兵德公三世)由江华河路口上五堡牛路村移居平栎团排楼岭;清朝康熙年间(1666年)经音洪公由排楼岭迁徙神岗安居。物换星移,世事沧桑,神岗村已是一个35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了。  从蜿蜒曲折的207国旁,往西边山间行十几里道路。眼前是一条叫“神岗河”的碧水从孔家山下流过。上面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神岗大桥。四个桥墩托起厚实的桥身
期刊
比起春天,秋的温柔更具质感,柔软而韧性。如那黄花能耐九月霜,如那红枫可抵十月寒。  是的。秋的裙裾已经够绚丽多彩。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再绣上一朵牡丹,一朵快乐的牡丹,这个秋天岂不更美!  放眼山川,一卷秋色徐徐展开,一曲音乐缓缓流淌,一怀心事悄悄摊开。在九月的明媚里晾晒,在野菊花的香肩铺开,与声声雁鸣共徘徊。风渐凉,秋愈浓,夜已深。远方的人,请你小心翼翼捧起包裹里的那颗秋心!  我们都是时光中的旅
期刊
我亲生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在我五岁那年不幸去世。我六岁那年又有了母亲。这个母亲比我亲生母亲要高,而且眉清目秀,身材修长。她虽然勤劳,但她穿着一年四季从没邋邋遢遢的时候。她去拔猪草,拔兔草,衣裤上很少有草渍和泥土。去大村加工厂碾米,磨粉,机饲料一回来她就洗头,洗脸,换上干净的衣裤。  母亲到我家時,六岁的我还穿着开挡裤,露着小鸡鸡。母亲来后把旧衣服旧裤子拆了,改成我和姐姐的衣裤。邻居和亲戚都夸我妈能干
期刊
武则天的墓碑因无字而闻名于世,世称“无字碑”。功过不予评说,留给后人自己思索,可谓高明之极。江苏省东海县青湖镇东朱洲村也有两块疑似“无字碑”,不过它们除了本村人以外,其他很少有人知道。  东朱洲的两块“无字碑”坐落在村子南面的菜园里。在园子的最东边,紧靠着村前的大池塘。两块“无字碑”都是面向南立的。两块相距约三米,几乎在南北向一条线上。在它们的正北面还有一个“石婆婆”。两块“无字碑”几乎一模一样。
期刊
我自八十年代末离开家乡永安镇,迄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尽管每年春节或者偶有喜事匆匆回去,每次都是匆匆离开,有时候真的顾不上多看一眼家乡。正因为如此,我总感到似有一丝情结缠绕在脑际,时隐时现。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刻在我的心底。  家乡永安镇位于博白县西部,地处十万大山脚下,与浦北县相邻。  回到家乡永安,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清新。每次回来,都先深吞几口家乡的空气。特别是闷热的夏天回到家乡,便像经历一场
期刊
夏夜,我和几个群友在资江河边纳凉飞歌。我依偎在河岸大理石栅栏上,仰望着银河里闪闪的繁星和对岸高楼中隐隐的明灯,突然记起郭沫若先生在《天上的街市》里的几句诗来:“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郭老那时虽在异国他乡,却有着异国的妻儿陪伴,温柔乡里,他怎知那隔断双星的银河不甚宽广?他怎能体会牛郎织女的分离情殇?  “东边的日头落西山,我的那妺妹又在硷畔上站。痴
期刊
阴森森的夜幕,笼罩着悠长而诡秘的城西菜地,天空低低的压在头顶上,把斑斓的世界吞没在伸手不见五指地黑暗里。小河胆怯的平躺着,不发出一丁点声响。垂柳紧张得不敢再摇头晃脑,纹丝不动的在小河旁站立。就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叮当”的响声,一片死一般的寂静,让人感到窒息。  我紧紧地搂着小玲的肩膀,她也死死地勒紧我的腰,战战兢兢的在黑夜蒙蒙的城西菜地的小路上急走着。  每当遇到这样的黑夜,总会想起大人们
期刊
“青秀山”三个字,集合在一起,韵味悠长,读着这三个字,眼前仿佛就有青山碧水,秀丽风景的画面,给人无限遐想。若是拆分出来,“青”字给人生机盎然的感觉,“秀”又让人联想到风景秀丽,“山”更是让人有亲临其中一睹为快的冲动。  每次听人说到“青秀山”,都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想要去看看的冲动。每次都以为只是去看看,但只要进入青秀山的领地,总是流连不舍,在这里,时光仿佛慢下来。但去了无数次,还是没有哪一次能把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