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认为一轮复习教师要有这么几个意识:第一、教材内容的处理,突出考纲意识。第二、教学形式的选择:要突出材料意识。第三、知识框架的构建:要突出整体意识。第四、结论的得出:要突出论从史出的意识。
【关键词】一轮复习 考纲意识 材料意识 整体意识 论从史出意识
随着2010年高考的结束,2011年的高考大戏也就拉开了帷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成绩成为高三历史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我们高三各位同仁努力的方向。经过开学两个多月来的实践与摸索,我认为一轮复习教师要有这么几个意识。
第一、教材内容的处理,突出考纲意识。在新课改下江苏各地所运用的教材是不同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复习依据什么呢?我认为复习依据就是考纲。因此考纲涉及的知识点要讲,而且要讲好讲透。而考纲没有涉及的要不讲,或作为背景材料讲。比如复习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本是三个子目录即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考纲要求解决四个知识点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考纲来看,第一很明显弱化了第二个子目录即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是第二个子目录又是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那怎么办呢?我在复习的时候以表格的形式把精耕细作这一个目录下的内容提炼出来,把它放在小农经济形成后以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为题作为一个背景材料通过课件图表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个材料让学生归纳出古代农业的特点从综合技术角度讲是:精耕细作。第二对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课本是以小农经济的形成背景方式出现的,过于简洁。
在复习的时候我通过材料自然引申出来: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左传》。材料三:废井田,开阡陌图。
通过设问:(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实质是?来简要回顾井田制;(2)材料二中的“公田”及“其余亩”现象同时并存说明什么问题?初税亩的实行有何意义?通过这一设问来说明井田制的瓦解、私田的大量出现以及税制改革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3)材料三所示画面反映了怎样的史实?通过这一设问来明确以商鞅变法为典型,各国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第四个问题(4)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通过分析指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而土地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重要问题,进而提出近代各个革命阶级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并明确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52年底新解放区土改完成最终基本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样以材料的形式通过层层设问的设计,突出考纲明确复习的方向和内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考纲来复习。
第二、教学形式的选择:要突出材料意识。纵观近几年来江苏历史高考,每一年都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构建。这可以说是我们江苏高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苏高考的这种做法对所有学生来讲是公平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又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江苏高考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材料意识。运用材料进行复习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避免知识复习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复习效果。我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时,考纲上要求的四个考点全部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呈现解决考纲问题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基础上,既消化了基础知识,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效果不错。
第三、知识框架的构建:要突出整体意识。还是以《发达的古代农业》复习为例,我在讲“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首先要求学生回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同时给同学们点出近代各阶级对土地问题的解决以及封建土地制度的最终废除。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土地方面问题从古到今的一些列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链条,在以后练习中就可以从容不迫应对。再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以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解体过程来构建框架如第二点里面所列的表格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四、结论的得出:要突出论从史出的意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应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第四个问题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通过表格从使用的工具、耕作方式的演变、种植的作物、生活方式的变迁引导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先人自己探索得出的经验进而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个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领先于世界。及第二个特点:主要的耕作方式,铁力牛耕。通过设计不同时期耕作技术的演变表格来得出古代农业第三个特点:精耕细作;通过【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得出古代农业的第四个特点:从生产模式来看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想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就会非常自然而且容易记忆,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是给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而我感觉我们在历史一轮复习中从这四个意识入手,深入备课,一方面可以很好体现当前江苏省新课改的精神,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较好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再次不仅可以深化基础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积极性,避免复习就是烫剩饭的感觉,没有兴趣。
【关键词】一轮复习 考纲意识 材料意识 整体意识 论从史出意识
随着2010年高考的结束,2011年的高考大戏也就拉开了帷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成绩成为高三历史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我们高三各位同仁努力的方向。经过开学两个多月来的实践与摸索,我认为一轮复习教师要有这么几个意识。
第一、教材内容的处理,突出考纲意识。在新课改下江苏各地所运用的教材是不同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复习依据什么呢?我认为复习依据就是考纲。因此考纲涉及的知识点要讲,而且要讲好讲透。而考纲没有涉及的要不讲,或作为背景材料讲。比如复习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本是三个子目录即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考纲要求解决四个知识点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考纲来看,第一很明显弱化了第二个子目录即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是第二个子目录又是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那怎么办呢?我在复习的时候以表格的形式把精耕细作这一个目录下的内容提炼出来,把它放在小农经济形成后以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为题作为一个背景材料通过课件图表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这个材料让学生归纳出古代农业的特点从综合技术角度讲是:精耕细作。第二对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课本是以小农经济的形成背景方式出现的,过于简洁。
在复习的时候我通过材料自然引申出来: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左传》。材料三:废井田,开阡陌图。
通过设问:(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实质是?来简要回顾井田制;(2)材料二中的“公田”及“其余亩”现象同时并存说明什么问题?初税亩的实行有何意义?通过这一设问来说明井田制的瓦解、私田的大量出现以及税制改革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3)材料三所示画面反映了怎样的史实?通过这一设问来明确以商鞅变法为典型,各国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第四个问题(4)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通过分析指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而土地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重要问题,进而提出近代各个革命阶级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并明确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52年底新解放区土改完成最终基本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样以材料的形式通过层层设问的设计,突出考纲明确复习的方向和内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考纲来复习。
第二、教学形式的选择:要突出材料意识。纵观近几年来江苏历史高考,每一年都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与构建。这可以说是我们江苏高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苏高考的这种做法对所有学生来讲是公平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又是对新课改成果的检验。江苏高考的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材料意识。运用材料进行复习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避免知识复习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复习效果。我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课时,考纲上要求的四个考点全部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呈现解决考纲问题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基础上,既消化了基础知识,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效果不错。
第三、知识框架的构建:要突出整体意识。还是以《发达的古代农业》复习为例,我在讲“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首先要求学生回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同时给同学们点出近代各阶级对土地问题的解决以及封建土地制度的最终废除。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土地方面问题从古到今的一些列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链条,在以后练习中就可以从容不迫应对。再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以小农经济的形成、发展、解体过程来构建框架如第二点里面所列的表格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四、结论的得出:要突出论从史出的意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应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第四个问题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通过表格从使用的工具、耕作方式的演变、种植的作物、生活方式的变迁引导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先人自己探索得出的经验进而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个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领先于世界。及第二个特点:主要的耕作方式,铁力牛耕。通过设计不同时期耕作技术的演变表格来得出古代农业第三个特点:精耕细作;通过【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得出古代农业的第四个特点:从生产模式来看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我想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就会非常自然而且容易记忆,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是给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而我感觉我们在历史一轮复习中从这四个意识入手,深入备课,一方面可以很好体现当前江苏省新课改的精神,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较好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再次不仅可以深化基础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积极性,避免复习就是烫剩饭的感觉,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