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对比2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PDA患儿175例(导管介入组),年龄3个月~14岁,使用介入器材除弹簧圈外,均为国产封堵器。与同期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患儿157例(小切口组,年龄5个月~14岁,使用的封堵器与导管介入组相同)比较,分析其疗
【机 构】
:
276003 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与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对比2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PDA患儿175例(导管介入组),年龄3个月~14岁,使用介入器材除弹簧圈外,均为国产封堵器。与同期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患儿157例(小切口组,年龄5个月~14岁,使用的封堵器与导管介入组相同)比较,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导管介入组175例患儿中,介入成功171例,技术总成功率为97.71%,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7%;经胸小切口组157例患儿中,封堵成功137例,技术总成功率87.26%,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2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8 %。导管介入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小切口组(χ2=8.05,P<0.01);导管介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χ2=13.48,P<0.01);且导管介入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0.021±0.007) L比 (0.088±0.027) L、(36.81± 7.19) min比( 88.65±27.92) min、(4.16±0.45) d比(10.68±2.38) d、(27 943.6±2 754.1)元比(35 037.4±8 659.2)元],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3、22.19、33.44、18.47,P均<0.01)。
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并发症少,疗效高,明显优于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是小儿PDA首选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组以单基因遗传为主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普通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罕见疾病难以实施,因此建立全国范围的PID数据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借鉴国内外疾病数据库建设的经验、成果,以超文本预处理器(hypertext preprocessor,PHP)与关系型数据库(MySQL)为主要开发工具,建成了PID网络登记数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膀胱炎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临床确诊为嗜酸性膀胱炎的9例患儿,对其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患儿的超声声像图表现:4例表现为膀胱壁弥散性增厚,2例表现为局限性团块状增厚,3例表现为前壁及两侧壁明显增厚。9例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关节炎症、骨和软骨侵蚀及滑膜组织增生为特征,目前关于RA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γδT细胞是近年来人们新认识的一种表型和功能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中γδT细胞仅占1%~10%,但在黏膜上皮组织中含量丰富,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研究显示γδT细胞可通过发挥抗原提呈功能、产生前炎性因子、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程度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26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和196例健康儿童VEGI基因启动子区域-358T>C、-638A>G多态,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分析上述多态与儿童神经母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ICPP的女童566例以及来源于体检中心的健康女童54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饮食情况、行为方面、父母及家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23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
线粒体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遗传方式复杂,既有孟德尔遗传,又有线粒体母系遗传。尽管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一些线粒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被逐步认识,现介绍几个儿童常见线粒体综合征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
目的研究一种能应用于新生儿黄疸光疗时的经皮胆红素监测方法。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纳入56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无并发症的新生儿,按《实用新生儿学》的光疗标准进行光疗,在其前额眉心处贴一圆形小锡箔片(直径1.5 cm)彻底阻断光线,采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分别在光疗时6 h、12 h、24 h、36 h和48 h测定遮盖处皮肤胆红素(TcBc)水平和邻近暴露处皮肤胆红素(TcBe)水平,在各
目的探讨儿童假性巴特综合征(Pseudo-Bartter syndrome,PBS)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1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PBS患儿9例,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临床特征:本组病例共9例,其中女4例,男5例;就诊年龄4个月~8岁
蛋白脂蛋白1(PLP1)相关性疾病是指PLP1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组临床宽泛且重叠的疾病谱系,连续的疾病谱系包括从严重脑白质病变的佩梅病(PMD,MIM# 312080)到症状相对温和的痉挛性截瘫(SPG2,MIM# 312920)。PLP1相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型处于不断发现和更新当中,其临床表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同时与PLP1相关性疾病表型相似的疾病众多,因此,临床准确诊断这一组疾病存在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