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则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本文从文体、情境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新课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这三维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倾注自己的感情,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恰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才能收到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效果。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从内质上来说,大多是“情动而辞发”的佳作,但是由于时代、环境、心境的差异,很多涉世未深的学生,无法进入那些作品营造的世界,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还原浓化,充分再现文本的情感因素
  
  文本自身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是因为时移情移,学生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比如《陈情表》中的李密,放着高官不做,还要找出许多的理由来推辞;那个“尘泥渗漉”而“稍为修葺”的项脊轩,让归有光珍爱备至,今天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而祥林嫂的“阿毛的故事”引来的也是学生的一片哄笑;对于《药》中的夏瑜的被打,他们的反应几乎与壁角的驼背一样……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心理学表明,青年学生十分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问题在于我们的诱导是否得法。在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我在课前了解了学生预习文章后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故事,普通的人物,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有美感。上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老师暑假里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它叫凤凰。想不想看看它如何美丽啊?学生一下子精神振奋,引颈伸脖,惊喜地看着在ppt上显示的照片,一边发出啧啧的赞美声。这时我告诉他们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随后用深情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发生在那里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那个年代、那个情境中去,让他们体验文中人物的心情,咀嚼朴素的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从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等,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学生的特点,采用使他们能够愉悦接受的方法,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内涵。
  
  二、创设情境,使文本与自然互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在创作时,需要这种“移情入景”的功夫。而当作品成为教学材料时,也需要再一次“移情入景”:让作品的情景再回到自然中去,成就再一次创造。因为作者受到自然以及其他感动而将其形诸笔端,所以他的情绪肯定是真切的,然而学生的感受就有些隔膜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打破时空限制,把作品的情感因素具象化。例如把普希金的《致大海》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放在一起,带学生去海边,让他们欣赏“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荣光”的自由奔放的大海,让他们领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景象。我曾作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时,选择了一个秋日的下午,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水库边,面对着秋天的田野,感受秋天的风光。学生心中的“情”和诗中的“情”融合,对诗中感情的领悟和受到的美的熏陶,不知要胜过课堂教学多少倍。
  
  三、爱屋及乌,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动情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那么容易酿造出情感的,教师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幽默自然的谈吐,会给学生强烈的亲和力,使他们爱屋及乌,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笼罩在作品上。
  有一次在讲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就似乎很自然(其实是精心准备的)引用了其他诗人有关写雪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岑李同写雪景,前者之“雪”是祖国山河的美丽装点,后者则是对严寒淫威的渲染,情感表达正好相反。李白还有“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却是用雪来写浓浓的春意,白居易也有这样的妙句:“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由于说到了白居易,我又在黑板上写了他的另一首《夜雪》:“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初看并无出奇的地方,仔细体味却是侧面描写的传神之作,它从感觉、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下得大,积得深,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当然我又很自然的联想起韩愈那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此诗用拟人的手法写白雪因嫌春色来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给人带来春的气息,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把春雪描绘得情趣盎然,于常景中翻出新意。
  语文课改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提到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来,是对当前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情感熏陶价值观培育的纠正。我们的语文课因为过于看重分析、精确、理性而失去热情,失去活力。随着教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教学实践也同时证明,课堂里如果有了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在平等的交流与愉悦的情绪中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龚海平,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学还是一种生命现象。综观沈从文的小说,在奇思妙想之后,无不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对人性的执著探求,是沈从文小说的基点和纲
刘禹锡的田园诗基本写于贬谪之时,数量虽不太多,但在表现题材上作了可贵的开拓,并在情调上显示出与传统田园诗不同的特征:多以欣赏的姿态反映被贬之地迥异于北方中原的风土民
针对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的错误做法,本文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中性策略的问题,并分点加以论述。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职工收入低,缺乏竞争力,相对于其它国有企业人才结构而言,我国煤炭企业人才结构也比较单一,不灵活,企业人才结构也直接会影响到职工收入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有形象感知事物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象基础。小学作文训练为培养学生想象兴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
创新作文与思维形式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假设思维形式、嫁接思维形式、类比思维形式在文章写作中运用非常普遍。文章援引大量实例,从整体构思到局部写作.依次论述了这三种思维形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气氛沉闷,琅琅读书声与之绝缘。我们应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寻找各种朗读机会,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高三语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的成败。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要想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益,就需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和科学化管理。在几年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笔者对教学管理和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和大家一起共享。  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我们要坚持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出发创新管理模式,
摘要:高职《广告策划实务》的课程设计坚持以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基础,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针对营销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具体包括“五大模块、十项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并采取项目模拟实战教学方法,达成《广告策划实务》课程培养目标。  关键词:广告策划实务 任务驱动 职业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好酒
[摘要]《荷花淀》这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以其独步文坛的诗情画意降服了无数读者。那么这部小说就是美在诗情画意么?我以为它不仅美在诗意,更是美在人性。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淀因然很美,那时常飘逸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皎洁的月夜固然很美,但都没有庄里的农民美,没有水生们美,更没有水生嫂们美。所以我说这部小说最美在人性,最动人处在人性。  [关键词]人性之美 朴素 纯洁 爱国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