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教学的三个层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智慧。从2007年起,福建省率先将文化经典著作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以其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成为了全国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 高考是指挥棒,将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无疑能带动经典文化在校园的日渐升温,掀起各校诵读经典的热潮。不必讳言,由于教师们知识结构不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读经教育”意见不一,文化经典教学问题不少。比如,有撇开经典文本以练代读而架空讨论孔孟思想的,但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涵泳体悟,根本无法感受到孔孟思想的深刻和智慧的深远,无法品味到孔孟经典著作多彩的性情和个性;有不加选择依序读解经典而耗时费力的,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学生们叫苦不迭;有将识读概括当成最重要教学任务,草草收场的;有对文化经典蕴含的文化精神,缺乏认同传承,而一味批判纠偏的……笔者以为,文化经典教学,语文教师要勇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撇开争执,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来源、历史以及思想精髓,了解它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和文化的眼光来读解。这样,我们才能运用经典中闪光的思想来洞察人性的智慧,唤醒学生人性中的美好东西,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进而调整好竞争的心态,汲取生存进取的力量。
  一、爱读是前提
  众所周知,阅读整本《论语》《孟子》经典,不是三五日或一年半载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点点滴滴的浸润、涵养和思虑,需要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需要常读常新的乐趣!
  其一,降低难度,准确定位。经典文化作为高中学生选修课,毕竟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我们不必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我们不妨“以考定教”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将福建省近四年文化经典高考试题作一梳理,可以发现作为高考试题的文化经典阅读定位为“浅易”,这与考纲的要求一致,段落简短平易,设问点均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核心问题。2007年文化经典阅读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考查“舍我其谁”所蕴含的心怀问题;2008年为双材料选句解读,考查“勇”和“大丈夫”的标准问题;2009年考查“择友”“择处”的问题;2010年考查“乐取于人以为善”的问题。应该说近几年试题难度均不大,从参考答案我们还可发现,参考答案并没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作者原意来解读,只要根据文句字面来理解就可得满分,无形中又降低了难度。所以教学文化经典,我们要注重甄别,在通读了解《论语》《孟子》全文基础上,对于那些繁难艰深的段落,对于那些不合时代潮流的观点,大胆舍弃;而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孔子的仁、孝、礼、信的精髓及中庸、天命、教育思想,重点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性善思想、尽心思想、教育思想等。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择善而读才能引领学生熟读玩味,细细咀嚼。
  其二,多方激趣,持之以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的读解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的流行事物来制造兴趣,学生有重模仿的心理特点,如果学生看到大多数人都在阅读经典,自然也会兴趣盎然,就好像幼儿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热忱激发兴趣,语文教师对文化经典始终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学生未进入喜爱状态,便耐心等待,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师生情感来维系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亲密,自然容易带动学生兴趣,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田,维系其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师生对话来激励兴趣,教学时可以经常选点突破,让学生展开对文本或认同、或排斥、或质疑、或愉悦、或哀戚的认知和感悟活动,在认知和感悟中定能激活学生心智,将阅读与思考生成为充满思维乐趣的自觉行为。
  二、会读是基础
  我们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以来效益不高,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的肢解式教学,这种教学将充满人性美、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的作品变成了支离破碎、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在这种训练中,学生所习得的就如一个个零部件,缺乏内在的整合,缺乏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建构,久而久之,学生心理结构中人文的内涵比例越来越少,个体文化的底蕴越来越不足,而这种不足又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读解经典要走出这种误区。
  其一,阅读经典,需要慢读重读。文化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唯有细细咀嚼,才能有所领悟。当今社会“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人养成了一目十行的习惯,囫囵吞枣,常常难品其味,读后也不知书中所云,更不要说体会书中精妙之处了。读解经典,我们要沉住气,静静地阅读,一遍不行,再来一遍,读过一个章节后,还要学会重新回到上一个章节,把内容连续起来,前后勾连,再三品味,总结归纳。唯有慢读,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才能更好地渗透到书中,和圣贤达到共鸣。读书原本就是一种细嚼慢咽的过程,在生活步伐加快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珍惜“慢”的权力,从中享受“慢读”的乐趣。有人提出,如此慢读,何年才能完成读解?笔者以为,一年读一本,三年读两本,时间还是够用的。
  其二,阅读经典,需要古为今用。众所周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继承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石。为此,我们必须弄明白《论语》《孟子》这两部经典的精华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取的是精华,剔除的是糟粕;反之,如果我们盲目跟风食而不化,精华糟粕不分,甚至误把糟粕当精华,在那里津津乐道,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亵渎,更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比如“孝”是孔孟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在孔孟心中,孝,应该是“父慈子孝”,这是一个对等而不平等的双向关系。“曾子受训”“虞舜逃罚”的典故,都充分说明孔子对孝是讲分寸的,是坚决反对愚昧的、野蛮的、没有人性的孝道。而现如今传统教育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荒谬的话语,民间流传的“卧冰求鱼”、“割股疗疾”这样的愚孝故事,显然不是孔子的本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曲解呢?个中原因其实很简单。儒家学说自汉以后变身而为“正统”思想,这个身份的转变使其学说的立场和趋向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把经典文本放回到原来的时代背景中去,深入理解分析其宗旨所归、大义所指,谨慎挖掘,努力提炼。这样,孔孟精神中最为本质的义理和最核心的价值,才能为今人所用。
  三、读懂是关键
  《论语》《孟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所以,读解孔孟,重在读懂与化用。
  1.阅读经典,要转识成智。
  经典文化,究其根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阅读经典,应越过工具性质,到达价值理性,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
  如何转识成智?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因为只有将经典读解落实到人们如何因应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才足以显示经典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孔孟的最高价值,从而自觉将孔孟精神沉淀为人生智慧的源头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比如读解孔子的义利观,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假冒伪劣盛行的实际情形。从毒粉丝到地沟油,从三聚氰胺牛奶到硫磺黄花菜,从苏丹红鸭蛋到草酸洗出来的小龙虾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以洞见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强调对物质的追求,就难免堕入世俗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一个缺乏精神追求的人,其想象力必然退化,思辩能力必然贫弱,无论如何都成不了品质高尚的人!再比如读解孟子的内向修为,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人情冷漠,见困不帮,见穷不济,见义不为的普遍意识,由此可以发现丧失正确价值判断和人生修为的弊端,可以发现人们一旦把人生的修为定位为明哲保身,就会丢失善性,丧失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我们读解《论语》《孟子》,就是要发掘经典中那些穿透时空的闪光的思想,细细体悟譬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忧患意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省意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崇高价值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强烈责任意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格。读懂了孔孟转识成智,我们就会将勇于担当、推己及人、明礼诚信、取财有道内化为自己的处事准则,将养护善性、舍生取义、自信向善、大丈夫人格化融为自己的人生修为,而受益终身!
  2.阅读经典,要辨析纠偏。
  读懂孔孟,有时表现为敢于辨析纠偏。对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允许争论,甚至可以辟出专门时段进行争辩讨论,让学生在辨析纠偏中加深理解。比如《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一般注释理解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此理解,矛盾就来了——都跟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么我们还交得到朋友吗?有学生建议修正为“不要跟不像自己品行修养的人交朋友”,可能更容易被大多数同学接受。
  再比如,齐宣王对孟子说:“听说从前的商纣王和夏桀的时代,汤和武将国王放逐或是杀了,你说有这样的事吗?”孟子的回答很巧妙,他说,君主成为暴君之后,你杀的就不是君主。在这里,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君主是否为暴君?如何迫使君主同意这种评判标准?孟子没能回答,恰恰体现出孟子民主思想方面的困境,我们没必要为孟子讳。
  再比如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的含义我们一般理解为“和谐、和平、融合”,“不同”的含义理解为“对异见的宽容”,“价值的多元”。可有同学认为,“不同”绝不是指不同意见的“不同”,更不是指宽容,而是指身份、地位、待遇的“不同”,即在封建礼制之下,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待遇都不会相同,而不同身份的人要各守本分,各安等级,至于那些要越出本分,追求平等的不同意见,则是要坚决镇压的,以实现和谐。这种解读我们不能视之为异端,可以让学生们在争辩讨论中学会存疑,自行消化。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一中]
其他文献
进行诗词鉴赏的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现在诗词鉴赏在高考的时候分值逐渐加重,并且对于学生的考察也不再仅仅是进行诗句的背诵或者是关于常识的判断,而是在不断的加深,有了更为深入的考察。长期的语文教学使得中国诗词的教学有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从表达技巧开始,进而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难以在诗词鉴赏中或者是高考时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本文对高中语文在诗
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揭示的是事物的比例关系,探索的是一个形式美的问题”。
彩云南现歌飘万里,充满神奇和诱惑力的云南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使之成为当今世人瞩目的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重语句的表层含义,轻语境中语句的隐含意思”(特级教师薛法根语)。面对文本中大量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语言教学必须由理解走向内化。  语言教学的内化,指的是阅读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包含着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组织或再组织,以便最大限度地与学
“裸”,本义为暴露,没有遮盖,然而最近不断涌现出以“裸”为构词语素构成的新词,“裸”也产生了新的意义。见下图:  (一)比喻义:“裸”的第②个义项为比喻义,由相似性联系从本义派生出来,如“裸色”,表示像肉体肌肤一样的颜色,而义项③则是通过与“裸”的本来状态相比较而衍生出的意义,我们姑且把它放在比喻义中,如“裸妆”意为如同未经修饰的妆容。此时与“裸”搭配的语素X多为名词,“裸”作定语,表示“X”具有
品绩管理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韵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以绩效、品行和能力为内容韵品绩管理是企业管理好员工、强化和解决企业执行力的关键。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碳铬铁中的硅含量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该方法满足检测分析要求,适用于高碳铬铁中硅含量6%以下的测定。
广东文官坪锡矿位于博罗新华夏系断裂带与纬向构造的交会处。近矿围岩为一套已发生浅变质的砂泥质岩石;矿区火成岩以酸性系列为主,其次是中酸性,极少量的基性、碱性系列,其中酸性
针对160kA电解槽扩容至180kA电解槽后,原阳极母线提升机大梁承受力能力上不适应180kA电解槽,必须对母线提升机大梁进行重新设计改进。本文章主要阐述母线提升机大梁的技术改进
更换焦炉煤气预热器是一项需要多工种、多部门交叉秸业,包括生产、施工、安全等协同组织的大型工程,任何疏忽和纰漏都会造成影响安全生产的后果及隐患。本文通过总结不停产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