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该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我们需要融合音乐多元元素,建立自由开放课堂,创设趣味欣赏情境,增强音乐思维碰撞。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外,更具有将传统文化世界化,将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教学法有机结合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 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20世纪30年代实行,由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创立,他主张“原本性”理念以及“人本主义”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显著的帮助,它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尤其是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做游戏、学儿歌、讲故事等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乐感和听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民以中华民族固有的方式和形式,具有中华民族固有的形态特征所创造的音乐。它涵盖的音乐范围很广,包含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当代或古代作品,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外,更具有将传统文化世界化,将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教学法有机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融合音乐元素,让传统音乐响起来
奥尔夫音乐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系统之一。1980年廖乃雄教授将其引入中国,率先将奥尔夫思想运用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奥尔夫教学法自此走进中国音乐教育的视野。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使其能够与当地的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其迅速传播和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原因。奥尔夫突破了西方音乐美学传统中“音本体”观念,返回到更古老的“乐本体”观念,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论最重要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作为奥尔夫教学的推动者,赫尔曼·雷格纳(Hellman Regner)在《中国的奥尔夫》中写道,中国美学理论与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相通的。故而,我们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中,将国际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深度融合;用西方的教学方法解读中国的音乐作品,理解中国的音乐作品,表现中国的音乐作品,是科学的、开放的、先进的。
在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歌词的创编,将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加到歌曲的主题旋律中进行演唱,让学生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再尝试用弹舌模仿二胡的拨弦技巧发出的声响,既富有趣味性,又练习了重点节奏,还让学生体验为乐曲配伴奏的快乐,可谓“一举三得”。同样在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的欣赏中,我们引导学生描画旋律线。学生在发现自己绘出的旋律线就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形象地感受了乐曲旋律的走向,仿佛置身群山之中,感受到乐曲的美妙之处。在民乐合奏《三个和尚》的欣赏中,我们联系动画片的剧情,将乐曲分段用故事表演的形式作为主线连接起来,演绎出一部小小音乐剧。这样多种元素的融合,让中国传统音乐在我们的课堂里快乐地响起来。
二、建立自由课堂,让传统音乐动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致力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困惑: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在课堂流动起来?奥尔夫教学法研究发现,音乐是人的本能反映和产物,音乐与舞蹈、动作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方法,在中国古代的“乐”教育中可见一斑。例如,西周时期的宫廷音乐教育是通过“乐舞”教学来应用的。所以,让传统音乐动起来,不是新兴产物,而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中,可以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中动作的教学最常见的声势教学。这是一种将身体用作乐器并通过身体运动发出声音的手段,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也可结合即兴舞或民族、民间舞来表现音乐。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创编各种声势、动作、舞蹈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也提高了。
比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时,教师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骑手赛马时的激烈场景和画面,用动作模仿摇起马鞭、勒住缰绳的样子,更配合蒙古民间舞中的揉步、滑步等动作,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再如,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唆》时,引导学生模仿彝族舞蹈动作,再现乐曲中彝族小朋友欢乐聚会的场景,表达彝族人民歌唱美好生活、欢欣鼓舞的心情。这些学生亲身的体验更胜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也变得浓厚起来。
三、创设趣味情境,让传统音乐活起来
传统音乐的欣赏教学,一般的流程就是播放音乐,教师讲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互动少,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倡导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趣味情境中感受、鉴赏音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氛围因此变得自由与和谐,中国传统音乐也能在这样的课堂活跃了起来,让学生真正的“乐听”与“深听”。
比如在欣賞二胡独奏《赛马》一课时,以那达慕大会为主线、赛马的过程为暗线贯穿在欣赏教学始终,整个欣赏的过程在不断地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从第一部分的倾听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到第二部分的听辨节奏、音响,并模仿,再到第三部分的用舞蹈动作表现赛马的冲刺阶段,最后完整地表现整个赛马的过程。这场别开生面的“赛马”始终是由学生体验和表现,让这首经典的二胡独奏曲深入学生的心中,也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四、增强思维碰撞,让传统音乐近起来
音乐课堂原本就应该是学生解放天性、活跃洒脱的场所,但很多音乐教师发现,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呈现出了不感兴趣的疲态。奥尔夫教学法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的理念,也许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教师在传统音乐的欣赏教学中,自己说得多,而让学生思考得少;向学生灌输音乐理论多,让学生亲身实践少。这样的课堂忽略了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个性化体会,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点上,奥尔夫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想象以及经验来完成欣赏,彰显学生音乐欣赏观念的个性化,这样的课堂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听,而是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奥尔夫教学法在传统音乐的欣赏中运用,唤起学生求知欲、创作欲、表达欲,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放松,使学生在课堂中提升音乐素养,而经典的传统音乐、戏曲、音乐剧、舞剧逐渐走进了音乐课堂,学生和传统音乐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综上,着力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音乐”理念为指导,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通过有机融合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返璞归真,找寻“本土化”音乐教学方法,使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加热爱传统音乐欣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高颖.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0).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 探索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20世纪30年代实行,由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创立,他主张“原本性”理念以及“人本主义”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显著的帮助,它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尤其是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做游戏、学儿歌、讲故事等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乐感和听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民以中华民族固有的方式和形式,具有中华民族固有的形态特征所创造的音乐。它涵盖的音乐范围很广,包含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当代或古代作品,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课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外,更具有将传统文化世界化,将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教学法有机结合的重大意义。
一、融合音乐元素,让传统音乐响起来
奥尔夫音乐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系统之一。1980年廖乃雄教授将其引入中国,率先将奥尔夫思想运用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中,奥尔夫教学法自此走进中国音乐教育的视野。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使其能够与当地的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其迅速传播和被人们接受的重要原因。奥尔夫突破了西方音乐美学传统中“音本体”观念,返回到更古老的“乐本体”观念,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理论最重要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作为奥尔夫教学的推动者,赫尔曼·雷格纳(Hellman Regner)在《中国的奥尔夫》中写道,中国美学理论与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相通的。故而,我们将奥尔夫教学法应用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中,将国际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深度融合;用西方的教学方法解读中国的音乐作品,理解中国的音乐作品,表现中国的音乐作品,是科学的、开放的、先进的。
在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歌词的创编,将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加到歌曲的主题旋律中进行演唱,让学生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再尝试用弹舌模仿二胡的拨弦技巧发出的声响,既富有趣味性,又练习了重点节奏,还让学生体验为乐曲配伴奏的快乐,可谓“一举三得”。同样在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的欣赏中,我们引导学生描画旋律线。学生在发现自己绘出的旋律线就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形象地感受了乐曲旋律的走向,仿佛置身群山之中,感受到乐曲的美妙之处。在民乐合奏《三个和尚》的欣赏中,我们联系动画片的剧情,将乐曲分段用故事表演的形式作为主线连接起来,演绎出一部小小音乐剧。这样多种元素的融合,让中国传统音乐在我们的课堂里快乐地响起来。
二、建立自由课堂,让传统音乐动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致力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困惑: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在课堂流动起来?奥尔夫教学法研究发现,音乐是人的本能反映和产物,音乐与舞蹈、动作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这种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方法,在中国古代的“乐”教育中可见一斑。例如,西周时期的宫廷音乐教育是通过“乐舞”教学来应用的。所以,让传统音乐动起来,不是新兴产物,而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中,可以结合奥尔夫教学法中动作的教学最常见的声势教学。这是一种将身体用作乐器并通过身体运动发出声音的手段,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也可结合即兴舞或民族、民间舞来表现音乐。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创编各种声势、动作、舞蹈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也提高了。
比如,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时,教师让学生跟随音乐,模仿骑手赛马时的激烈场景和画面,用动作模仿摇起马鞭、勒住缰绳的样子,更配合蒙古民间舞中的揉步、滑步等动作,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再如,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啰唆》时,引导学生模仿彝族舞蹈动作,再现乐曲中彝族小朋友欢乐聚会的场景,表达彝族人民歌唱美好生活、欢欣鼓舞的心情。这些学生亲身的体验更胜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也变得浓厚起来。
三、创设趣味情境,让传统音乐活起来
传统音乐的欣赏教学,一般的流程就是播放音乐,教师讲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互动少,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倡导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趣味情境中感受、鉴赏音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氛围因此变得自由与和谐,中国传统音乐也能在这样的课堂活跃了起来,让学生真正的“乐听”与“深听”。
比如在欣賞二胡独奏《赛马》一课时,以那达慕大会为主线、赛马的过程为暗线贯穿在欣赏教学始终,整个欣赏的过程在不断地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从第一部分的倾听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到第二部分的听辨节奏、音响,并模仿,再到第三部分的用舞蹈动作表现赛马的冲刺阶段,最后完整地表现整个赛马的过程。这场别开生面的“赛马”始终是由学生体验和表现,让这首经典的二胡独奏曲深入学生的心中,也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四、增强思维碰撞,让传统音乐近起来
音乐课堂原本就应该是学生解放天性、活跃洒脱的场所,但很多音乐教师发现,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呈现出了不感兴趣的疲态。奥尔夫教学法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的理念,也许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教师在传统音乐的欣赏教学中,自己说得多,而让学生思考得少;向学生灌输音乐理论多,让学生亲身实践少。这样的课堂忽略了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个性化体会,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点上,奥尔夫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想象以及经验来完成欣赏,彰显学生音乐欣赏观念的个性化,这样的课堂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听,而是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奥尔夫教学法在传统音乐的欣赏中运用,唤起学生求知欲、创作欲、表达欲,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体,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放松,使学生在课堂中提升音乐素养,而经典的传统音乐、戏曲、音乐剧、舞剧逐渐走进了音乐课堂,学生和传统音乐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综上,着力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奥尔夫教学法的“原本性音乐”理念为指导,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通过有机融合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返璞归真,找寻“本土化”音乐教学方法,使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使学生更加热爱传统音乐欣赏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高颖.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