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回归生活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要注意让儿童的心态、道德观念、行为素养回归到生活中来。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使之了解国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国家是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保障,从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报国的思想。
  二、利用教材,让孩子学会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例如鞭炮的正确使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正确用电等,教师要以这些教材内容为契机,让孩子学行安全、健康地生活。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课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
  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注意捕捉、选择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容易发生的现象来组织教学,如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出鼻血后总是惊慌失措,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同时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拓宽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既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将来的栋梁,所以,让孩子学会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只要教师好好选用《品德与生活》教材,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
  三、利用教材,让孩子热爱生活。儿童的各种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他们的挫折能积累经验,有助于成长;他们的成功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成长。因此,无论是穷困、富有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的生活,都有助于孩子的进步。但近年来,屡屡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厌恶生活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尤为重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结合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热爱生活,我带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一个“成长记录袋”,把自己出生到长大过程中用过的物品、玩具,拍过的照片等都放进去;然后再与现在的自己对比。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发现上了小学的自己长高了,会自理了,懂得的知识更多了,在脑海里感到成长的美好、长大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思想。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沃土。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悬赏广告法律性质之争由来已久,《民法典》的颁行也并未使之平息.争议的焦点有二:完成特定行为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问题,以及其不知悬赏广告内容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并非要约说的理论弊端,而是单方行为说论者善意的误会.(1)完成特定行为并非承诺行为,仅使完成人具有承诺的权利,承诺的内容在于是否接受报酬.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产生报酬请求权.行为能力欠缺者可以享有承诺和请求支付报酬的权利,而权利之行使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2)完成特定行为之人不知悬赏广告内容时,两种学说实际效果相同,法律效果趋同.悬赏人基于诚信原则负
以"向北学习中国"为标识的思潮,是18世纪朝鲜王朝后期,由朴趾源和朴齐家联袂提出的理论体系.北学思潮的产生,既植根于朝鲜国计民生的迫切需求,也因应了清朝繁荣昌盛的客观事实,学理上凸显为由价值判断到事实判断的重心转移.作为一种过渡型理论,北学思潮改变了朝鲜此前对清朝的刻板认知,为开眼看清朝乃至开眼看世界提供了契机,在朝鲜思想史上起到了拐点作用.
爱因斯坦曾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做过"没有特殊的趣味"的评价.由于恩格斯和爱因斯坦两位伟人的特殊身份,这一评价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读,对正确理解《自然辩证法》手稿的科学性、爱因斯坦的科学和哲学思想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在阐述世人对这一评价的误读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从两位伟人的理论目标和学术旨趣差异角度,尝试对爱因斯坦的这一评价进行学理分析.
基于以自然权利论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有限政府理论,把政府看作是一种对自由市场和公民自由构成威胁的“恶”,主张以宪法和法律限制政府的活动边界,是一种消极政府论的学说。有效政府的政治理念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革命理论,通过对国家的根本改造,从而抽掉政府之“恶”的经济和阶级根源,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在承认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行政治统治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主张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一种积极政府论的主张。有效政府的根本特征是回应性和责任性的统一(权责一致),前者体现了政府权力的有效行使,后者体现了政
“状元”,一个让人激动人心的字眼;“状元”,代言了成功和优秀,高中状元,金榜题名,是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的梦想。时至如今,说到“状元”,依旧令人怦然心动,只因“状元”是个美好的字眼、美好的称誉,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  在溧水县第二实验小学,“状元”“小状元”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每每说到“小状元”,第二实小人对自己的所做所获,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对历史馈赠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敬重、呵护与传
期刊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优劣决定着人生的成败,甚至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从目前来看,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西方文化的汹涌而至,使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极大地冲击着中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少数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失衡和价值观的扭曲。如此多种原因,使中学生思想道德出现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特别是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德,忽视中学生思想品德塑造,造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而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和智慧;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仁爱。  《学记》中提倡,教师的语言要“其言也,约而达,微而减,罕曹而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期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口袋化"的根本症结在于,监管者力图通过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解构为与银行业间接融资运营模式无关的事实上的直接融资行为,并通过套用现有的直接融资的规制标准,将其打造为直接融资监管的兜底性罪名,从而形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一般罪名、擅自发行股票及公司、企业债券罪为特殊罪名的全方位融资准入监管体系,其本质是将融资准入的既有监管逻辑和标准直接延展至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市场.借鉴经济学的研究结论,民间借贷虽有监管的必要,但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的二元性决定了必须构筑独立的民间借贷刑事规制标准.此
文章就成都外环铁路项目建设可能对所经地区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短期有利于增加所经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但可能会对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不利影响;中长期则有利于推动所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2)有助于转变沿线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3)有利于改善项目“移民”生活居住条件,提升整体福祉。(4)有利于改善所经地区基础设施,吸引人口聚集提升城镇化水平。(5)有利于更好地发掘、保护
[摘要] 如何使员工的创新潜能转化为创新行为是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自我价值感是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在探讨自我价值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385份企业员工调研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对内部动机和员工创新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部动机在自我价值感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自我价值感的培养与提升。文章为管理者如何科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