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场诗意的旅行

来源 :新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f3440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拥有一种诗意的教育生活,这是我毕生追求的境界.诗,是对生命的讴歌.唯有热爱生命,才能高歌吟唱;唯有热爱教育,才能教书育人.诗意的教育,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怀、一种坚持、一种信仰.
其他文献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线段后,设计如下活动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rn活动一:用厘米尺画线段.rn1.提出问题: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rn2.学生独立画后,同桌相互测量、验证.rn3.全班交流画法:从刻度“0”画到刻度“3”,得到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明确:3厘米里面有3个1厘米.
期刊
[教学内容]rn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rn[教学过程]rn一、创设情境,引出“比”rn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吧,他可是个非常聪明、善于思考的大侦探.有一次,罪犯在案发现场只留下了一个脚印,但福尔摩斯就是根据这个脚印,推算出了罪犯的大体身高.你知道他是怎么推算的吗?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一起来探究人体的奥秘.
期刊
一、情境导课,以问促思,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rn师:瞧!大胖和小胖在分食物,咱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4个苹果,要公平地分应该怎么列式?每人分得几个苹果?rn生:4÷2=2,每人分得2个苹果.rn师:两瓶牛奶呢?每人分得几瓶?
期刊
学生在学过倒数的知识后,解方程时受“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的影响,解题中常常出现错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计算形如“x÷a=b”的方程,可以进行以下的教学过程.rn1.对比判断.rn(1)学生独立解方程.
期刊
[教学内容]rn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9、80页.rn[教学过程]rn一、课前独学,探索发现rn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课前同学们围绕着这样一个研究任务先独立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练习课,顾名思义就是以练习为主的数学课.一般以巩固、强化、延伸和拓展为目标,在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和技能学习后而专门设立的一种训练课型.毋庸置疑,对于一节普通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而言,教学重点是巩固和熟练笔算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所以,通常这种课的教学程序不外乎是“巩固法则—辨析错误—解决问题(应用)”,教学现场往往是教师一题一题地出,学生一题一题地练,“疲于应付”,课堂气氛单调乏味,死气沉沉.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特级教师王正义《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课的案例,使我眼前一亮,让我完全改变
期刊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学校教育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智慧学习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课堂设计,需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整合,引发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期刊
一、“移植”之困:“十”之欲出,“凑”而不得rn在一次单元整合教学的省级研讨活动中,笔者偶遇别开生面的“凑十法”,心生向往,于是“移植”进自家课堂.奈何过程和结果却与活动中的课堂大相径庭,不如人意.rn1.结果式表征抑制算理的生长.rn关于“9+4”,学生选取小棒、画图和算式表征的典型进行交流、对比,但学生对“凑十”并没有特别鲜明的需求和倾向.
期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把知识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实现发展.在融入的过程中,有的知识会理解深刻,有的知识却如过往云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新的知识进入学生思维后,能否找到知识生长的固着点并有机地融入到已有知识的结构中.所以,在教学中需让学生找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根”,有了“根”,知识就由零散变成结构,由单一变成综合,知识就有了生长的力量,并生长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案例背景]rn什么是量感?在数学上,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称之为量感.rn“量感”是对量的感觉,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史宁中教授告诉我们:“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可以想象,会“悟”会“看”的底蕴,是把握数学思想的基础,会“悟”会“看”的教育,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