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父亲的膝盖上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年幼的时候,坐在父亲的膝盖上听他一回一回地讲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古典小说。读到这些“往事追忆录”的人也常如我所预见地赞叹我“颇有家学”。可是我一直遗漏了那段“幼承庭训”的日子里,某个小小的、原本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细节。
  当时,住在我家对面的冯伯伯也是一个会说故事的爸爸(以及率先有能力买电视机的爸爸),他的故事总来自當天晚报上的四格漫画。在电视机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说书人之前,我常在冯家的院子里和冯伯伯的三个儿女听他说他的故事。冯伯伯有本事把四格漫画说得很长,在原本的故事中加入奇形怪状的动物、尖声恶吼的妖魔、滑稽可笑的小丑和美丽动人的精灵。它们从画框和画框之间窄小的缝隙里飞出,在幽暗阒寂的庭院里乍然出没。
  然后,我和我父亲的冲突开始了。我要求他也在孙悟空或者关云长的故事里加入巫婆、仙子乃至大鼻象的段落。我父亲拒绝了。他说:“书上没有。”即使在《水浒传》之后,他还说过《聊斋志异》《西厢记》和一部分的《今古奇观》,却从来不肯在古典文集上妄添枝叶,甚至没有一次稍见夸张的拟声摹态的表演。
  于是,扇着一双耳朵自天际飞来的大鼻象只能在我上床之后、入睡之前那一段非常短暂又非常沉默的时间里侵入长坂坡,帮助赵子龙解救刘阿斗,然后到金角大王那里去夺回被巫婆偷走的宝瓶,释放瓶中的仙子。这些杂糅的角色和故事继续在我秘密的梦中预演着。
  我父亲当然知道:演义早已经翻修了正史,一如正史翻修过事实。然而,他依旧谦卑地、严谨地转述了“定本”上所书写的内容。他让我理解小说不该因转述、再转述而失去它应得的尊重。
  而在冯伯伯那里,漫画中的主人公眉飞色舞地周旋在宝藏、妖鬼、怪兽和一切荒诞的可能性之间,使奇遇成为奇遇自己的目的。
  (秋水长天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小说稗类》一书,〔马来西亚〕Tang Yau Hoong图)
其他文献
在一个实心正方体的6个面上,写有6个连续的自然数。从某个方向看,看到的面上的整数是6,7,8。另外,从某3个方向上看,看到的3个面上的整数之和分别为16,17,23。那么,6,7,8这3个面的对面的整数分别是( )  A.5,9,4 B.4,9,5  C.10,11,9 D.5,4,9  E.3,5,4  (答案见下期)  智趣  2019年第6期智趣答案:  一、答案:A  解析:(如下图)
期刊
去年夏天,我是在卡德纳比亚度过的。  这是科莫湖畔的一座小城,隐藏在白色的别墅和苍翠的森林之中,极为迷人。即便是在那些比较热闹的日子里,这座小城依然宁静平和。旅馆里空荡荡的,只有零零星星的客人。每天早上看见有人还坚定不移地待在这里,我就惊讶不已。  最使我诧异的乃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他非常高雅,很有教养。从外表上看,他介于举止得体的英国政治家和巴黎的花花公子之间。他从不参加任何水上运动,整日注视
期刊
画完《一条线的故事》,我悟得这么一个道理:大凡艺术作品,比如一首诗、一支歌、一篇文学作品,当然也有画,其中都是有秘结的。秘结包括了回忆、思念、向往,或者愤恨和哀怨。我们读李商隐的诗,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觉得好,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自己的情事。但是,李商隐的这首诗绝不是为我们写的,古人也不会像现在的作家,为写作而写作。他一定是给具体的人写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凄美的故事,遗憾的是
期刊
根据2018年4月《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虽然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但“80后”“90后”“00后”中,只有32%的人每天阅读超过1小时。  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现状。2018年2月,日本共同社的调查数据表明,53%的日本大学生一天的读书时间为零。  一方面,年轻一代有远离书籍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们日益依赖社交媒体。  2018年脸书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2亿。前不久,美国网友开展了一场脸书使用
期刊
一個读书出身的人,谁没有母校呢?但我的母校和我的经历一样,显得有点儿……复杂。  我父母都是军人,1948年,他们从山西昔阳渡河南下,父亲在野战部队,母亲在公安部队。他们在栾川我就在栾川,他们到洛阳我就在洛阳……在邓县(今邓州市)、在南阳……他们频繁调动,我便随队搬迁,不知道到底换了几所学校。因为辗转不定,这个学校与那个学校的教学进程又不相同,教学质量也各有差异,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臭”——除
期刊
多年来在富豪身边充当旁观者,让我有机会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有品位的有钱人,他们追求的目标竟是过简单的生活,而且越有钱的人,越觉得过平凡的生活非常奢侈。他们的郊区“宫殿”越宏伟,他们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都市公寓的向往就越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他们觉得很奢侈:他们不想每天坐在高贵奢华的餐桌前,独自享用私人主厨专为他们烹调的山珍海味;他们渴望亲自上菜市场(能去超市的话更棒)挑选
期刊
绘画是诚实的艺术,没有欺骗的可能,不是好,就是坏。  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做不到完美。错误几乎总是一种神圣的自然,不要试图改变它们。相反,应该把它们合理化,彻底地理解它们。  第一个把年轻女子的脸颊比作玫瑰的人是一位诗人,而第一个重复这种比喻的人是一个白痴。  虚假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区别就像宝石一样:看起来最真实、最耀眼的那些总是假的。  6岁时,我想成为一位大厨。7岁时,我想成为拿破仑。从那
期刊
古玩行里最好玩的故事有两种:一是上当,一是捡漏。可以说,人情世故尽在其中。  一个广东老板到内陆城市看货,到的当天突发疾病,住进医院。谈好的生意做不成了,文物贩子们大失所望。其中一个乡下文物贩子却对众人说,机会来了。众人笑他,买家已经住进了医院,机会在哪里?他笑而不言。  他买了很多补品去看病人。广东老板独居异乡,卧病于床,无依无靠,十分孤寂,看到他来自是喜出望外,如见亲人。他当即在医院住下,衣不
期刊
1947年,康奈尔大学迎来了一位讲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教授。这名年近五十的男子相貌平常,眼中却颇有几分傲慢。因为不善言辞,他的课堂授课基本依赖讲稿完成,差不多就是照着念。幸好这门课在学生中口碑颇佳,因此常常座无虚席。显然,此前7年韦尔斯利学院的教学生涯已经给他积聚了一些名气,很多学生早就了解到:他姓纳博科夫,是一名俄罗斯流亡贵族,文学品位极其刁钻,对大作家的点评犀利透彻,常常能提供惊人的视角,而
期刊
她80岁,目光呆滞,完全不在意身边的人与事,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从早到晚,她只是低着头,哆哆嗦嗦地把衣服扣子一颗颗解开,再把衣服一层层扒下来,好像它们是累赘的身外之物。她也喜欢抓扯棉被和枕头,把它们拉近、推远,直至推下床。累了,她就“嗯嗯啊啊”地喘息一阵,接着周而复始。保姆只好在旁边阻止、劝说,并替她穿上衣服。  她的儿子是我早年的同窗,人很孝顺,请我去家中看看她,希望能尽量想想办法。我首先想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