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局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玩行里最好玩的故事有两种:一是上当,一是捡漏。可以说,人情世故尽在其中。
  一个广东老板到内陆城市看货,到的当天突发疾病,住进医院。谈好的生意做不成了,文物贩子们大失所望。其中一个乡下文物贩子却对众人说,机会来了。众人笑他,买家已经住进了医院,机会在哪里?他笑而不言。
  他买了很多补品去看病人。广东老板独居异乡,卧病于床,无依无靠,十分孤寂,看到他来自是喜出望外,如见亲人。他当即在医院住下,衣不解带地照护,端屎端尿,无微不至。广东老板渐渐痊愈,自然对他感激万分,出院那天,一定要去看他的货,说要好好地买几件,既为生意,亦为酬谢。他却坚决不肯,反替老板买了回程的机票,说大病初愈的人不宜劳神费力,应该回家好好调养,做生意不必急在一时,来日方长。
  老板回去之后,他们常通电话,亦常有书信往还。他依然绝口不提生意上的事。直至半年之后,才渐渐将一些古玩照片发给老板,供其挑选。其时二人已成莫逆,老板对他言听计从,对他的货深信不疑。两年之间,他们的生意做得十分火热,交易额有数百万之巨。
  某一天,有鉴定大师经过广东,被老板请入家中密室看他这两年搜罗的宝物。大师一眼扫去,皆为赝品,而且是极劣质的地摊货,连高仿都谈不上,成本不过万元。老板默然。大师走后,老板愤而斥责说,什么大师,浪得虚名!他与我乃是生死之交,我们的友谊是经过考验的,他怎么会把假东西卖给我?
  古玩这种东西,见仁见智,佳士得拍出的古玩尚且有人斥为伪器,即便电视上肯定过的东西也照样有人置疑,何况所谓鉴定大师的一家之言。这个广东老板至今仍对他的朋友深信不疑。而这个贩子,亦因资金雄厚,囤积了大量红木家私,皆为明清重器,俨然成为一方收藏大家。
  另一个故事比较离奇。也是一个老板,农民企业家,富了以后想提高生活档次,让自己显得高雅一些,同时也为了某些人情往来,开始热衷于收藏红木家具。他听说红木家具能保值、增值,特别是明清老家具,黄花梨或者紫檀家具,一件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不仅受人追捧,也是财富的象征,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然而古玩行深不可测,到处都是陷阱,稍不留神便会入坑。该农民企业家也深知其险,攥着大把钞票在门外跃跃欲试,却不敢贸然进门,只是观望。
  一天,他在古玩行新认识的一个朋友给他带来一个客人。那是一个中年男人,生得清癯儒雅,眉目间天然带有一股萧索落寞的气质。朋友介绍说,此人现居汉口,是上海某民族资本家的嫡传后裔,其家族鼎盛时期在上海开有工厂和银行,还有不计其数的房产。朋友说了一个与无锡荣家齐名的名字,让农民企业家肃然起敬。不过,这个大家族现在已经败落。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家还有许多的家藏,价值不菲。因有急用,想变成现钱──想来农民企业家对这些家藏是会感兴趣的。
  朋友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农民企业家认出照片上的老人依稀便是某民族企业家,而依在老人身边面目模糊的乖巧男孩,自然就是这个儒雅的中年人,亦即老人的亲孙子。
  农民企业家对这些家藏产生浓厚的兴趣,翌日便与中年男人飞往上海。中年男人将企业家带入永嘉路上的一座老房子。
  那是一座老别墅,处处弥漫着旧上海的风情。中年男人说,这就是他祖父的产业,时价已达数千万元。房子里目前还住着他叔叔一家人,包括叔叔、婶婶和他的堂兄妹。他叔叔也已年近古稀,坐在一堂黄花梨家具中间,自己也仿佛变成了活着的古董。
  农民企业家在这座别墅里住了整整三天,看到了很多此生没有看过的好东西,大开眼界。他暗自庆幸自己的好运气:竟然不用去和古董贩子打交道,就找到了真正的旧家,可以买到真正的舊物。什么叫可遇而不可求?这就是。他首先斥巨资买下了古稀老人房间里的那一堂黄花梨,运回家受到家具市场那些古玩贩子的一致肯定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买光了别墅中的旧东西,犹未尽兴,又托中年男人去联系其亲戚朋友,在上海的旧弄堂里走家串户,恨不得把整个上海买空了才好。他的家里和仓库里终于堆满了旧家具,他将它们看作无价之宝。
  某天,他去汉口办事,顺便去中年男人家小坐。中年男人不在,但家中另有一河北客人,二人便攀谈起来。河北客人说他来自河北某仿古家具厂,而中年男人是他们的代理销售商。让他们感觉很奇怪的是,他们的家具在哪儿都卖不出去,唯有中年男人卖得极好,不仅一再要货,而且催得很急。因此,厂里派他专程过来看看这里面有什么窍门。说着,河北客人拿出一摞照片,都是家具样品。农民企业家一看,差点儿没昏过去,这不和他家里、仓库里堆的宝贝一般无二吗?他试着问了问价钱,人家说,仿古的嘛,便宜,几千元就可以买一堂。
  农民企业家气急败坏,直飞上海,别墅中却早已人去楼空。
  (青柠微凉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痴》一书,喻 梁图)
其他文献
18世纪的英国学者塞缪尔·约翰逊出身贫苦,但经过不懈努力,终成一代文豪。他编过英语词典,写过《诗人传》,研究过莎士比亚戏剧。他记性特别好,很喜欢读书。他说:“一个年轻人一天应该阅读五小时,这样他会获得大量的知识。”  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每天阅读五小时。但约翰逊关于读书的其他观点适用面更广。他说阅读要从兴趣出发,不必强求,“一个人要提高一般修养,读书应随兴而至,一时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若要学习某一
期刊
上海忽然下起雪來,许多城市也都有降雪,除了北京。  冷归冷,北京这几天依然干干净净、天色微灰,像笼罩着一层薄纱,人在纱布下起居坐卧。上海的朋友调侃道:“东南西北都在瞒着北京下雪,北京人太没面子了。”  前两周到过上海,那阵子无雪,但刚降温,正适合跟朋友们碰面聚餐——何况是出席詹宏志先生花了四天时间准备的“宣一宴”。  詹宏志的太太王宣一,是小说家,亦是美食家,三年前不幸在意大利某小城的火车站旁因心
期刊
英特尔公司的安迪·格鲁夫以“硅谷有名的偏执狂”“乔布斯的偶像”之称被世人膜拜,但在半个世纪前,他还是个刚毕业五年的“愣头青”。当时,他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加入英特尔。两年后,英特尔就遇到了麻烦:因核心产品存储器合格率低,在仓库中积压成山。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可能会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技术出现了——微处理器。  那时,英特尔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全力拯救存储器业务,要么孤注一掷开拓微处理器业务。但英特尔选
期刊
在一个实心正方体的6个面上,写有6个连续的自然数。从某个方向看,看到的面上的整数是6,7,8。另外,从某3个方向上看,看到的3个面上的整数之和分别为16,17,23。那么,6,7,8这3个面的对面的整数分别是( )  A.5,9,4 B.4,9,5  C.10,11,9 D.5,4,9  E.3,5,4  (答案见下期)  智趣  2019年第6期智趣答案:  一、答案:A  解析:(如下图)
期刊
去年夏天,我是在卡德纳比亚度过的。  这是科莫湖畔的一座小城,隐藏在白色的别墅和苍翠的森林之中,极为迷人。即便是在那些比较热闹的日子里,这座小城依然宁静平和。旅馆里空荡荡的,只有零零星星的客人。每天早上看见有人还坚定不移地待在这里,我就惊讶不已。  最使我诧异的乃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他非常高雅,很有教养。从外表上看,他介于举止得体的英国政治家和巴黎的花花公子之间。他从不参加任何水上运动,整日注视
期刊
画完《一条线的故事》,我悟得这么一个道理:大凡艺术作品,比如一首诗、一支歌、一篇文学作品,当然也有画,其中都是有秘结的。秘结包括了回忆、思念、向往,或者愤恨和哀怨。我们读李商隐的诗,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所以觉得好,是因为它勾起了我们自己的情事。但是,李商隐的这首诗绝不是为我们写的,古人也不会像现在的作家,为写作而写作。他一定是给具体的人写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凄美的故事,遗憾的是
期刊
根据2018年4月《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虽然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但“80后”“90后”“00后”中,只有32%的人每天阅读超过1小时。  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阅读现状。2018年2月,日本共同社的调查数据表明,53%的日本大学生一天的读书时间为零。  一方面,年轻一代有远离书籍的趋势,另一方面,他们日益依赖社交媒体。  2018年脸书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2亿。前不久,美国网友开展了一场脸书使用
期刊
一個读书出身的人,谁没有母校呢?但我的母校和我的经历一样,显得有点儿……复杂。  我父母都是军人,1948年,他们从山西昔阳渡河南下,父亲在野战部队,母亲在公安部队。他们在栾川我就在栾川,他们到洛阳我就在洛阳……在邓县(今邓州市)、在南阳……他们频繁调动,我便随队搬迁,不知道到底换了几所学校。因为辗转不定,这个学校与那个学校的教学进程又不相同,教学质量也各有差异,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臭”——除
期刊
多年来在富豪身边充当旁观者,让我有机会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有品位的有钱人,他们追求的目标竟是过简单的生活,而且越有钱的人,越觉得过平凡的生活非常奢侈。他们的郊区“宫殿”越宏伟,他们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都市公寓的向往就越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他们觉得很奢侈:他们不想每天坐在高贵奢华的餐桌前,独自享用私人主厨专为他们烹调的山珍海味;他们渴望亲自上菜市场(能去超市的话更棒)挑选
期刊
绘画是诚实的艺术,没有欺骗的可能,不是好,就是坏。  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做不到完美。错误几乎总是一种神圣的自然,不要试图改变它们。相反,应该把它们合理化,彻底地理解它们。  第一个把年轻女子的脸颊比作玫瑰的人是一位诗人,而第一个重复这种比喻的人是一个白痴。  虚假记忆和真实记忆的区别就像宝石一样:看起来最真实、最耀眼的那些总是假的。  6岁时,我想成为一位大厨。7岁时,我想成为拿破仑。从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