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观察能力是人类学习的最基本能力,是众多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努力提高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观察也是从事生物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历,简单总结一些策略方法,希望在有效的观察活动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在新课改下,生物教学的培养目标由过去的知识本位目标逐渐向能力目标方面转移,培养学生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其中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能力目标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实验能力并非一种单项能力,它是一种包含了其他很多能力在其中的综合能力,而在众多实验能力中,观察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它是形成和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能力,没有观察能力,其他一切能力的培养都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那么,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学会观察是学习的第一步。观察的内容有实验中物像的颜色、位置及变化、实验过程中气体的吸收与释放、反应物的颜色变化、沉淀状况、挥发状况,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学生一双眼睛往往显得不够用,不是漏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为了保证观察效果,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掌握更科学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的大致方向;其次,确定观察对象,保证观察活动的针对性;再次,事先设计观察的先后顺序及每个环节中的观察手段,保证观察效果;最后,客观记录观察现象并根据观察记录来分析观察结果。这样,有了一套科学的观察方法,才能保证观察活动科学有效。
  二、明确实验仪器原理及实验药品特性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仪器的原理、实验药品的特性不了解,在进行实验操作及实验观察的时候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往往是教师说到哪里,学生就看到哪里。并且很多时候,学生还会出现一些操作失误,或者观察对象错误等问题,影响整体观察效果。就拿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低倍镜和高倍镜来说,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低倍镜和高倍镜的特点,想当然地认为倍数越高看得越清楚,在实验过程中总是选择高倍镜进行观察。但事实上,很多实验现象用高倍镜并不适合,原因就在于高倍镜倍数大,分辨率高,这样视野就会很小,无法观察到想观察的现象,而学生盲目选择高倍镜的原因就是不了解高倍镜的原理。由此可见,在开展实验活动之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原理、摸透实验药品的特性,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活动
  在同一个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观察的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观察活动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观察目的。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时,教师可在实验开始前,先设计几个问题:在色素的提取阶段若没有无水乙醇,可选用什么替代试剂?加入碳酸钙,作用是什么?不加,是怎样的实验结果?加二氧化硅,目的是什么?不加,是怎样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不能用滤纸过滤?为什么要剪掉滤纸条的两个角?滤纸条要干燥处理后使用,为什么?用未干燥处理的滤纸条,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层析时,滤液细线要在层析液上方,不能触及或没入层析液液面,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为了找出答案,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特定的器材、物品、现象上,从而使观察活动更好地朝着目标推进。
  四、注意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然后在观察结束以后就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获得结论。然而,很多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顾用眼睛看,而忘了动手做观察记录。虽然在观察过程中非常认真仔细,但是在观察活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数据都已经遗忘了。这时候,学生只能照搬教材上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非常标准的结论,这样即使在实际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异常现象,在最后的实验结论中也难以体现出来,这样就使得前面的观察活动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记住手眼并用,把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现象进行客观记录,不要添加任何个人主观臆断,留待实验操作结束以后进行分析。例如,在做“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细胞历经先清水处理,再蔗糖溶液处理,最后清水处理的不同方法处理后,其形态、原生质层的位置、大小、颜色都会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这时,我们只需要客观地记录这些不同点,把细胞的图像绘制出来,待实验结束以后,再把细胞的图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点,从而得出结论。
  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观察活动结束以后,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就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一些讨论,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由于观察不仔细、操作不当等原因会漏掉某些重要现象,或者对观察现象的表述存在一定错误,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纠正和补充,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另外,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巩固观察效果。
  总之,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而在生物学习中,观察行为也是第一步,有了观察才能思考,才能获得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高中这个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要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努力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柠.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07(12).
  [2]刘爱军.谈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
  [3]杨文存.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3(Z4).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4年为福建省推行高中新课程以来的第五届高考,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教师有必要做好高考复习工作。文章从高三物理布局复习的依据出发,阐述了高三物理复习的策略,旨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三物理复习 复习依据 复习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使物理高考的命题思路和风格有了一定的变化,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复习,我提出了如下看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课程体现,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中的重点。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一、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所谓
摘 要: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动态感,深受学生的喜爱,将传统的理论物理课引入图、文、声、色并茂的鲜明世界之中,将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物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他们眼前,大大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凝聚力,使课堂教学效率倍增。  关键词: 多媒体 物理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现代化手段日新月异,这给农村的物理课堂带来阵阵清风,一体化的白板教学系统迅速将传统的理论物理课引入图、文、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保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利用好时间,那么课后花再多的时间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角色,他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知识,思考知识,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及高效提问  1.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
摘 要: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很多年了,但不少农村中学的物理教学改革还很滞后,不少老师的教学观念还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效率 提高措施  尽管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快,教育的发展也很快,但相对于城市来说,不少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有待提高,教学措施也需要优化。农村初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化教学是在当代教育逐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高中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直接与我们的衣食住行不可分割。所以,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把书本中的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以此赋予当代化学教学生命的价值。  一、唤醒生活体验,运用生活经验学习知识  二、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经历中掌握知识  高中化学教学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它随着人学的研究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触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到高校教育及管理各个层面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各种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作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