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风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丕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②这是把文章的撰写讲到极致的说法。
  我们今天不这样说了。但无论怎样,“作文”,对学生来讲,也还是大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③这里说的“全面的语文素养”,就包含了作文素养在内。“语文素养”,应在高中获得、并适应于未来的种种需要,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如何获得这样的素养,尤其是作文素养,则颇费思量。
  作文教学,向为语文教学的“盲点”。阅读教学,尚有文本为依据,对话为纲领,感悟为根本,解读为标尺;作文教学,则历来只大而化之,各说各话,在“为何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根本性问题上,从来都是模糊随意,毫无准绳。
  也难说,即令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也是众说纷纭:“我从事写作,因为我不能做其他事情。”(德国·君特尔·格拉斯)“为什么写作的问题,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德国·恩斯特·荣格尔)“写作将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于其他考虑,均是次要的。”(荷兰·哈利·米利施)“我写作是为了活着,我写作是为了存在,我写作是因为我写作。”(葡萄牙·维吉利奥·弗雷拉)④……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⑤这是大家言语,渗透着机智和智慧,传递出来的则是真正大家写作的情绪与睿智。
  但就学生而言,作文只是“习作”,即学习写作,它须得引领、指导,甚至章法与章程。
  这应该就是教师的工作。
  荆州老师王世发,带领一群志同道合者,孜孜矻矻,“经过了独立钻研、精心设计、集体讨论、多次试教、集中赛课、反复修改”,而精炼为一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作文教案》(以下简称“作文教案”),专就作文从引领、指导、教学的角度,说出了他们自己的“心得或方法”,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
  世发嘱我为他们的集子写几句话,权为“序言”。“九通”责编唐苗,送来文稿清样,我得以先睹为快。
  按我读书的惯例,我翻读了“首篇”——《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怎样的人和事,可以“触动心灵”?它须是“心弦上永不消逝的风景”。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不是率性的随意写作,而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几十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着一个命题(或命意、或话题),讲解、讲述,指导、辅导,展示、演示,激励、评价,等等,对话沟通,集思广益,渐次地将学生引到“写作”的路径上去。
  老师(松滋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蔡晓鸿)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培养”、“引导”、“指导”出发,在“感受”、“摹写”、“领悟”的基础上,引导着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的“心灵触动”。
  很好的创意:“感受”、“摹写”、“领悟”。很丰满的过程:“体物察情,撷取鲜活的素材”——“弃粗取精,塑造鲜明的形象”——“见微知著,开掘丰厚的意蕴”,每一环节,都能触发心灵震颤。
  老师“下水”,写父亲的脚:“这是一双怎样的脚啊!笨拙,丑陋,……足踝压得出奇的低,紧贴着地面,……足背色泽暗黑,青筋突出……足弓在足踝下形成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坡谷……脚趾前端似乎被齐刷刷剪去一截……脚板老松树皮一般……(足跟被)多年的荆棘、土块、石屑嵌入底皮,形成沉沉的一块硬壳……”每一处,都是“永不消逝的风景”,每一点,都是儿子揪心的痛。我们只能说,这样“以身说法”的引领,是“到位”的。
  学生的习作《爸爸的烟缘》,正如老师的简评:在作者笔下,一支小小的香烟,浸透了父女亲情,浸透了世事沧桑,诉说着人世的甘苦与悲欢离合。习作善于点染细节,令人反复玩味,感叹唏嘘。
  一个有情有味、有章有序的案例!我想,这正是作文教学的堂奥。其他每一单元,都大抵如是。
  世发在“后记”中还写道:“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写作’乃至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我深以为是。
  近年来,我力主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不倦追求。
  我所谓的“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
  我曾经指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说,“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⑥。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贮满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关怀。
  私以为,王世发的“作文教案”,正是作文生活观、生命观的写真。世发还有对于“作文教学新课型”的独到研究。他的“四课型说”,足以为当下作文教学提供参照:“博览助写课”。从读写关系的角度,强调阅读与作文之密不可分。“多读多写”,乃中国人读书之法门,上引鲁迅语即为实证。世发更阐发出以“览”助“写”的窍门,即:“论述引用式”、“读感评论式”、“拟题导练式”,且各有例证。
  “体验感悟课”。“体验”、“感悟”,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体验,即身体之经验,亦即经由生活所得之积蓄。而感悟,则是中国人对宇宙本体、对社会人生的经验,是东方人对世界独特的认识观。“学会观察,体察世情”、“创设情景,体验生活”、“联系实际,抒写感悟”、“参与活动,积累素材”、“走向社会,陶冶心灵”,云云,正是体验感悟之根蒂。
  “思路拓展课”。语言、思路、思维,互为表里。刘勰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⑦述文、思之关系,是为至理。而世发更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新思维的活力,从“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全面认识事物,进行辩证思维训练”入手,强调了语言、思维,及其训练之重要性。
  “自主写作课”。叶圣陶说:“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决不会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再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⑧这就是自主,就是个性、就是创意。
  世发的作文教学四课型,是他的经验之谈。“作文教案”的出版,正值高中新课程推进之时,它势将为荆州,为湖北,乃至为更大区域的作文教学,带来新意与活力,并促成作文教学的有序与深层研究。
  世发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也是我多年的朋友。“有心人”与“朋友”,殊为难得。这种难得,更在我与他的数十年的相知相交。世发出书,可喜可贺,从中可以掂量出世发及其团队的实力。
  遵嘱为序。
  我还想说的是,“作文教案”,也是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这道风景如能演绎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⑨,则是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期冀。
  ————————
  注释:
  ①王世发:《作文教案》,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3月版。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
  ③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④《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⑤鲁迅:《致赖少麒》,《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⑦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⑧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国语文》,1978年版第3期。
  ⑨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作者通联:湖北省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一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语病题中“有病”的一个句子是: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的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语病认定具有相对性:书面语从严,口语从宽。书面语运用有较多的时间推敲,要求尽可能做到规范与严谨,故评判的标准严一些;而口语交流快速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字斟句酌,很难完全做到规范与严谨(人们一般都用有病用语交流),故评判的
张一山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创意写作课程基地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专家。他的《你的学生爱读语文教材吗》一文可商榷处甚多,有的言说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常识,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因为张一山有专家、名师等头衔,其言说不单有一定的影响力,还可折射当下语文教育界的另一种生态。为了发挥语文专家、名师的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防范某些“名家、名师”的误导,笔者不揣浅陋,冒昧与
评析样本:孙绍振《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语文建设》2013.1)阙银杏《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学通讯》2013.12B)王君《不能冷落了学困生》(《语文建设》2013.3)胡家曙《高效语文教学的行动起点》(《中学语文教学》2013.7)方关军《“理想化预习”使语文教学冷落了多少学生》(《语文教学通讯》2013.10B)汪政《创设情境 还原经验——由《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
生成课堂是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弹性预设”、学生深度预习的前提下,在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中,通过师生问答、对话,运用“互联”策略达到“聚焦”功能,不断精彩生成,实现教学目标的灵动课堂。生成课堂因大开大合而生成无限可能,因不断生成而精彩。那么,特级教师李仁甫是如何实现教学生成的呢?  一、在对比中生成   李老师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他发现学生对记叙和描写的认识存在误区,并不是生硬地告诉学生何为记
一直以来,作文都以其最高的分值占比,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很多作文水平一般或者较差的同学,在作文上往往会丢失很多分数,从而影响的高考语文成绩的总体水平。这一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应从平时作文训练的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检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可知,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可谓数以百计。然而真正贴近作文教学的观点、建议、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则较为少见。近日,笔者有幸拜读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
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纳入重要的教学内容,从课程理念的界定,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乃至教材篇目的推荐,都体现了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底的要旨。中华文化经典走进教材以后,应该怎样施教?语文课程怎样才能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呢?我们在对中国古代教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一些固有教法,试图为这类课文教学提供
在议论文写作领域,“事实胜于雄辩”这一说法可谓深入人心。的确,在证明观点时,一个新颖、典型的论据,经过写作者恰当合理地使用,便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然而,在学生的议论文中,原本新颖、典型的事例非但未能起到胜于雄辩的作用,反而削弱文章的说服力,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使用和分析论据时缺乏足够的辨析力和严密的逻辑性。具体表现为:  一、“有眼无珠”——未能建立观点与材料的无缝对接  
一、高考古诗词鉴赏:典型情境中的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它发端于联邦德国,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70年代初开始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和趋势,但大多数的阅读策略多是自读为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并不是很多,為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参与度,就必须创新阅读设计。而美国的文学圈圈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一、文学圈圈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文学圈圈教学法(literature circle),是美国Harvey Daniels领导的一项阅读教学活动,由北京语言大
教师在教学内容预设时,不妨从自己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出发,考量学生的阅读起点、兴趣、经验,并结合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语言思维训练和审美能力要求,最终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另外,《外国小说欣赏》中篇幅较长的短篇,容量都偏大,受课时限制,我们完全可以取舍篇章,把文本中的出彩“点”作为横截面来观照通透,定能事半功倍。本文以作者实际教学为例,探究文本解读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