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荡相击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y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课堂是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弹性预设”、学生深度预习的前提下,在自然的课堂教学状态中,通过师生问答、对话,运用“互联”策略达到“聚焦”功能,不断精彩生成,实现教学目标的灵动课堂。生成课堂因大开大合而生成无限可能,因不断生成而精彩。那么,特级教师李仁甫是如何实现教学生成的呢?
  一、在对比中生成
   李老师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他发现学生对记叙和描写的认识存在误区,并不是生硬地告诉学生何为记叙,何为描写。而是让学生先判断文中一处金先生搜、送大梨、大石榴的句子是何种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加进想象把记叙改成描写。有的同学加进了金先生的动作,有同学加进了神情。通过微写作训练,学生真切明白了记叙和描写的区别。本来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点教学到这里就可以了,可是李老师又追问了一句,为何此处汪曾祺不描写?接着他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中不能处处描写,描写应该有重点。李老师不露痕迹的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明白何为细节描写,如何描写细节,何时进行描写,可谓环环相扣,学生学得明了,很见教师的教学功底!
   类似的还有李老师在教学《春江花月夜》谈到“短暂与永恒”这个命题时,引导学生与学过的《滕王阁序》《赤壁赋》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一下子能获得在熟悉的课文里发现共同命题异同的快乐。李老师在这一点上能将数篇课文打通,在对比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在横向拓展中实现了有效生成,让学生明白就个体而言人生是短暂的,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却是永恒的,在伤感中含有欣慰。接着李老师进一步指出这正是张若虚在思想上超越他人的地方,从而对《春江花月夜》的价值与地位有了理性的理解。生成课堂的精彩源于对文本的拓展、学生视野的打开。在对比中生成也来源于学生,比如在学习《渔父》时,一学生提问: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是否就是屈原内心两种思想的斗争?另一学生也在此基础上做出对比回答,他认为渔父和屈原的关系就如同《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关系。学生能在“互联”中对比,由此及彼,由已知解决未知,体现了教师教学智慧。
  二、在细节处生成
   教师的教学功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有时是对课堂整体的设计,有时则是对文中不为人所关注的细微地方。如果教师能在作者用笔不明显实则饱含深意的地方带着学生稍作停留、赏析,那么学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恰恰是生成课堂的魅力所在。李老师在教学《金岳霖先生》时,关注了易被读者忽略的一些地方,比如课堂上金先生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一只跳蚤,可见当时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金先生见了小动物“甚为得意”,反映他苦中作乐、从容率真的性格。金先生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西南联大的路上,可见他爱岗敬业,在国有外患、生活艰难、眼睛有疾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他的学术阵地。这里李老师从捉跳蚤、走路等很容易被读者滑过的地方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实现了淡笔处的精彩生成,可谓匠心独运。在学习《管仲列传》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从注释可知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本文写的是管鲍二人,为何不叫《管鲍列传》,而是《管晏列传》呢?学生的这一发现很有价值,体现了该生的确是真思考了,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真问题。而李老师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的,他让学生借助练习册概括晏子的几件事情。在指导学生概括时是很能看出李老师的水平之高的。学生第一次是这样概括的,两件事,一是晏子营救越石父,二是晏子的御者抑损自己。李老师点拨该生,要求都从晏子的角度重新概括。于是学生把第二处改为晏子推荐御者为大夫。李老师再一次提高概括的标准,要求两句结构一致,依据第二句概括的是结果再来修改第一处,学生经过两次变换,把第一句最终改为晏子延请越石父为上宾。这个教学细节很见教师的严谨态度和积累功底。接下来学生从同为齐相、立有功名、“知人”角度出发,认为一是管仲因鲍叔牙“知人”而为相,一是晏子“知人”而使越石父为上宾,共同点都突出“知”。那为何不能称《管鲍列传》呢?因为进入“列传”的人是有立功名于天下的标准的,而鲍叔牙只是知人、荐人的高潔之士。从这里可见生成课堂的精彩也来源于学生对某些细微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李老师的课堂,学生直接掌握学习的“引擎”,与语文有关的不懂知识都可以自由发问。由于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前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时,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细节关照,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三、在联系现实中生成
  李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句时,点拨说思妇明明相思很苦,而月光却迟迟不走,这惹起她无尽的怨怪与思念,属于无理之趣。接下来,李老师让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这种反常心理的理解。生活是我们的老师,它给了我们很多体验与认识,是我们借以理解课文的有力助手,李老师就巧妙地使用了这一帮手,在生活与教材之间搭建了一座智慧的桥梁,辅助学生理解情的无理而妙。在学习老舍的《想北平》时,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舍对北平爱得极深,为何说不出,如何理解。对此,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对母亲的爱。因为爱得深沉,所以难以用矫情的好听好看的语句表达,反而越是质朴越能显示情感的真挚。这一点每位学生都深有体会,从生活的感受出发,往往能贴近作者的情感表达之妙。又如《拿来主义》一课,有学生大胆提问:“鲁迅先生对梅兰芳的态度是否正确?”在两位学生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时,李老师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联系现实来理解文意。他说如果梅兰芳、于魁智是在今天到国外进行艺术交流活动,鲁迅会骂他么?这样通过联系不同的时代来深入探析鲁迅对梅兰芳的态度就可明白,原来鲁迅针对的是当时的卖国政府和文化政策,就是说他是对事不对人的。经过李老师联系现实的引导,学生疑窦顿消。再如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李老师让学生假设自己有一所超凡脱俗的房子,想象它们面朝怎样的地方?以此让学生明白,海子既能坚守自己的理想世界,又能含着温情对众人说尘世的美好与温暖,他是热爱世俗世界,并没有对世俗中的人们进行嘲笑和反击。正是这一点,也每每让李老师感动得落泪,因海子的真诚与善良,李老师这样的内心表白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听课的学生。   四、借单元主题生成
  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李老师把这一篇放在这个专题中来看,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风神初振”的。学生读单元前面的导言部分,寻找到了答案。李老师的这个问题问得深刻,是站在初唐诗风的高度来把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篇目,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既然编者把这一课放入这一单元,一定有他的理由,其共性就是初唐的诗风。这样,学生通过认识这一篇认识了这一类。他在教学《管仲列传》时,用大屏幕呈现该专题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抛出一个问题,本文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理想人格。看,李老师并不是孤立地在教这一篇,而是在对该文进行必要的解析之后,总会有全局意识,把这一篇放入一个专题中来进一步深思两者的相互印证。实际上这也是与编者对话,深入体会编者的意图。优秀教师教学要备文本、学生,还要备课标和编者意图,李老师的课堂也常常会在与专题的“互联”中生成,实现学生思维的提升,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李老师“专题”意识很强,有时以此作为解读一篇文章的引子,比如《拿来主义》的教学。课堂伊始,他让学生从本专题“文明的对话”时、空两个角度明确,除了古今对话,本文属于中外之间的对话。那么,如何对话,应持什么态度?很自然就进入了文本,过渡自然不着痕迹。可见,借助单元主题可以作为由头引入正课,可以作为一课总结加以提升,也可以作为纲目,梳理单元各篇。
  五、在学生误解处生成
  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理解存在误区,往往会在回答问题时暴露,这时教师若能反应迅速,及时灵活地对这一点多加着力,学生就能清晰地加以区别,从而牢牢地掌握该知识点。比如李老师在教学《师说》时,有个男生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是具体的例子。李老师适时抓住了这一点加以引导。他说,例子是一个点,点是相对于面来说的,而上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是两类人,所以这里不是举例论证。当学生明白何为举例论证后,李老师顺势让学生说说哪些是举例论证。这种让学生现学现用、当场考察其是否真正掌握的做法很值得称道。学生找出例子后,李老师并没有转化话题,而是继续追问——例证法的好处。一般的老师讲到这里可能就停止了,但是李老师并没有停下,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比较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不同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对论证方法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这种围绕学生的某个知识薄弱点进行层层深入的探讨,在一步步的点拨中使学生豁然明白的做法就是互联聚焦,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智慧。
  六、在仿写中生成
  欣赏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大家会发现他特别喜欢借助仿写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形式多样、卓有成效,值得借鉴。比如《青玉案·元夕》,训练学生仿写是李老师设计本课与众不同的地方,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一次仿写是让学生仿照戴望舒《雨巷》末段把《青玉案·元夕》改写成现代诗。第二处仿写是根据《雨巷》内容,改写《青玉案·元夕》的内容。第三处,根据诗圣杜甫《佳人》内容,再改写《青玉案·元夕》最后一句。第四处仿写是根据本词内容,按照如下格式(不要求平仄、押韵):________夜。独________,望尽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李老师在仿写设置时是精心设计的,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李老师不是生硬地让学生照着《雨巷》全诗仿写,而是截取《雨巷》末段,这就是充分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问题,即训练的可行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第二,李老师选择仿照改写的内容与本词的主角——“那人”有着相似的形象:高洁、甘于寂寞、与众不同、遗世独立。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词内容的理解。第三,李老师让学生仿照改写的内容有古诗,也有现代诗。一古一今,巧妙结合,既锻炼了学生在古体诗与现代诗方面的写作能力,激发了自由表达的兴趣,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仿写这一重要的写作训练方法的意识。第四,有人说学会游泳在游泳中,学会思考与表达同样在写作中。李老师依文巧妙设计仿写,让阅读与写作随时随地发生,让写变得日常,变得简单,变得让学生越来越喜爱,这恰恰可以弥补传统每周一次写作距离拉得太大的不足。所以,生成课堂的灵动之美,源于细节处的安排,源于对相关材料的灵活借用之巧。在《拿来主义》的教学现场,李老师让学生仿写鲁迅在此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来接一段话:“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有学生说,把窗户打开,让一切美好的事物进来。有学生说,只开半扇窗户防尘土。也有学生说装上纱窗防蚊虫。从这三位学生的回答来看,教师的引导是起到很大作用的。这既是论证方法训练,又是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对窗外事物的分类判断与解决能力,妙!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李老师的课堂是生机、灵动的课堂。教学中他能敏锐地抓住学生的不解、误解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或联系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体验中实现迁移式理解;或在对比中让学生学习对相邻概念的辨析;或于他人忽視的细节处多加揣摩、品味,共享别样天地;或在单元主题里概括提升,加深对主题词的理解;或在仿写中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进行语言表达的日常训练。总之,李老师的课堂是灵活、生动的,这源于学生课前的深度预习,课中掌握“学习引擎”,大胆发问,交流原初感受,师生共同解惑释疑,在“互联”中不断将思维推向深处,实现精彩生成。
  [作者通联:陈淮高,江苏清河中学;
  张苏州,江苏新沂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2012年6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在前期试点准备工作充分开展的铺垫之下,浙江省第二轮课改全面展开。此次二轮课改最大的特点是在原来基础上又增加了选课课程的比重,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选修课程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再到校本选修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更显立体,这也给学校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开设好选修课,是摆在所有浙江省高中校长和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论述文”一词取代“议论文”的概念,进入了学界。之前,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奉为金科玉律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新时期悄然被“思辨”“审辩”消融。时至今日,再来审视多年前经过熏陶产生的优秀“议论文”,的确存在着一定量靠素材、辞藻取胜的所谓说理文。稍加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实则不讲道理,貌合神离。  目前关于“论述文”的理解有很多,到底与原先的议论文有多大的区别?论述文是新生事物还是旧瓶装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言语,它们不是一种无意义的符号,而是由语音、语义和思想情感组成的复合体;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不论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还是解读的文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它们都是由语言通过不同的缀连方式组接在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语料载体。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不仅要准确理解语言的语义,也要理清语言组合的方式,还要把握语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希望今天早晨这次春天里的散步,给大家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出示学习目标:与作品和作者对话,多元化解读主题。)  《散步》是一篇散文,但却采用了小说笔法,以叙事为载体来抒发情感,请大家略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什么事?(幻灯片出示:读清故事)  生:我、我的妻子、母亲和儿子一起散步。  师:如果我们把主语简化一下,可以怎么表达?  生:我们一家人一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是写作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写作理论、写作教学理论发展缓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系。近年来,在叶黎明、周子房、荣维东、邓彤等一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博士的推动下,写作与写作教学理论方面有了一些新进展。2016年,荣维东的著作《交际语境写作》的出版,更是将写作理论与写作教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本年度
首届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初中语文微课现场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过两天共40节微课的赛教、观摩和学习,相信各位老师收获良多。微课,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需要研讨、更需要交流。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教师发展网,感谢《中学语文》杂志社,也感谢我们大赛的组委会,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此次微课现场比赛,与以往用视频的方式来呈现的、时间要求5-10分钟的微课,在形式
诗歌讲究情致和韵味。情致和韵味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对辞趣(即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有效利用。恰当地利用辞趣,就能使一个普通的词语成为一个富含韵味的诗歌化的词语。要恰当地利用辞趣,必须考虑到辞趣与题旨情境的关系问题。只有当词语所带有的特殊情味与作品的情感氛围或一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应有的韵味来。如果词语所带有的特殊情味与作品的整体情感氛围或一定的语
一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语病题中“有病”的一个句子是: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的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语病认定具有相对性:书面语从严,口语从宽。书面语运用有较多的时间推敲,要求尽可能做到规范与严谨,故评判的标准严一些;而口语交流快速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字斟句酌,很难完全做到规范与严谨(人们一般都用有病用语交流),故评判的
张一山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创意写作课程基地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特聘专家。他的《你的学生爱读语文教材吗》一文可商榷处甚多,有的言说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常识,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因为张一山有专家、名师等头衔,其言说不单有一定的影响力,还可折射当下语文教育界的另一种生态。为了发挥语文专家、名师的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防范某些“名家、名师”的误导,笔者不揣浅陋,冒昧与
评析样本:孙绍振《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语文建设》2013.1)阙银杏《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学通讯》2013.12B)王君《不能冷落了学困生》(《语文建设》2013.3)胡家曙《高效语文教学的行动起点》(《中学语文教学》2013.7)方关军《“理想化预习”使语文教学冷落了多少学生》(《语文教学通讯》2013.10B)汪政《创设情境 还原经验——由《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