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拂杨柳 夜月话送别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tf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诗歌当中,尤其是唐诗宋词,送别诗是很多的,这些送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晶莹的光芒,抒发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一、即景抒情,景中含情,景情交融
  1.在离别之前用周围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之情。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诗的开头作者即景抒情,用依依袅袅的柳丝营造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瑟瑟的秋风中飘飞的芦花来渲染离别的氛围;又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这些诗的特点都是把离别之前的凝重和伤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2.在离别之后用周围的景来烘托离别的情绪和难以割舍的情愫。例如王勃的《江亭夜送别》:“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环顾离亭,离亭是寂寞的;仰望江月,江月是凄凉的;远眺江山,江山是无奈的。由此不禁感怀万千,怅惘若失。作者正是用眼前的景色,表达了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和凄凉寂寞之情,寓情于景,景中见情。又如宋代词人谢逸的《青玉案》:“芦花飘雪迷洲渚。送秋水、连天去。一叶小舟横别浦。数声鸿雁,两行鸥鹭。天淡潇湘暮。蓬窗醉梦惊箫鼓。回首青楼在何处。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词人在词的下阕写了与友人离别后的景象,孤独的自己在酒醒后看到的是微风轻拂着杨柳,看到的是“叶飞红树”,那“晓来谁染霜林醉”的落寞,在这样的景色中怎么不让人充满别离的伤感!诗人是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周围的客观风物,让灵动的自然风物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3. 用乐景衬托离别的伤感。与朋友亲人的离别是伤感的,令人痛心的,但很多诗人为了更能烘托和渲染出这份离情,往往用优美的景色来衬托无比伤感的心情。比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的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的江上的景色,时值深秋,两岸的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色彩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与离别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又如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首诗中也是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正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二、送别诗的意象多是凄清的夜月、飘拂的杨柳和远流的江水
  试看下列诗句:
  (1)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3)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李白《谢公亭》)
  (5)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王勃的《江亭夜送别》)
  (6)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7)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8)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
  (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0)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施肩吾《折杨柳》)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2)荆吴相接山水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东》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从以上的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离别诗中都有的意象是“月”“水”“杨柳”,诗人用那悠远的流水,飘拂的杨柳和那凄清的夜月来传情达意,抒发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水、月、杨柳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情。
  三、古代送别诗中有着特定的地点
  如“长亭”,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如“谢亭”,许浑的《谢亭送别》;李白《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如“灞桥”,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如“劳劳亭”,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总之,古代的送别诗在意象上情感上有其独特之处,以它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超人的文学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非常注重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评价激发其内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不同差异的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与促进功能。通过作业本搭建与学生心理沟通的平台,不惜笔墨书写鼓励性评语,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鼓励性评语 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灵魂 激励   潜能    高尔基说过:“一个
期刊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缺乏坚韧不拔的素质,怕吃苦,怕受累,就很难实现课改目标,信息技术课在这方面应该做出表率,走在前列。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时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和素质,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非常紧要的工作。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该首先养成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
期刊
摘要:文学名著在当今中学生群体里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走近名著爱上名著。  关键词:名著阅读 遥远的名著 身边的名著 亲近的名著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
期刊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文化素质,转向了包括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型素质。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期刊
高考题以某种产品生产为情景,围绕发酵工程实施的各环节,如检测微生物营养、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微生物生长规律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及识图能力。注重材料分析和综合,重视在新情景下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从考试内容上看,命题多集中在细菌和病毒的结构与增殖、微生物营养、代谢与生长及影响因素、发酵工程的概念与内容上。题目可能会联系人类健康、生产生活
期刊
最近,笔者登陆ebeijing网站,该网站的Travel-Sighting部分介绍了北京的88个文化旅游景点。网页制作精心,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简洁生动,引人入胜。该网站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支持下,由北京外事信息中心和运行管理中心运营和维护的北京官方门户网站,致力于为所有外国政府、组织和个人以及在北京的外国朋友学习、工作和旅行、娱乐,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  这引起了笔者的很大兴趣,于是逐页
期刊
《窦娥冤》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杰作,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还要早三百多年。的确如王国维所说,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大悲剧”。  窦娥具有非常善良的性格,同时又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但在元代“贪官横行宇内,冤狱遍于国中”的社会里,善良、正直和反抗的最后结局似乎只能是以悲剧收场。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正是窦娥的悲剧所在,但是加诸在这个悲剧人物身上的种种
期刊
摘要:通过介绍柳宗元其人其事其经历,理解他的“愚”。明确他的“愚”实质是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关键字:柳宗元 “愚” 奋斗 理想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何用“愚”命名呢?普遍的看法认为,作者以“愚”命名的原因是作者以 “愚”溪自况,只是自己遭受打击厚的一种无奈心情的自然流露,“皆不得为真愚”,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激愤之情。把这个答案塞给学生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期刊
一字多音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普遍存在,而且数量繁多,情况复杂,难读难记难分辨,给汉字应用和普通话推广带来不少麻烦。但是,由于一个字形可以代表多个音节,抑制了书写符号数量的膨胀,使有限的汉字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发挥着无限的交际功能。因此,对于异读现象,既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将其消灭,而是要查清来源,分清情况,采取措施加以规范和限制。  一、异读现象的来源  多
期刊
摘要:在封建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更是照亮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既可洋溢起快乐壮丽的气氛;又可温暖着诗人的心灵,还可构成的优美意境,给予人安全而温馨之感;有时也可以觊觎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生活。灯是光明,是希望,是智慧,更是窥视封建知识分子内心独白和昭示封建社会秩序的一盏明灯。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则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  关键词:灯烛 意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