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教育行政体制研究综述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是当前最主要的两种教育行政体制。近二三十年来,集权制与分权制都在向对方借鉴、靠近。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向均权化发展。我国应实行一定程度地方分权的中央集权制。
  [关键词]教育行政体制;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
  [中图分类号] G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384(2006)12-0035-04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各级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通俗地说,教育行政体制就是一个国家领导教育的方式。[1] 有的研究者认为,教育行政体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下位概念;[2] 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是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3]
  
  一、关于当前教育行政体制主要分类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从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是将现代国家教育行政体制分为中央集权制(一般以法国和前苏联为代表)和地方分权制(一般以美国为代表)两种类型。
  教育行政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教育行政事务的决策权或最终决定权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只能根据上级机关的决定、命令和指示行使有关行政管理职能,并向上级机关负责。
  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权制,则是指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间是一种平行的或合作的对等关系,上层对下层权力范围内的事务无权干涉,教育事业由地方独立自主举办和管理,只在必要范围内才由国家干预,中央政府处于援助、指导地位。[4]
  在中央集权制下,由中央承担主要的教育经费并制定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全国有较为统一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而在地方分权制下,这些事务则是地方政府的职责。[5]
  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除以上两种类型外,还有第三种类型:“混合型”(以英国和日本为主要代表),[6] 或“结合型”,[7] 或“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型”。[8] 也有研究者认为,近二三十年来,集权制与分权制都在向对方借鉴、靠近,出现了均权化倾向,因此,他们将“均权制”视为第三种类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9] 而吴志宏则认为,二分法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教育上的许多重大事项,不是最终由中央说了算,就是由地方说了算,不存在绝对的均权制。[10]
  关于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这两种教育行政体制各自的优缺点,人们也作了一些总结,此处不一一赘述。关于一个国家形成特定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原因,尽管研究者们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从教育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中去寻找根源。
  
  二、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趋势的研究
  
  一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从20世纪中期开始,各发达国家普遍关心并开始进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其基本趋势是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路文生于1994年用“均权化”一词来描述二战以来各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里,对教育中涉及全国利益的方面转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如教育机会均等成为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要更好地实现此目标,就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为此,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如美国加强了中央教育行政权力。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则赋予地方更多的管理教育的权限,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如法国不仅建立了各种教育审议、咨询机构,还适当扩大了地方与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权限。[11] 吴二持认为,当代各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基本上与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同步的,即呈现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趋势”。[12]
  李素敏等人分别描述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体制向均权化发展的表征。美国自二战后,其由联邦通过增拨教育经费法案以加强联邦对教育控制的趋势日益明显,联邦教育立法的范围日趋扩大。英国通过《1941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等教育立法,一步步扩大中央政府对教育的影响力。日本扬弃极端的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努力寻求一个双方均衡的均权制,1984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报告的指导思想是从统一到多元,从集权到分权,同时又强化了中央机构制定政策和统一基本标准的功能。法国通过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1982年的《地方分权法》和1983年新的权限分配法,不断赋予地方更大的教育自主权。德国在二战前属中央集权制,战后受美国影响改为地方分权制;后来逐渐发现地方分权制难以使全国各地教育均衡发展,故于1969年修改联邦宪法,增赋联邦若干教育行政权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一方面扩大中央教育和科学部的职权,制定全国课程基本标准和规则,另一方面扩大地方教育行政的自主权。[13]
  陈永明归纳出西方各主要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均权制的一些特征:中央负责制定教育方针及政策、各级教育制度、全国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课程的最低限度或各种标准,以及进行全国教育统计;地方则遵照既定的全国性目标和标准,根据地方需要,拟订具体计划并付诸实施。中央重在指导与监督,地方重在执行与创新。[14]
  项贤明指出,中央集权化和地方分权化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看似相互矛盾实则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各国依其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而进行了不同方向的变革,绝对的集权化和绝对的分权化已经难以看到。[15]
  
  三、对20年来中国教育行政体制变革的研究
  
  1.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变革的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进行了教育举办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和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从纵向来看,涉及中央、地方、学校的职责重新分配,其中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是重要内容;从横向来看,则涉及国家、市场、社会三者在教育中作用的重新安排。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简政放权”,并作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中央只负责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的决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明确重申,基础教育以地方办学为主。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则又一次为上述教育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16]
  从课程管理体制的相关改革文件来看,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第一次规定设置地方课程。1996年,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即建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由此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开始正式在我国推行。[17]
  新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从中央向地方和学校进行课程分权。王而冶认为,新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顺应了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18]
  对于1985年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上述变革,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其性质是由原来的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向适度地方分权化发展。这一点同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吻合的。
  
  2. 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吴志宏不赞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层层下放式的地方负责制。他认为在当前的改革中,由于教育财政权的过度下放,地区间的差异已经形成并将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地方经济不堪重负。[19]
  马凤歧也注意到了地方分权的不足,比如:由于我国各地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各地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同,所以主要由地方来筹集教育经费,将使各地教育经费之间有较大差距,不仅威胁到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而且使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严重的教育经费短缺;其次,相对于中央政府人才济济而言,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中,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欠缺。[20]
  有研究者总结道,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⑴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⑵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⑶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关系没有取得重大突破。[21]
  余进利指出,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方面,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国家层面的“松控”与“紧控”失衡,教材质量的把关机制出现漏洞。地方层面把教材编写等同于课程管理。学校层面则以应试要求裁剪新课程的实施。[22]郭晓明提出了五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健全中央课程管理机构,加强对课程计划和分科标准的审议。(2)研究地方课程管理权力的限度,对这种权力施以必要的监督和制约。(3)建立系统的课程管理规范。(4)改革单一老化的课程管理手段。(5)提高课程管理人员的素质。[23]
  
  3. 我国应建立什么样的教育行政体制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我国应实行带有一定程度地方分权的中央集权制。如吴志宏建议我国实行一种统一的教育大政方针和分散分权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他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单一政体而非联邦政体的国家,在教育上完全实行地方自主、各自为政的政策肯定行不通,必须坚持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同时,我国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极不相同、教育人口众多、教育经费有限,单纯推行大一统的管理也会带来很多弊病。而且,教育的高度中央集权管理也无法适应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24]
  在课程管理体制方面,人们一般也认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折中体制应是我国的最佳选择。如雷顺利认为,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地方和学校贯彻执行统一质量的教育标准,从而保证全国的教育质量水平。地方分权制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所以最佳的选择是两种体制的有机结合,使课程具有适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25]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分别承担哪些教育职能,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基础教育要放权给地方政府,中央只把握基本的教育方针、教育标准等。如成有信建议,基础教育要实行较彻底的地方分权,中央只进行宏观规划并进行监督。[26] 谈松华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在加大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决策权的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27]
  在课程管理的分工方面,余进利认为,国家应主要负责制定国家课程计划、国家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对依据这一标准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定;制定国家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地方一级和学校一级课程管理的基本规范;确定课程评价制度,监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运行质量。地方的主要权责是制定本地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方案,制定地方课程计划,开发地方课程,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并对中小学的课程实施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学校的课程管理的权责可概括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28]
  
  参考文献:
  [1]、[4]、[21]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绵涛.教育行政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10]、[16]、[24]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19]吴志宏.两种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6] 张斌贤.现代国家教育管理体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7]、[12]吴二持.论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2).
  [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13]李素敏,吴国来.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1999,(2).
  [11] 路文生.论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6).
  [14] 陈永明.主要国家教育行政的现状与改革动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7,(5).
  [15] 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7]、[25] 雷顺利.从钟摆现象看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兼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产生[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
  [18] 王而冶.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意义、功能及其运作规范[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20] 马凤歧.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2]、[28] 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23] 郭晓明.分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迫切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26] 成有信.现代教育和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1992,(9).
  [27] 谈松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J].教育研究,2000,(3).
  (编辑孙金鑫)
其他文献
[摘要] 校长德性,是伦理学中通常所说的主体德性在校长这个特殊职业上的特定表达。今天,我们探讨校长德性的主要根由,在于学校组织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使命需要校长有足够的德性。它是校长履行领导职责的基础和前提。当下校长德性的条目主要由“博爱、诚信、公正、合作、服务”所组成。  [关键词] 校长;德性;条目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384(2007)07-07
根据世卫研究数据显示,随着不孕率的上升,中国每8对适龄夫妻就有1对不孕。专家提醒,尽可能在最佳生育年纪,做好生育力评估,打造一个完美的宝贝计划。那么都有哪些原因造成不孕率上升呢?  不孕不育帮凶——流产  【生活实例】25岁的王萍婚后第二年就怀孕了,但在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她在厨房洗菜站起时摔了一跤,结果导致流产,此后直到年近30岁,王萍也没有怀孕的消息。  目前女性不孕人群不断增多,一个很重要的原
常常听到教师们慨叹: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这种难教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垄断被打破,教师相对于学生的传统权威岌岌可危。因此,建立在传统权威上的控制哲学在现代校园里越来越显得左支右绌,在一些学校一些班级甚至发生了教室崩溃的现象,即教师对学生完全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焦灼地追问:怎么办?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李镇西的《心灵写诗》,便是回答这种追问的一个经典样例
近年来,巫山县教委把“以校长的全面发展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作为工作的总体思路,形成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校长专业化培养模式,现择其要介绍给大家。    一、同伴释疑模式    县教委人事部门组建中心学习组,以会议的形式为校长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校长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和管理实践阐述理念、观点,以此激活校长的动力,挖掘校长的潜力。该模式的运行结构为:  寻找问题—通过调查、访问,提炼出校长工作中的共性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学校的管理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引进了目标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近年来,在对学校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改进办法,收效较好。我们的做法是:    剔除无关紧要的考评    多年来,基层对目标管理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形成性考评中管得过繁过细,过于看重工作计划、工作方案、会议记录及活动总结等资料。这类考评不仅真伪难辨
北京市宣武区委、区政府在“九五”期间提出实施“三名工程”(即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们先后为14位校长举办了办学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促进了校长队伍的建设,带动了全区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1.带着明确目的组织研讨会  目的主要有3个:一是帮助校长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梳理和总结办学经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校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三是促进校长队伍
为庆祝中国计生协成立41周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的作用,辽阳市弓长岭区苏家街道于6月3日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举行了“义诊进小区 温暖送民心”的“5.29”计生协会员义诊宣传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问诊,提供测血压、血糖等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积极宣传妇幼保健知识,普及免费婚、孕、产检、免费两癌筛查等惠民举措。同时,向老年人讲解
听说吃糖太多会加速衰老,不少女性不仅与糖制品绝缘,甚至连主食也戒掉了。想要皮肤好,如何做到理性控糖呢?  控糖关键在于控制添加糖  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杜冬梅指出,要想抗衰老,最好的办法是控糖,减少糖的摄入量。我们常说的少吃糖,主要是指“添加糖”,也就是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不超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對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今为书界称颂。  篆书备受推崇  包世臣师从邓石如学篆隶,后来又学习北魏书法,晚年时又学习二王,自拟为“右军第一人”。代表书法作品主要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书写风格与其书学思想高度统一,走“碑帖结合”一路。传世书迹较多,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他的篆书在当时受推崇。  包世臣历经乾
影视剧或小说里常会有这样的描述:悲伤过度、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眼……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有一种感觉,在伤心大哭过后,有时会觉得眼睛有痛、肿、红、视物模糊等不适感,这些仿佛更加证明了哭泣会影响视力。那么眼睛到底会不会哭瞎呢?   适当流泪有益健康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药学部主任药师王延东指出,眼泪是一种可以清洁及滋润眼球的泪腺分泌液体,平时人们的眼部泪腺会不断地分泌泪水,泪水中含有杀菌酵素,可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