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直观教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在了解掌握二氧化碳性质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寻找最简单且有效制取和收集的方案。思考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需要哪些仪器;实验台上放有实验室常用仪器供学生选择,最简单的装置是什么?为什么?②制取和收集氢气的装置可否全盘使用?如何改进?为什么?③实验如何随时进行、随时停止?④如何检验集气瓶的气体已满?为什么?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硫酸而只能用稀盐酸?⑥各实验步骤与制取氢气、氧气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之处?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实验,边观察边思考,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技能技巧,并加深巩固了二氧化碳性质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氧气、氢气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能力。
二、启迪诱导,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化学学习,在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后,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的自学提纲可这样编写:①对于生命生存条件来讲,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是什么?(引入新课)②水在地方上存在的情况怎么样?生物体中含水量怎样?水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③水在工农业生产中重要作用是什么?④水资源现状怎样?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水的组成是什么?如何揭开水的秘密?提纲中设立悬念,启发思维。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在自学与讨论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掌握自学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为学生解答疑难,启发引导。同时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以提高学生自学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一般学生都能分类归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举一反三,培养实验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应证物质的性质或用途,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感官容易认识物质变化的客观事实,印象深刻。除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创设一些简易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一些化学知识的认识,或对各种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运用的探讨。这已是当今中考内容改革方向的前沿。例如:碳酸氢铵放在纸槽内让学生看、闻、摸,(学生回答:白色粉末,闻到轻微的刺激性气体)。然后装入试管底部,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学生会闻到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到试管口,试纸立即变蓝色,为什么?(学生回答:有氨气生成,遇到水生成氨水,氨水具有碱性),同时让学生观察试管口出现的现象,(学生回答: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接着用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现象,(学生回答:出现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教师边做实验边让学生回答,全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碳酸氢铵的性质和组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碳酸氢铵的了解,同时又掌握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例如,复习可燃物质燃烧条件时,设计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把浸有乙醚的小棉花团放在烧杯中,讨论它燃烧的条件验,小棉花团果然着火了。于是要求学生结合物理化学知识认真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全面回答变化的实质:压缩空气,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空气温度升到乙醚的着火点,引燃小棉花团,这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各种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实验前教师应当做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目的,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安全操作。一般操作程序如下: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②教师做好实验示范操作;③实验时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细心观察,及时做好实验数据记录;④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违规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难,观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给予肯定与引导。⑤做好实验完毕的整理工作及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能做好、做完教材规定的十个学生实验和做一些选做的学生实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实验、创新等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精神,精选典型的结构材料,精心设计有关程序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探索、研究。教学要不断启发诱导,不断设疑,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回答。这样长此以往,必能培養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基本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在了解掌握二氧化碳性质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讨,寻找最简单且有效制取和收集的方案。思考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需要哪些仪器;实验台上放有实验室常用仪器供学生选择,最简单的装置是什么?为什么?②制取和收集氢气的装置可否全盘使用?如何改进?为什么?③实验如何随时进行、随时停止?④如何检验集气瓶的气体已满?为什么?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硫酸而只能用稀盐酸?⑥各实验步骤与制取氢气、氧气有什么相似之处、不同之处?让学生带着疑问参与实验,边观察边思考,以求得正确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技能技巧,并加深巩固了二氧化碳性质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氧气、氢气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能力。
二、启迪诱导,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化学学习,在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后,可以指导他们阅读教材中浅显易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的自学提纲可这样编写:①对于生命生存条件来讲,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是什么?(引入新课)②水在地方上存在的情况怎么样?生物体中含水量怎样?水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③水在工农业生产中重要作用是什么?④水资源现状怎样?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水的组成是什么?如何揭开水的秘密?提纲中设立悬念,启发思维。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在自学与讨论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掌握自学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为学生解答疑难,启发引导。同时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以提高学生自学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一般学生都能分类归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举一反三,培养实验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应证物质的性质或用途,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感官容易认识物质变化的客观事实,印象深刻。除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创设一些简易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一些化学知识的认识,或对各种学科知识渗透的综合运用的探讨。这已是当今中考内容改革方向的前沿。例如:碳酸氢铵放在纸槽内让学生看、闻、摸,(学生回答:白色粉末,闻到轻微的刺激性气体)。然后装入试管底部,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学生会闻到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到试管口,试纸立即变蓝色,为什么?(学生回答:有氨气生成,遇到水生成氨水,氨水具有碱性),同时让学生观察试管口出现的现象,(学生回答: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接着用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出现现象,(学生回答:出现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教师边做实验边让学生回答,全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碳酸氢铵的性质和组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碳酸氢铵的了解,同时又掌握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例如,复习可燃物质燃烧条件时,设计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把浸有乙醚的小棉花团放在烧杯中,讨论它燃烧的条件验,小棉花团果然着火了。于是要求学生结合物理化学知识认真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全面回答变化的实质:压缩空气,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空气温度升到乙醚的着火点,引燃小棉花团,这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各种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实验前教师应当做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目的,注意事项,特别要强调安全操作。一般操作程序如下: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②教师做好实验示范操作;③实验时要求学生规范操作、细心观察,及时做好实验数据记录;④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违规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难,观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并给予肯定与引导。⑤做好实验完毕的整理工作及如实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能做好、做完教材规定的十个学生实验和做一些选做的学生实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实验、创新等能力。笔者认为,必须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精神,精选典型的结构材料,精心设计有关程序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探索、研究。教学要不断启发诱导,不断设疑,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回答。这样长此以往,必能培養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基本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