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松茸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到林芝旅游的日本游客,发现当地老百姓都用松茸待客,这让日本游客大为惊叹,他们认为这样太“奢侈”了,因为在他们眼中,松茸这种可以抗击核辐射的物种是极其珍贵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袭击后,两地最早生长出的的植物只有松茸,因此松茸也被誉为“可以抗击核辐射的物种”。然而时至今日,即便是极度喜爱松茸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科技的日本,也没能完成人工培植松茸的梦想。由于林芝的松茸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松茸更因其独有的高原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林芝松茸身价暴涨,由原来十几元、几十元一斤,的松茸在短短几年内飞涨到几百,极品甚至卖到上千元一斤。
  真正的绿色食品
  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物产丰富,像松茸这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物种在林芝分布很广。松茸是一种大型野生食用真菌,学名叫松口蘑,因其菌肉肥厚、香气浓郁、风味绝佳和营养价值丰富而倍爱人们喜爰。
  被誉为“菌中之王” 的松茸,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PP等元素,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具有药用价值,能强身、益肠胃,同时在理气化痰及治疗糖尿病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在欧洲、日本,自古就视松茸为山珍,日本在古代还把松茸作为百姓向贵族和皇亲国戚进献的贡品之一。
  迄今为止,松茸在世界上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纯人工栽培,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松茸是共生菌,在它的生活史中其菌丝体必须与活的宿主树木根系共生并形成菌根。松茸从树木根系吸收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抗生物质及其它有用物质。由于只能利用野生资源或仿生栽培,因此松茸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生长松茸的地方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美人松、大理香花、沙壤土。7月到9月是林芝松茸的成熟季节,产地老百姓夜间打手电上山,采下后需要用冰降温和保鲜。新采的松茸一般只可保鲜三天,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独特的林芝松茸
  中国的松茸产地主要有三个区域,分别是东北、滇西北和西藏林芝地区。
  西藏由于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独具特色,食用菌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食用菌415种,药用菌138种。松茸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气候对于松茸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所谓松茸气候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松茸生产所提供的自然物质和能源,包括光、热、水、二氧化碳和风等。一个地区的松茸气候资源是否丰富,关键在于松茸生产季内供给松茸光、热、水等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相互配合的程度。
  林芝地区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小气候差异悬殊。雨热同季,气温适中,降水集中,光照理想,光热水资源利用率高,利于松茸生长,为松茸稳产、高产、优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林芝地区降水量高度变化的差异,湿润、半湿润类型兼备,不同水热类型的组合形成了各种立体的气候系统。在山体中下部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是理想的天然松茸生产地。
  林芝松茸生于藏东南深山峡谷森林中,要求条件十分严格。常见于松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地上,群生。林芝松茸产区土壤主要为棕色林土或山地黑壤、黄壤,PH5.1~5.5之间。林地枯枝落叶较稀疏。生产松茸的林龄一般不低于20年。30~40年生的林地为产松茸的旺盛时期,60年以上的林龄松茸产量开始下降。
  
  
  林芝松茸的黄金营养价值
  日本广岛菌类研究所所长,著名松茸专家富永保人博士认为,以林芝为主的中国西藏特有的松茸是松口蘑的一个变种,命名为松茸青冈变种。
  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西藏的林芝松茸成为最洁净的食物,无任何污染。林芝松茸具有个头大、形体佳、虫菌少等特点。因此,林芝松茸在国内国际市场,都比其他产区松茸更受青睐。
  松茸菌肉肥厚,具有香气,味道鲜美,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全球仅西藏林芝才产的栎松茸,在国内外食法多种多样。烧、炒、煮皆宜,可生食、煮食、干制,也可配菜肴。与其他产地松茸相比,据国内外食客称,林芝松茸食之鲜嫩可口,味香浓,肉质细腻,润滑爽口,口感如鱼,食后余香耐人寻味。
  林芝松茸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外,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激素类。松茸聚糖甘露能抵制肿瘤生长,因而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当地人将松茸用于治疗手足麻木、腰酸腿痛、尿浊不禁等症,还认为林芝松茸有聚精补肾,益精助阳的作用,能改善更年期内分泌紊乱、性功能失调等等。
  
  进入21世纪,林芝松茸的价格回归到正常的价格区间,但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引发了人们对抗辐射食品的青睐,也让林芝松茸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链接:
  
  松茸最常见美食做法:
  炖品类:
  1.松茸清汤:将松茸与纯水一起炖制15分钟后,加稍许精盐,即可食用。清香爽口。每次每人只需20g鲜松茸即可。(也可用高汤炖制,或与虫草、竹荪、羊肚菌等一起炖制,但不放味精等其他调料)
  2.松茸炖草鸡:将洗净的鲜松茸100g左右和洗净备用的草鸡一起炖制,只放精盐不放味精至炖熟即可。(也可与排骨、鸽子等一起炖制)
  菜肴类:
  1.黄油松茸:将洗净的鲜松茸开片后,放入加热后的黄油中煎制。待松茸充分飘香后,加入精盐即可食用。(有条件的也可用烤箱,用锡箔纸包好涂上黄油的松茸烤制)
  2.松茸蒸蛋:将鸡蛋加少许水打成糊状后,上笼蒸至六成熟时,将开片松茸加入,继续蒸至蛋熟即可。
  3.烤松茸:将洗净沥干的鲜松茸,放在炭烧板上烤制,烤至香味扑鼻时,夹入已备好酱油和盐的小碟里即食即用。
  4.天妇罗:把切好的松茸1/4条放在由鸡蛋、面粉、盐调制成的糊中搅拌后用温油炸至金黄即可。
  点心类:
  1.松茸饭:将大米混合一些糯米淘好后浸水半个小时以上,笋丝、松茸菇、胡萝卜丝、油炸豆腐片切丝、昆布加酱油和料酒拌匀后放置半个小时,然后混合材料另加酱油、料酒、鸡粉,开电饭煲煮,最后的10分钟时放毛豆,时间到了之后搅拌均匀即可。
  2.松茸炒饭:将松茸、鸡丁(肉丁)、青豆、胡萝卜及盐等一起炒香后盛出。再炒制米饭。之后再一起烹炒即可。
  其他特色吃法:
  虽然现在松茸做法很多,但最朴实的往往也是最经典的。以前没有那么多食材配合的时候,做常用来配合松茸的就是肉罐头,把松茸切成片,和肉一炒,唉,人间绝品啊!
  日本吃法:就是把松茸洗净,切片,直接就蘸芥末或者适合个人口味的酱,这种吃法更能感受松茸的鲜美。
  松茸酒:鲜松茸切片,放入适量白酒中浸泡,数天后即可饮用。经常饮用可强身健体。
其他文献
PEP教材读写板块通过配有图片的日记、电子邮件、便条等,提供了有一定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及个性化写句子或补全文段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句型和词汇。究其实质读写板块就是解决两件事情:怎么阅读,怎么书写,也就是通过“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以达到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范句去“写”的语言输出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Unit 3 B Read and write是有关
我们的采访对象袁大受,叶农、白秀英等人为代表的人群,准确的名称是“西藏的北京支边青年”,简称为“北京支青”,并非我们事先习惯所认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人们印象中的“进藏”与“援藏”两个词语似乎没有区别。袁大受先生认为,他所属于的“进藏一代”,是以“老西藏精神”(即第一批进藏工作的生产与社会建设者)为精神基础的,人们秉承的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观念。用袁大受的话来说,当时的选择是“不
新年,当然是从一年的岁首时过起。但何谓岁首,在藏族历史上是有争论的话题,从传统历算学角度大致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说法:藏历时轮派历算家多认为藏历三月初一(角宿月白分朔日)为岁首;四座经和胜乐金刚空行经则将藏历十二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受律藏和俱舍论的影响,萨迦派诸大师和宗喀巴等皆用藏历十一月十六日为新年之说;由于受到藏族古代社会以“麦熟为岁首”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日藏经及因缘经释的记载则定藏历九月十
《西藏行摄之书》  《西藏行摄之书》作者十余年来多次进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本西藏摄影旅游指导书,书中不仅展示了西藏迷人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照片,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创作灵感、构图、用光、拍摄技巧等,并对西藏大小景点摄影的最佳行程、器材准备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实用性的说明,适合作为进藏摄影爱好者必备的口袋书,一步步引领您去探索和感受神秘西藏沿途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香巴拉”是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历史文化现象之一。早期的“香巴拉国”概念泛指“隐藏起来的人间净土或佛国”。与西方政治学中的理想国与乌托邦观念(理想中的完美社会制度)不同,也与汉族古代文化中的“洞天福地”观念(感官得到超凡体验的神仙之境)有所区别的是,“香巴拉”是一个可以就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的虚幻的地点,但是这个地点随着人们的目的,意志与解释的不同而游移不定。  本期,我们试图呈现“香巴拉”一词的演变历
藏北草原是《格萨尔》史诗广为传唱的地方。千百年来,没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就没有格萨尔故事的流传。当人们开始将英雄史诗《格萨尔》当成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瑰宝时,那些说唱艺人也被惊叹为“奇人”。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几位当今活跃在藏北的说唱“奇人”。    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占堆    采访次仁占堆是8月22日在那曲驻拉萨办事处,他被派到上海世博会说唱格萨尔故事,但因之前摔伤未愈,加上上海天气太热不适应,
作为十八军军人的后代,摄影师周焰近年一直在走访父母的战友,收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的记忆。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焰翻看母亲的像册,得到一幅母亲周玉莲当年进藏途中与战友的合影。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这张照片的存在。照片拍摄于1951年,合影中的人现在有的已经去世。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16岁的周玉莲作为近百名文艺女兵之一,参加十八军独立支队步行进藏。此次征途自青海西宁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万里羌塘的边缘,也就是俗称的阿里大北线上,散落着一系列的大湖,如昂拉仁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昂孜错、格仁错、色林错、纳木错等等。这里是令无数旅友心生向往的西藏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带,风光明媚,也是至今难以穿越的一条越野旅行线路。这之中的当惹雍错,作为西藏的第三大湖泊,像一条流动的蓝丝带,异常瑰丽,如若身临其境,会让人们对藏北大湖的想象得到完美印证。  本期杂志重点关注
冈仁波齐神山,不仅是四大宗教的神山,更是四大江的源头。这四大江分别是流向东方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雅鲁藏布绕着南迦巴瓦做了一个大拐弯之后,掉头南下流向印度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南方的孔雀河,是恒河的源头;流向西方的象泉河,是印度河最大的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而流向北方的狮泉河,则是印度河的源头,所以冈仁波齐也被称为“印度洋的水塔”。  从冈仁波齐冰川融化汇集而成的潺潺溪水,流过广袤的高原
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从江孜县城出发,行走70多公里后,就可以看到卡若拉冰川。在这里,当地政府设立了一个旅游点,有很多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一般的游客站在这里,一番唏嘘和惊叹之后,拍几张照片,也就匆匆地走了。留给他们的除了震撼,就是惊奇,还有对冰川和西藏的怀念。  旅游点的海拔为5400米,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卡若拉冰川的全貌。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