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还是停滞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计划经济的实行,商业失去了阵地,产品的销售不再依赖广告、包装,导致商业设计受到冲击,民国时期于上海繁荣一时的商业美术教育已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同时,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高等院校的调整致使上海在一段时期内处于高等美术教育的空白。那么,上海设计教育在建国初期是否就此中断?上海设计教育的发展在这十余年中是否处于停滞?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审视这段历史,兴许能一探上海设计教育在建国初期所呈现的形态。
  一、迁校前的上海美专设计教育
  成立于1912年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1920年设立了工艺图案科,后于1949年11月7日改组为工商美术科,该科以“造就工艺美术人才,辅助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作为方针和任务,是上海较早建立的专门培养工商业设计人才的专业系科,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专工商美术科在菜市路旧址(今顺昌路550 565号)继续办学,这也是当时上海高校中唯一的专业设计系科。1950年担任工商美术科主任的是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建筑科的洪青(1913-1979),该科教师还有图案教授、版画家陈克白(1908-1969),图案副教授、工艺美术家周锡保(1910-1984)等。广告设计家丁浩(1917-2011)也于1951年至1952年问受教务长谢海燕之邀在工商美术科短期任教,主要教授速写课程,在其晚年曾对这段执教生涯有过如下回忆:“那时,学校已比较破败了,但学校西边的三楼教室里,有一边开天窗,教室是有天光的,这对画西画、画速写都很有好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给我一周安排三四次课,都在上午,一个班20来位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专由私立学校转变为受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的公办美术高等院校。1950年上海美专开办工人夜校,工商美术科便需承担辅导工人学习工商业设计的任务。1950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华东农业部、文化部在市郊举行农业巡回展览会,美专工商美术科的同学受委托绘制宣传画和农业生产说明图。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组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迂往无锡,由此结束了该校在上海40年的办学历史。
  二、高等美术院校空白时期的设计教育
  上海美专搬迂后,上海这座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源地反而没有了自己的美术学院,美术高等教育进入了一段空白期。这时,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实际上充当起了一所“美术学院”的角色。上戏舞美系建立于1952年,承担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教育工作,建系之初分绘景、灯光、化妆三个班,贺天健(1891-1977)、闵希文(1918-2013)、谢稚柳(1910-1997)等沪上艺坛名家曾任教于该系。在教学中,舞美系主要参照苏联戏剧学院提供的教案,在重视平面设计表述力的同时,把立体构成纳入教学内容,要求在平面构思的基础上,用纸片剪裁、折叠、粘合、构成立体空间(纸型),目的在于增强空间概念和尺寸比例的把握。舞美系的教学在今天看来更接近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强调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对设计方法的理解,这与以后在上海开设更为广泛的轻工业设计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
  建国后上海成为全国轻工业产品制造的中心,对轻工业人才的需求促使一批高等、中等轻工业、纺织工业、出版印刷等专科性学校的建立,这类学校虽然并非美术专业院校,但因其行业对产品设计的需要,设计类课程成为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中部分学校还开设有装潢设计专业。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产品生产技术日益提高,轻工业产品在社会中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工厂加大力量生产的同时,对相关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正是在这多重背景之下,轻工业院校一度成为上海设计教育最重要的阵地。
  上海市轻工业学校是轻工类学校设计教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所,1960年上海市轻工业学校成立了中专学制的“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全国最早设立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学校。当年上海轻工业局属14个工业公司仅有专职产品美术设计人员35人,其中能够从事独立设计的仅10人。该专业的成立缓和了上海轻工业美术设计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
  随着1 959年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立,轻专美术设计专业办学层次也提升为了大专,美术设计系的师资比较雄厚,除著名画家黄幻吾(1906-1985)担任系主任外,还有张英洪(1931-)、陈方千(1920-1985)、李银汀(1917-)、吴祖慈(1937-)等一批资深教师。课程设置包括基础图案、雕刻基础、器物造型、装潢概况、商品包装等。1962年,美术设计系举办了日用品造型和装饰设计作品展览会,一些作品突破了平面图案的传统观念,针对搪瓷、玻璃等产品造型做了许多改进。该校师生还积极参与了随后举办的几届上海实用美术和日用品美术展览。
  除大、中专院校外,轻工业单位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暂时填补了技术人才培养的缺口,从最初的师徒制“传、帮、带”到建立企业附属学校,不少设计类技术工人从这里走向工作岗位。轻工业设计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侧重点,对美术基础的训练较少。这类学校对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向本行业输送能够从事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因而教学内容相对专一、狭窄,突出行业特色,适应那一时期国家对轻工业的大力发展及以工科为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三、两所专业院校的设计教育
  1959年5月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成立,该校名称虽为专科学校,但办学层次属于本科,设有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以及预科和中专。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缓解了上海没有美术院校的尴尬局面。该校工艺美术系的负责人为解放前颇具名望的广告设计家、漫画家丁浩(1917-2011),教师包括张雪父(1912-2006)、蔡振华(1912-2006)等。由于中央对“大跃进”时期上马的高校采取“关、停、并、转”政策,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只招收了一届本科学生。1960年后该校以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名义招收中专学生,开设工艺美术相关课程,1963年又以工艺美术训练班的名义招收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总之,在高等美术学院无法继续办学的情况下,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仍旧在想方设法保留设计教育的星星之火。学校唯一一届本科生于1965年7月毕业,毕业展共展出作品86幅,其中商品包装、广告招贴37幅。工艺系毕业生被分配至出版、外贸、轻工、纺织、二轻等系统。   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一年之后的196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该校初始有24位专业教师和15位老艺人。至1962年时上海工艺美术行业104名主要艺人的平均年龄为52岁,最高73岁,部分行业解放后几乎没有培养过新人,因而开办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艺人总体年事已高和新生力量不足的问题。该校针对性地陆续开设了玉石雕刻、象牙雕刻、织绣、漆雕、白木雕刻、黄杨木雕、工艺绘画、红木雕刻、玩具造型设计、绒绣、家具造型设计、刺绣、地毯设计等专业,具有明显的手工业职业教育性质。由于国家出口创汇的需要,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即使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精简压缩的压力下仍旧持续办学。1962年,该校举行了首次学生作品展览会展出玉雕、象牙雕、木雕、绒绣、刺绣等工艺作品200余件。第二年,首届学生毕业后被输送到玉石雕刻厂、木器雕刻厂、绒绣厂、地毯厂、戏剧服装厂、瓷器彩绘厂等22个单位。
  在此时期,绘画等美术基础课与图案等设计基础课在两所院校的设计教学中并重。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学中,素描、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水彩、水粉等都被作为美术基础的授课内容。写生变化、美术字、四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则是设计基础课所需学习的科目。这种美术与设计基础并重的安排一方面得益于上海美专的专业院校优势,一方面又适应了那个年代对没计人才的专业要求,美专工艺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能从事广告、包装、轻工等设计工作,又可以在舞台美术、宣传画等对美术基础要求更高的行业中工作,此种设计教学模式在那个年代是具有实用性的。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学也体现出在工艺美术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美术基础训练的倾向。工艺美校的设计技能培养重在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在初创阶段,既重视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的艺术教育,又清从事玉雕、木雕、绒绣等方面的艺人进行手工艺技术训练的指导,注重艺术教育与手工艺艺术训练,把美术基础训练与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采用“以特种工艺美术为基地,强调美术训练与专业技术结合、继承传统与创新没计结合”的教学模式。
  结语
  建国初期的上海设计教育伴随城市功能的转换以及高等院校办学方向的调整,形成了以重视行业设计技能培训的轻工业设计教育、重视美术与工艺传统训练的专业设计教育等两种主要教学模式,延续了自20世纪初期以来工艺与设计教育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海设计教育在建国初期经历着种种波折,并未形成专业体系,建立具有专业优势的院校,甚至一度成为轻工业教育的附属课程而失去了独立性,教学上总体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与上海作为全国工商业中心和教育重镇的城市地位不相吻合。
其他文献
中共一大会址“修旧如初”迎观众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原址经修缮后于5月20日重新对外开放。兴业路76号于1920年秋天建造,1921年一大开会时还是建成一年不到的新房子,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2年对外开放至今的60年中,一大会址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但旧址原貌和内部布置一直保持1921年原样。本次修缮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
期刊
“我历来关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重要性。我倾尽自己生命的全部,试图保留下个体生命的记忆。”—— Christian Boltanaki (法国当代艺术家)  日本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由濒临濑户内海的香川县主办,始于2010年,借用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形式,2013年为第二届。艺术节邀请日本国内以及国际知名策展人和当代艺术家,根据当地环境制作作品,营造艺术氛围,改善地区面貌,以此吸引国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
期刊
中国画家用毛笔作画,西洋画家用油画笔、水彩画笔作画,这些笔的笔尖是软的,稍稍用力,便可画成一个“面”。世间万物皆是由“面”组成的,一个方盒子6个面,球是圆的、圆也是面,一座房子、一棵树、一辆汽车、一个人,也无不是由许多的“面”构成的,即是一根丝线,其实也是一个狭长的面,一个雨点是一个小圆的面。所以古今中外画家们大多用软性笔尖的笔,描绘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但世间万物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是因为它
期刊
编者按:上海市民文化节走到今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而今年首次将市民文化节贯穿于整年,主办方与政府将之塑造为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名片之意愈发坚定。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因涵盖全市各区县、各个艺术门类的活动定位,因打通政府、街道、社区、机构的由上而下的举办机制,又因市民文化本身的草根性与自发性的内在驱动,在这彼此的“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方互动过程中,碰撞出诸多的成功经验可供分享,亦有不足
期刊
何时何地晓得有个同姓本家画家叫汪大文,已经没有太大印象了,只知道她是海派中国画大师程十发的大弟子,程派传人。第一次见汪大文是在纪念松江程十发纪念馆开馆一周年的庆典上。当时馆内正展出程十发两位弟子即汪大文、毛国伦的中国画作品。汪大文一头白发却穿的绚丽,满脸笑容,给人的影响是个和蔼的长者,作为著名画家,一点大画家的架子都没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友人处看到一本汪大文近期所绘的《海上风情》册页,给人
期刊
古琴,这一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奥运会、电影、电视剧中频繁的出镜,使其逐渐进入百姓视野,为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  嵇康《琴赋》赞道:“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嶽之崇岡,披重坏以诞载兮,参辰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是褒美梧桐用作琴材之审美价值,认为它是琴成为道器的根本要素。从中便可看出,自古以来斫琴是非常严格的。曾听一大家说起拥有一把好琴的重要性:“好的琴,会教你入
期刊
198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满鑫主编的“美术丛刊”刊登了朱新建水墨人物“女人们”在当时影响是很大的,美术丛刊是当时上海唯一的专业刊物,凡画画的必定会看。之所以冲击力大,源自于当时新艺术形式只是在地下悄悄地进行着,而更多是对社会的叛逆而非直指人性的情色作品。众所周知,自1949年后,中国几乎所有的绘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革命主旋律,公众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仿佛是全球最健康的模板,我们生活在最好的社会里
期刊
就现代人来说,凡是曲调明快易记,歌词押韵易懂甚至有时候就是直接的大白话,受众群体广泛并被大众无限传唱的歌曲,就谓予不信之神曲,或者,是能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然后不断恶搞的歌曲。  1 鸟叔的  极短时间内迅速席卷全球的神曲《江南style》可谓是近期以内的神曲之首,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地轰动,轻易征服了各色人种,成为各国专业新闻媒体的重要新闻,甚至连小甜甜布兰妮与天后麦当娜都被卷入这种style。
期刊
幸福在于当下,而非荒诞与虚无的未来。—场喜剧,—场悲剧,两种戏在同—个舞台上演。喜欢看喜剧的  人,看到了桃花源记的夸张和热闹;喜欢看悲剧的人,看到了大时代下情人的悲欢离合。暗恋一出桃花  源,它是我们永远找不到的幻梦,它是我们永远入不了的天堂……  剧目简介  《暗恋桃花源》是“表演工作  坊”的镇团之宝,该剧由赖声川构  思和领导集体即兴创作而成,被纽  约时报评为“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受  欢迎
期刊
作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单一车型赛事—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于8月初在韩国仁济全新的赛道Autopla国际赛车场举行第八和第九回合比赛。  韩国仁济Autopia赛道于今年竣工,全长4.207公里,为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车手提供了全新的挑战。经过十年的磨砺和发展,凭借强大的车手阵容以及匠心独具的赛程设置,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已成为代表亚洲赛车运动发展巅峰水平的旗舰赛事,不断推动赛车运动的前进,助力亚洲车坛新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