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明快 质朴无华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r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家用毛笔作画,西洋画家用油画笔、水彩画笔作画,这些笔的笔尖是软的,稍稍用力,便可画成一个“面”。世间万物皆是由“面”组成的,一个方盒子6个面,球是圆的、圆也是面,一座房子、一棵树、一辆汽车、一个人,也无不是由许多的“面”构成的,即是一根丝线,其实也是一个狭长的面,一个雨点是一个小圆的面。所以古今中外画家们大多用软性笔尖的笔,描绘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但世间万物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是因为它有一个“形状”,而形状的成立,则是它的边界,边界给人的感觉是“线”。一个方盒子9条线,一部大巴车总的边界也是9条线,但加上构成车窗车门的、反光镜的、轮胎的线,它就是大巴,不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了。所以用线也能表现物体。其实在中国画中历来就有“白描”、“勾线”之法,就是用毛笔勾画物像的外形,西洋画中也有用线来强调轮廓的。
  自有钢笔以来,尤其是“自来水”笔的应用,为书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于是西方的画家们先是用以作小稿,取其方便之意。其时印刷制版技术不如今日之高,而以黑白线条画作小说之插图,则印制方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铜版画。
  其实在“自来水”笔之前,沾水钢笔、鹅毛管笔、芦苇笔、铅笔,甚至削木为笔皆有用于作画的,而“自来水”笔之后,原珠笔、马克笔、签字笔,甚至以刀划线也可用于作画。这一类笔的共性是笔尖坚硬,故可统称之为“硬笔”。硬笔由于笔尖坚硬,故适合作线条以表达物象。而以硬笔作线条表达物象之画,则可称之为“硬笔画”。
  硬笔画在我国,曾大量用以创作连环画,在其他方面应用较少。但硬笔画工具较为简单,一纸一笔即可作画,颇适应如今之快节奏生活,而且其线条明快,亦颇适于表现刚性题材,诸如建筑、机械、车辆之类,故近年涉及者日众,散见于报刊的写生、速写、漫画等皆属此列。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刘海粟美术馆等皆曾有相关展出。
  上海乃美术重镇,亦是西画在我国发祥之地,故上海画家中涉及硬笔画者亦多。上海画家且多不拘传统,有画传统精细钢笔画者、亦有作钢笔写生画者、作钢笔淡彩画者、以钢笔加油画棒作画者、以刀划木为画者等等。所绘题材亦广,有画风景者、有画建筑者、有画机械者、有画人物者;表现形式有具象、有抽象,还有“漫象”,真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不久前,上海新成立的硬笔画研究会在恒源祥香山美术馆举办了“流·畅——上海首届硬笔画展”,共展出了著名画家夏葆元、杨顺泰、郑辛遥、黄阿忠、张安朴、洪钮一、陈燮君、肖谷、张传武及杨秉辉先生等人的作品,计约130余幅。均取自画家们深入生活和贴近自然的写生作品。既有反映城市风貌,也有反映农村、自然风光的,更有描绘画家家乡小景和场面宏大的上海世博景观的生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观赏他们艺术成就的另一面。
其他文献
德国的民族性格是复杂的,了解这个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他们的艺术。对于热爱德国艺术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机会真的来了。2015年7月30日下午,马库斯.吕佩兹出现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二楼会议室。这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参观完中华艺术宫,在新锦江饭店附近某个洋服定制店订做了两套西装之后,一头扎进汾阳路弄堂,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央美院、德国波鸿大学的学者及北京、西安、上海的艺术家、收藏家进行一
期刊
我是2009年去美国求学的,当时选择出国的动机很简单,只是想成为一名世界一流的玩具设计师,我的学校是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以下称之为SCAD);一所工业设计系全美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九的艺术设计院校,与很多美国著名的玩具公司有着较系统的长期合作项目。求学期间,我得到了很多的实际项目以及和在职设计师们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实现
期刊
说起与音画结合有关的音乐作品,脑海中逐个浮现出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穆索尔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图画展览会》,以及由法国印象派绘画而得名的印象派音乐,比如德彪西、拉威尔等音乐大师创作的音乐作品。可见,一百多年以前,音乐家们就已经尝试使用音乐的语言来描绘视觉感官中的画面感——通过丰富而复杂的织体、全新的和声连接,与刻意的力度控制等等手段,向听众展现生动而又富于变幻的景观世界。  进入21世纪之后
期刊
2013年五月的巴黎比往年这个时候阴冷许多,连续下了好几天雨。每个人都在盼着阳光。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算带着应景的心情在这座城市作短暂的逗留。忽然得知Ron Mueck在法国举办个展,而且恰好就在巴黎。我心情好的就像收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Ron Mueck就是那件高5米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即成为双年展焦点并引起轰动的作品《男孩》的作者。他出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后在伦敦发展。他
期刊
“历史的丰碑——纪念建党90周年陈燮君油画展”日前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陈燮君随上海市文广局党委中心组重走革命路,从一大会址纪念馆,到南湖、井冈、古田、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最后到北京天安门,他用画笔创作了56幅作品,记录红色之旅全过程。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进行系统的视觉艺术定格,是这些作品的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南湖红船》、《井冈的丰碑》、《古田
期刊
歌曲《歌唱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祖国颂歌,它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第二国歌”。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片头曲,每天都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可见影响之广。广播连续剧《歌唱祖国》是上海著名剧作家瞿新华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剧作以奥运女孩林妙可与词曲作者王莘老人的心灵对话形式,呈现了歌曲的创作经历和在全世界华人中的影响,故事所映现的新旧社会对比及其象征性,融
期刊
我与国画大家汪观清先生的交往,屈指算来,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我还记得二十五年前,上海王运天弟到北京来看我,带来一幅汪先生的大作《耕牛图》,六尺整幅,墨气淋漓,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运天弟嘱遍请京华诸老题咏,旬日之间,此画便传遍京华。当时的老人如王昆仑、俞平伯、黄苗子、黄君坦、许宝等等,都为之题咏。原先画上已有我的老师王蘧常先生题“击角歌商”四字,章草,后来王老又加长题。之后京沪两地的大家,先
期刊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的“漫画一生——华君武捐赠作品展”于2011年4月14日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老一辈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愫,70多年前,他正是从黄浦江畔奔赴延安的。在物质匮乏而需要文化普及的“读图时代”,华君武先生的漫画被誉为上世纪50、60和80年代的全民阅读,是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的一个公共性的亮点。华君武先生的漫画首先是战斗的檄文
期刊
中共一大会址“修旧如初”迎观众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原址经修缮后于5月20日重新对外开放。兴业路76号于1920年秋天建造,1921年一大开会时还是建成一年不到的新房子,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2年对外开放至今的60年中,一大会址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但旧址原貌和内部布置一直保持1921年原样。本次修缮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
期刊
“我历来关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重要性。我倾尽自己生命的全部,试图保留下个体生命的记忆。”—— Christian Boltanaki (法国当代艺术家)  日本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由濒临濑户内海的香川县主办,始于2010年,借用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形式,2013年为第二届。艺术节邀请日本国内以及国际知名策展人和当代艺术家,根据当地环境制作作品,营造艺术氛围,改善地区面貌,以此吸引国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