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歌 谁的桃花源

来源 :上海制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在于当下,而非荒诞与虚无的未来。—场喜剧,—场悲剧,两种戏在同—个舞台上演。喜欢看喜剧的
  人,看到了桃花源记的夸张和热闹;喜欢看悲剧的人,看到了大时代下情人的悲欢离合。暗恋一出桃花
  源,它是我们永远找不到的幻梦,它是我们永远入不了的天堂……
  剧目简介
  《暗恋桃花源》是“表演工作
  坊”的镇团之宝,该剧由赖声川构
  思和领导集体即兴创作而成,被纽
  约时报评为“应该是当代中国最受
  欢迎的舞台剧”。
  1986年在台湾首演,引发观演狂
  潮。1991年复排巡演,奠定国际
  声誉。1992年,由赖声川执导、
  杜可风掌镜推出电影版《暗恋桃花
  源》。1999年《暗恋桃花源》在
  台湾第三次复排:2006年,推出
  《暗恋桃花源》大陆版,海峡两岸
  同时推出《暗恋桃花源》20周年纪
  念演出的不同版本。2010年推出融
  合了传统越剧的元素《新暗恋桃花
  源》。2012年,这出经典舞台剧经
  过北京央华文化公司组织、赖声川
  导演和众明星两个多月的辛苦排
  练,掀起新一轮的观剧热潮。
  暗恋桃花源被誉为与老舍《茶
  馆》、曹禺《雷雨》并列百年华文
  戏剧经典作品。《暗恋桃花源》是
  表演工作坊的保留剧目。表演工作
  坊摆脱一般导演、编剧、演员并
  列分工的形式,采取导演、演员
  集体即兴创作的编剧模式。
  暗恋桃花源一剧剧本原由赖声川
  与1986年参与首演的李立群、金
  士杰、顾宝明、刘静敏、金士
  会、管管、陈玉慧、游安顺等人
  共同创作。结合悲剧与喜剧产生
  “古今交错,又悲又喜”的戏剧
  效果。赖声川质疑传统所谓悲、
  喜剧分立的模式,认为悲、喜剧
  本是一体两面,互动而消长,因
  而编成这样的作品。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
  的故事:《暗恋》和《桃花
  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
  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
  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
  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
  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
  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
  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
  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
  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
  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
  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
  旧日情怀历历在目。
  《暗恋》里的故事,我们这一代
  不会再有了吧。那是属于那个大
  时代、大背景下才会发生的此恨
  绵绵无绝期。兵荒马乱的岁月
  里,人人渺小如蝼蚁,即便有
  爱,如何抵得过历史巨轮轰隆隆
  碾过。无所谓上海,也无所谓小
  如弹丸的台湾,一切错失得滴水
  不漏。耗尽绵薄心力的漫长思念
  最后也只隐晦在琐碎恒定的日常
  生活背后。既然爱是意志,那
  么,无爱则需要更大的意志。四
  十年耳鬓厮磨磨出来的亲情,和
  只能深藏于心底的白色花朵,怎
  么思忖都有一股子哀凉。可也只
  有中国人才会说,这样才是完整
  的生活。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
  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
  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
  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
  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
  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
  老婆和情人已经结婚却过着并不
  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佻
  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桃花源》代表的是什么呢?是
  芳草鲜美,落瑛缤纷?是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还是陌生女子走
  来走去却找也找不到的刘子骥?
  人人都在找着一个桃花源的吧?
  可老陶从桃花源里走出,“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并未“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大度。
  《暗恋》和《桃花源》这一对本
  子的出现并非偶然,《暗恋》是
  战乱冲敞l青侣,桃源里的人本身
  是为避秦末战乱而迁移到此。
  《暗恋》里一直在找寻,找寻过
  去的时光,找寻旧情人。而《桃
  花源》里现实太可怕,所以去寻
  找解脱和梦想。最后,两出戏都
  再次回归现实。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
  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对导
  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
  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
  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
  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
  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
  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其他文献
我与国画大家汪观清先生的交往,屈指算来,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我还记得二十五年前,上海王运天弟到北京来看我,带来一幅汪先生的大作《耕牛图》,六尺整幅,墨气淋漓,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运天弟嘱遍请京华诸老题咏,旬日之间,此画便传遍京华。当时的老人如王昆仑、俞平伯、黄苗子、黄君坦、许宝等等,都为之题咏。原先画上已有我的老师王蘧常先生题“击角歌商”四字,章草,后来王老又加长题。之后京沪两地的大家,先
期刊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的“漫画一生——华君武捐赠作品展”于2011年4月14日在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老一辈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愫,70多年前,他正是从黄浦江畔奔赴延安的。在物质匮乏而需要文化普及的“读图时代”,华君武先生的漫画被誉为上世纪50、60和80年代的全民阅读,是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的一个公共性的亮点。华君武先生的漫画首先是战斗的檄文
期刊
中共一大会址“修旧如初”迎观众    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原址经修缮后于5月20日重新对外开放。兴业路76号于1920年秋天建造,1921年一大开会时还是建成一年不到的新房子,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2年对外开放至今的60年中,一大会址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但旧址原貌和内部布置一直保持1921年原样。本次修缮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工艺的改进和材料的
期刊
“我历来关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重要性。我倾尽自己生命的全部,试图保留下个体生命的记忆。”—— Christian Boltanaki (法国当代艺术家)  日本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由濒临濑户内海的香川县主办,始于2010年,借用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形式,2013年为第二届。艺术节邀请日本国内以及国际知名策展人和当代艺术家,根据当地环境制作作品,营造艺术氛围,改善地区面貌,以此吸引国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
期刊
中国画家用毛笔作画,西洋画家用油画笔、水彩画笔作画,这些笔的笔尖是软的,稍稍用力,便可画成一个“面”。世间万物皆是由“面”组成的,一个方盒子6个面,球是圆的、圆也是面,一座房子、一棵树、一辆汽车、一个人,也无不是由许多的“面”构成的,即是一根丝线,其实也是一个狭长的面,一个雨点是一个小圆的面。所以古今中外画家们大多用软性笔尖的笔,描绘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但世间万物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是因为它
期刊
编者按:上海市民文化节走到今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而今年首次将市民文化节贯穿于整年,主办方与政府将之塑造为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名片之意愈发坚定。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亦不短。因涵盖全市各区县、各个艺术门类的活动定位,因打通政府、街道、社区、机构的由上而下的举办机制,又因市民文化本身的草根性与自发性的内在驱动,在这彼此的“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双方互动过程中,碰撞出诸多的成功经验可供分享,亦有不足
期刊
何时何地晓得有个同姓本家画家叫汪大文,已经没有太大印象了,只知道她是海派中国画大师程十发的大弟子,程派传人。第一次见汪大文是在纪念松江程十发纪念馆开馆一周年的庆典上。当时馆内正展出程十发两位弟子即汪大文、毛国伦的中国画作品。汪大文一头白发却穿的绚丽,满脸笑容,给人的影响是个和蔼的长者,作为著名画家,一点大画家的架子都没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友人处看到一本汪大文近期所绘的《海上风情》册页,给人
期刊
古琴,这一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奥运会、电影、电视剧中频繁的出镜,使其逐渐进入百姓视野,为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  嵇康《琴赋》赞道:“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嶽之崇岡,披重坏以诞载兮,参辰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是褒美梧桐用作琴材之审美价值,认为它是琴成为道器的根本要素。从中便可看出,自古以来斫琴是非常严格的。曾听一大家说起拥有一把好琴的重要性:“好的琴,会教你入
期刊
198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满鑫主编的“美术丛刊”刊登了朱新建水墨人物“女人们”在当时影响是很大的,美术丛刊是当时上海唯一的专业刊物,凡画画的必定会看。之所以冲击力大,源自于当时新艺术形式只是在地下悄悄地进行着,而更多是对社会的叛逆而非直指人性的情色作品。众所周知,自1949年后,中国几乎所有的绘画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革命主旋律,公众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仿佛是全球最健康的模板,我们生活在最好的社会里
期刊
就现代人来说,凡是曲调明快易记,歌词押韵易懂甚至有时候就是直接的大白话,受众群体广泛并被大众无限传唱的歌曲,就谓予不信之神曲,或者,是能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然后不断恶搞的歌曲。  1 鸟叔的  极短时间内迅速席卷全球的神曲《江南style》可谓是近期以内的神曲之首,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地轰动,轻易征服了各色人种,成为各国专业新闻媒体的重要新闻,甚至连小甜甜布兰妮与天后麦当娜都被卷入这种sty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