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生态链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aiT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先生1998年的时候,离开中国去了日本,日本持续5年的增长突然停滞不前,这个时候美国的经济从萎靡当中摆脱出来,道琼斯指数一天涨了23%,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解释不了这样的原因。那个时候那个人离开了美国,1997年的上半年中国经济进行了增长,而某一天美国的股指大跌,而那位年轻人回国了。2008年那个人已经回国了,于是互联网进入了冬天,这个人是谁呢?”
  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年会”上,主持人以如此夸张的方式请出时任新华都集团总裁唐骏。此时,唐骏早已习惯享受这种近乎肉麻的吹捧,只是他没想到,四年后,他也会以主持人的身份,每周三晚上22:00在第一财经频道上点评当今热点时事,解密商界风云。
  “我曾经参加第一财经频道的一场创业论坛,N多个嘉宾,一个半小时的播出节目,我大概讲了30分钟,剩下的七个人拼成了一个小时。”唐骏向本刊记者回忆自己深度触电的缘由,“导演在剪辑时就觉得我讲的东西非常有道理、特别有感触。他就跟我说我们做一档节目叫《解码财商》,希望有一个人又能讲又能懂,解码一些商界的事件、人物。”向来对自己的口才颇为自信的唐骏答应了。
  两个月的特别节目,带来不错的收视率。制作方说,“把‘特别’去掉,你以后就固定了”,于是一档唐骏唱独角戏的《唐骏来了》开始蹿红荧屏。
  唐骏的演讲术
  唐骏是对演讲有着深入研究的商业明星。在某些程度上,他中西结合的肢体与语言的表达方式,为从“打工皇帝”到“青年导师”这一社会身份的转型立下汗马功劳。
  “你读完文章可以去思考,而演讲是要给观众一种震撼。为什么电影很容易去打动一个人,因为它有一个画面的震撼。”在唐骏看来,“其实演讲时的语言也是一种震撼,因为我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我跟我公司的员工演讲,我就不注重现场效果的,更多是用激情的、刺激他的方式,给他们向上的感召,给他们正能量。”
  从服务微软公司起,唐骏已经意识到演讲对于公司领导的重要性。“我很多的演讲都是从鲍尔默那里学来的,学他那种激情式的演讲,在台上冲来冲去、跑来跑去,就是美国式的投入和疯狂,很自我的那种感觉,早期我全都是学他的演讲。他的演讲我都看,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我也看,自身就受他的影响,本来我也喜欢他、崇拜他,他是公司的CEO,肯定崇拜他。”
  1997年年底,时任微软总部Windows NT开发部门高级经理的唐骏“衣锦还乡”,在上海组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1998年初,复旦大学那场校园招聘会,开启了唐骏面向公众的第一场演讲。“那是用英文演讲的,很投入,自我感觉还不错。”慢慢开始在高校用中文夹杂着英文演讲。“后来发现大学生还更喜欢这样的演讲方式。因为全英文也会有人听不懂的,全中文他们会觉得没有特色。我每换一次学生会笑。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我就改为全部用中文演讲,因为中文还可以做一些调侃的东西,还可以是风趣幽默的东西。”
  从微软中国总裁,到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再到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职业经理人,而他的公开演讲更为繁多,谈创业,谈青春,谈梦想。而这些并未因学历作假而放慢频率。“和我当年在大学时跳舞自创的‘唐氏探戈’舞步一样,我的演讲术也综合了众家之长而形成。”闲暇时间,唐骏一本正经地归纳自己的演讲渊源:
  “其一曰幽默。我自大学起便超级崇拜好莱坞演员出身的美国总统里根。他的幽默深深感染了我,日后我的演讲便努力向他学习。因此我在演讲中,每每以一个小段子开场,中间还会不断穿插小段子,越搞笑的事我越是一本正经,听者即使不想捧腹也难。幽默的最高境界是自嘲,我演讲时最爱自嘲的是本人的相貌。
  “其二曰气势。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留学时,最喜欢的课余活动便是去听美国总统老布什的竞选演讲。除了演讲内容,我更关注老布什演讲的阵势,空运来的演讲台,他西装上的总统徽标,台上那八个戴墨镜叉手而立的保镖,这种架势营造的威严感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
  随着唐骏的口才见长的,是他的著述。《商业智慧》、《中国梦—唐骏正传》、《唐骏日记》和《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部部记述唐骏商业智慧与人生心得的著作接连面世。昔日“打工皇帝”全面向青年导师转型。
  被追捧的“导师”
  商业明星,显然是商业社会的稀缺资源,他们逐渐从业务舞台,走向社会舞台,展现个人的管理思想与人生经验。而培训公司,则是这一资源的重要转换中介。
  唐骏的阅历和口才,显然是胜者集团创始人张斌眼中的最佳培训师。张斌的事业起步于影楼培训,演讲能力,是他至为看重的生存技能和法宝。如今张斌的培训对象,已经不止影楼业务经理,不止企业高管,中小企业主,才是他们最眼热的服务目标。
  “我和唐骏是很早的时候在飞机上认识的,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坐头等舱的原因,头等舱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这个军人出身的培训师,从山东移师上海,热衷交际各界“豪杰”。“那一次我们一起在飞机上聊天聊得非常开心,他是一个非常谦虚、低调,而且执著的人。”唐骏被张斌一口一个“大哥”的热情所打动。很自然,他被张斌说服,欣然成为张斌着力打造的高端精英圈层—兄弟盟的成员,编号023。
  在胜者集团十周年庆上,唐骏成为第一个登台演讲的嘉宾。紧随唐骏上台的,则是陈光标。“标哥很有爱心,那我也是,我们彼此欣赏。当我们做爱心捐款的时候,我们走在了一起。当我们走在了一起的时候,我们相见恨晚,我们是真正的好兄弟。”于是,这个“非常重情义的人”也成为张斌兄弟盟的成员,编号003。在胜者集团推出的十周年庆的广告语中,如此描述陈光标的到来,“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教你用自己的精神助推企业业绩连翻两番”。
  至于听了陈光标的演讲就能提升公司业绩,相信一贯高调的陈光标也不会这么夸下海口。但这不重要,陈光标早已习惯外界给予他的各种堂皇“桂冠”。他要的是台下能随他而疯而狂的观众。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基本上都有不错的口才。”在张斌看来,当一个人具备不错的口才时,他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争取到很多机会。“比如说奥巴马再次竞选很成功,马云能得到今天这个结果,都和他的口才分不开,包括当年本人的事业成功也和口才分不开。所以我觉得一个企业家要想真正地、快速地做得更好,首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口才。”
  “我觉得在讲台上演讲,最大的享受是台下的掌声。”唐骏的话很能代表这些明星企业家的内心感受,“你在台上演讲,那时候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演员最享受的是什么,就是掌声,下面说再来一首歌、再来一首歌,这是做演员最享受的。”
  在张斌的人脉打造上,除了邀请像唐骏、陈光标、黄鸣、吴长江这类商业明星外,就是结识一些以演讲闻名的各路专家。
  从“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转型为“中国四大演讲家之一”的彭清一,是张斌最为敬佩的演讲家。彭清一10岁丧母,18岁考入华北大学艺术系,学习歌舞。曾以《红绸舞》、《西藏舞》在柏林为祖国赢得两枚金质奖章。1985年,55岁的他在给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时不幸跌倒,左腿胯骨粉碎性撕裂,并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又迈上了另一个人生的舞台—演讲台。
  在一次生日的晚宴上,有人对张斌说:“那是彭老师,你怎么不认识他?”张斌看到有几个著名企业家正在跪拜彭清一,祝他生日快乐。“我那时开始关注这个老人,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按张斌的话讲,彭清一对晚辈的态度,令他感动。“当他发现你有问题时,他绝对不跟你客气,会毫不保留地给你指正。而且带着真挚的态度,让我看到一个父亲般的导师,我觉得他就是在扮演我生命中父亲的角色。”
  在胜者企业家峰会的最后一天,彭清一压轴登场。张斌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我为什么用伟大?因为他用一生的生命去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做真正的胜者精神。
  在张斌主办的一本名为《胜者》的内刊上,众多国际政要和知名企业家都被他以“胜者”命名,与他的兄弟盟会员图文并茂地前后放置。
  培训师的“胸怀”
  人生没有真正的敌人。有人可能是你的贵人(这个培训行业必须有),有人可能是你的合作伙伴,有人则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即使仇家,也需要感恩。”
  路过机场书店,你也许听见过刘景澜的声音,他是音像作品《你的口才价值百万》、《超级口才教练》里那位自信的演讲教练。百度百科关于刘景澜的名片介绍,煞是光鲜:“亚洲著名讲师,亚洲顶尖电话行销专家,首创《电话行销》和《公众演说魅力表达》系列课程”,“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主席,短短几年,他占据了中国培训业大部分市场,赚了巨量的钱财”。
  七八年前,刘景澜认识了张斌。因为“欣赏对方的努力,欣赏对方的用心做事”,两人开始互相走动,“我们办一些活动请张老师,张老师办一些活动请我”。在胜者集团十周年庆上,刘景澜亦做了专场演讲。
  这种同行友谊似乎来之不易。多年前,因为同行竞争的缘故,张斌的身上留下竞争对手施暴的八个刀疤,差点丢掉性命。“当我离开那座城市的时候,我很恨他。我想报仇,我真的想过很多招式 。”2007年,张斌无意看到培训课上一个学生非常面熟,一打听,才发现此人就是仇家的亲弟弟。“当我身边的人说要揍他一顿时我制止了他,我一下子反而很感谢他的哥哥,如果不是他当时把我逼出来,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张斌,这个习惯脸上挂着笑容的培训老师,又悟出一个人生真谛:企业家不仅要感恩你的贵人,帮你的人,连你的对手你也要感恩。“正是他迫使你,才让你变得更优秀”。
  变不成同事,就做朋友。这是张斌的人际交往术。李军曾做过企业高管,任多家知名企业管理顾问及独立董事。灰白的头发,有点卷曲,铿锵的声音,诚恳的表情,李军身上洋溢的学者气息,让张斌很是欣赏。张斌通过中间的朋友,将李军延揽为胜者集团的培训师。身为胜者集团研发中心的主任,李军是《识人定天下》系列课程的创始人,他的授课对象就是企业家,“你见人说鬼话,人家听不懂;见鬼说人话,鬼听不懂。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才叫会说话。”
  “培训行业,是最容易出现大师的地方。”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说,“目前培训业,为了增加噱头,都给任课的老师,按一些响亮的名号,无非是多销售些他们开发的课程。”这些大师,要么来自高校,要么来自企业界,要么就是某国外心灵或情绪管理学大师的中国传人。“这些课程,目标直指人生的成功,尤其是事业的成功。这些培训高手与一些口才不错的商业明星,开始以演讲等方式,抢占企业家,继而是社会中青年的头脑,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
  “张斌的胜者精神,在培训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今天处在信息社会,‘成功学’本身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各种理念、各种学说狂轰滥炸的战地,行业风气如此,人们有多少时间能够真正理解这个‘胜者精神’呢?”在培训行业摸爬了多年的孙科炎是北京华通咨询公司总经理,他认为培训行业现在缺的很可能不是理念和精神了,而是“我们如何真正地展开对学员的持续服务”,“持续服务缺乏,精神理念也常常会如过隙之马”。“所谓‘导师’的信徒,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而且是倾向于积极进取的—无论这种心理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孙科炎说,“他们的这一点心理状态我们要肯定,而且要去保护这种心理。确切地说,你不会看到多少自暴自弃或者玩世不恭的人认真听一堂成功学课程。”
  虚假光环
  培训与出版行业,无疑是推销成功学,塑造人生导师的最重要阵地。为了明天的成功与幸福,有人饥不择食;为了追求业绩,“大师”云集,市场乱象频出。
  有两件事,刺疼了孙科炎这个培训业的资深人士。有一次他到深圳一个亲戚家做客, 那个亲戚有自己的产业,算是事业有成。席间聊到“培训”。亲戚说,有一个培训机构的销售员每隔几天都给我打电话,几乎都快求我了。“我当然无法接话。补充一句,这个培训机构是业界数一数二的,当初闹腾了一段,说要上市”。这反映了什么?那就是所谓的“培训”常常斯文扫地。该反思的显然是“培训者”。   还有一件事,一个朋友引荐孙科炎去现场观摩一个“大师”的成功学演讲。大师的穿着很有特色,灰色的道士服。讲课很有煽动力,课堂上群起欢呼。起劲处,他说:“下面我分享的这句话,至少值10万。”在那个场合,“我应该可以是个冷静的旁观者。学员们在当时不会觉得这样的演讲有多少不对,不过学员很容易在课后反思,认为自己实际上是被忽悠了一把。对培训的这种感观其实已经是相当一大部分群体的共识了”。“这个事,反映了什么?反映我比较传统”,孙科炎笑着说,有些“大师”太貌似了,不敢仔细追究。
  在孙科炎看来,国内摆在台面上的成功学,其根基是很弱的,所以授课老师“被迫”学习了一些“虚假的套路”以迎合市场。“真正能够脚踏实地、根基深厚的人几近于无”。孙科炎很忧虑培训行业出现的一种趋势:在沿海地区,出现一种商业模式,一些机构设置一些课程,建立一些看似非常有影响力的名头,然后拉拢老师,让老师也付费,然后老师再把熟识的人拉进来复制下线分成……“我无法给这种商业模式下定义,给学员的提醒是:看你自己的需求。每一个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改善自己的学识与修养,增进自身的能力。学习不纯粹是一场商业游戏。”
  学员确实要增进识别能力。孙科炎说,一些老师其实水平不高,但确实敢讲,他们有各种虚假的名头、拉帮结派的名人推荐之类造势。“作为学习者,不要轻易迷失在这种虚假的光环里”。
  在资深出版人陈之川眼里,无论出版,还是培训行业,他们贩卖的成功学根本不能称其为学问,“跟星座、彩票预测什么的狗屎一样。”在他看来培训公司与出版社,正是制造人生“导师”与贩卖成功学的大本营。
  宣佳丽是中信出版社的资深图书编辑。她肯定不满意陈之川的尖锐批评。她做的第一本成功励志类的书叫《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作者鲍勃·尼尔森是美国的一位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是潜能激发方面的权威学者。尽管这本书已经前后3次被国内的其他出版社出版发行过,但依然销量不错。
  5月刚上市的一批全新修订版的企业家管理日志更是抢手。《马云管理日志》、《柳传志管理日志》、《任正非管理日志》,上市之后马上热销。 宣佳丽将此热销的原因归结为“人们对成功的渴望”,不过她补充道,“另外一个原因同样重要,那就是被感动。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当幸福来敲门》那部电影,会因为那部电影落泪的原因吧。”在宣佳丽看来,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真实的成功故事,都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就像《金矿效应》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正是这种潜藏在平静外表之下的‘不安分’的精神在不断鞭策我们向前,让我们比旁人更有血有肉。……莫斯科小女孩一堂非常普通的网球训练课的超高强度,贝科吉年轻的跑步者每天早上六点跑400米时表现出来的进取心,还有圣保罗贫民区巴西男孩坚定的眼神,这些都是对成功的渴望,都是对提高自己的渴望,并且他们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当然这种感动,在培训公司举办的课堂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参加学习也是为了扩大人际圈,或者是增进自身的‘成功资源’,这种侥幸和投机心理也常常被教育机构和培训师所利用。”孙科炎说,“很遗憾,我认为学员的不成熟和从业者的简单迎合与利用,两者造就了目前这样一种困局:学员在活动现场激情澎湃,三天过后像从梦里回到现实。”
其他文献
一脸爽朗温暖的笑容、招牌式的胡子、一袭麻布长裤和斜襟长褂,你无法将眼前的青灯先生与七年前那个自行车极限运动员攀登88层上海金贸大厦刷新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张金成联系在一起。他是现在的青灯先生,也是过去的张金成。  灯光照亮了人类的文明史,它的演化记录着每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足迹,记述着每一段历史的演进与更迭。青灯先生说你可以从这些古灯身上触摸到先辈留下的无穷智慧。青灯先生,痴灯多年,遂在一天用牛皮纸自制
期刊
摄影师在调整灯光时,吴晓波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书架前。  他随手拿起桌上一本书,翻到后三分之一就开始读了起来。他曾因焦虑患上神经衰弱,白天必须把窗帘都拉起来才能写作,晚上无法入睡,甚至连看书都无法专注。但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怪毛病—车上、飞机上、咖啡馆,走在哪里都可以阅读。  他的“蓝狮子”在杭州城北,靠近运河,走廊尽头是个大办公室,左边有一整面墙的书柜,从入口一路延伸。书柜很深,可以放上里外两层,
期刊
从海口驶向三亚途中,在杨浦海域,叶小明所在的船队遭遇了九级大风。  六米多高的浪如山一波接一波地打来,汹涌的海水推搡着这艘大帆船,一米以内已经听不清对方在喊些什么,被挤压的船体发出恐怖的“嘎嘎”声。  “船晃得很厉害,舱外只能留两人守着,其他人只敢待在舱内,如果待在舱外,很可能被掀到甲板上,掉到海里。”有那么一瞬间,叶小明感觉到恐惧,只能听见风声、浪强烈地拍打着船体的噪声。  那是2011年的环海
期刊
七叶香山 位于玉泉山和香山之间,毗邻颐和园,由德国享有盛誉的设计师Jens Weber先生依照典型的传统欧式建筑园林风格主持设计而成。以传统的德国美食和玉泉山水酿造的德国啤酒为招牌,是一家会员制的美食会所。  初秋的北京,天儿还是燥热得紧。京城西边的地界是个周末纳凉的好去处,挨着康熙十六年就被封为皇家园林的三山五园。大可去颐和园爬万寿山,松松筋骨;再下山在昆明湖边吹吹湖风。嫌人多,香山、玉泉山也就
期刊
当我们登上盐田梓岛,在露天茶座找到区纪复时,他刚刚和来自香港岛市区的访客聊完天。对方是一位物理学博士,特意前来请教他在小岛上如何进行有机种植的细节。  盐田梓岛,这座孤单而简朴的小岛荒废多年,甚至连很多香港人也未必知悉。区纪复选择这座岛,想做一名低调的岛民,却总是不断有来自各地的人拜访他。从地理位置上说,离开热闹的港岛去到西贡郊区,还必须乘搭15分钟的船才抵达盐田梓岛,相比较之下,远处香港岛犹如一
期刊
妈妈,如果我比您更早地离去  请不要悲伤,我只愿您有足够的辰光将我遗忘  是将我埋下,或是抛洒  当然,只由您说了算  还请您为我选一支曲子吧  要慢板,安慰那很少的来客  也顺带抚慰那缠绕不去的我  天空依旧高远湛蓝  吹过山坡的风还是那么漫不经心  一忽儿卷了片落叶  一忽儿随草尖上的露珠悠然消散  如我一样,这轻轻的风儿把此生过得轻飘  轻轻的,连足迹也难以找寻  ——就是这样,我很快忘记了
期刊
上山 下山  『波澜壮阔的洪流,改天换地的历程,其中有一段中青年经济改革研究活动的活跃时期,可称得上是洪波曲中的一朵潮头浪花。』三十年,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一代人的经历,一个国家的见证。莫干山会议,经济改革风云激荡,中青年学者在这里论剑,士大夫情怀和为国献策的精神,久驻于他们的心间。华生、贾康、徐景安,他们都在这场影响中国改革的会议中,纵论春秋。  策划|杨政文 录音整理|王佩玫 图|老赵 万象
期刊
畅爽秋意  虽然热情似火的夏日已经过完,但是空气依旧燥热,户外休闲活动仍旧需要清凉,设计师们显然深谙其中的需求,他们用各种清凉的色彩和材质,打造出让人畅爽的家居物品,无论是阳伞、遮阳篷,还是吊床、秋千、躺椅,样式既奔放又有跃动感,激发你我的秋日活力!  01. Wolfgang Pichler为Viteo设计的秋千座椅。售价81500元 / from: viteo.at  02. Paola Na
期刊
国内各种补习班早已不能满足苦心孤诣要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家长,如今课外教育的最新潮品是海外名校夏令营。“海外游学市场成倍增长,已从一线城市蔓延至富庶的县级市”,曾负责新东方国际游学项目的业内人士张震说。今年七月首周,在上海浦东机场出境的中小学生达18400人,高中以上学生达16700人,环比六月分别增长5倍和1.25倍。“报名最多的就是美国,其次欧洲、澳洲,选择亚洲的最少”,杭州新东方学校
期刊
『也许我们到了现代制度构建的收官期了。』那这个收官的主体是谁?按照我的理解,恐怕是儒家式的现代社会精英才能完成这份工作,  这是由秩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过去,中国人从一条小道转到另一条小道,疲倦不堪,而儒家是守护大道的根本。  秋风 又名姚中秋,学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译介、研究。著有《为什么是市场》、《权利的现状》。译著有:《财产、法律与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