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翁丁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以云南省沧源县翁丁村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探究该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结果显示:在景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本地居民、游客等几类核心利益相关者;由于权力、地位和利益需求的不同,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为促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达到平衡,促进景区旅游协调发展,应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完整性保护。
  关键词:景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翁丁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49-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we took Wengding Village, Cangyuan, Yunn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scenic spot.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cenic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core stakeholders such as local governments, tourism enterprises,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power, status, and interests, there ar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conflicts, which hinde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cenic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 among all stakeholder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enic tourism.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measures such as doing a good job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enhancing tourism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ity protection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sources.
  Key words:Scenic spot tourism; Stakeholder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engding village
  當前,随着全域旅游理念普及趋势的上升,人们开始关注景区旅游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景区周边环境是指一个景区的周围环境,既包含人文社会环境,也包含自然景观环境。胡炜霞[1]认为景区旅游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自2005年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保护开始受到重视,并通过了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该宣言第1次将周边环境概念引入遗址的保护中,并提出要关注文物古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随后,“周边环境”作为一种新课题被纳入旅游环境研究中。我国对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涵盖了基本理论问题的界定、景观外观与大气异质性边界的定性研究、“影响拐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等,从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环境治理、景观设计与规划、景观生态学等不同角度拓展研究内容,整体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
  “利益相关者”一词始于1963年,首次被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使用,“是指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人,或者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人”[2]。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追求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又被引入旅游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运用到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涉及风景、自然和文化价值3个方面。笔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评价遗产价值,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样本
  选取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翁丁村(有400多年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村落建筑风格基本为茅草搭建,室外建筑形态元素可分为木鼓房、宅心柱以及村落布局[3]。翁丁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距乡政府17km、距县城39km,海拔约1500m,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900mm,适合种植茶叶等农作物。2015年10月,翁丁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列为第3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5];2018年10月8日,农业农村部将翁丁村推介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2019年1月,翁丁村入选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现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其中,国家级名录2项,分别是佤族木鼓舞和佤族文学作品《司岗里传说》;省级名录2项,分别是佤族木雕制作技艺和佤族甩发舞[5]。翁丁村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充分整合人员、资金,使分散的村民抱团发展。现有特色佤族织锦手工作坊12户;特色民族村农家乐4家,从事佤族传统菜肴的制作和销售,年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农家客栈7家,可接待500人。2018年,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实现景区门票收入160.9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458元,比2014年增4733元,增幅82.7%[6]。旅游收入已成为翁丁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交通、卫生、环境、文明旅游、住宿等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景区形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核心利益主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个人、组织或企业被称为乡村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7],有核心利益主体及非核心利益主体之分。本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分析,如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乡村旅游者、社区居民。
  2.1 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是公共资源和公共关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负责处理和协调翁丁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界定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2.2 旅游开发企业 云南珑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负责翁丁村项目的开发与改造、文化村内涵的深挖掘,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2.3 本地居民 翁丁村的居民是整个旅游发展的主体。开发过程或多或少会改变或损益当地环境,所以村民也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2.4 游客 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需求方,希望观赏到翁丁村的自然风光、田园美景或体验到乡村情怀以及感受翁丁村的各项风土文化,因此也属于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
  3 翁丁村各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3.1 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的冲突 基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角,當地政府希望旅游企业加大对乡村绿道、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休闲娱乐设施等景区配套体系建设的投入,但旅游企业更关心经济利益,因此两者的关注点存在冲突。景区规划和旅游管理的利益表达是地方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主要冲突,当地居民参与景区规划管理的兴趣表达渠道受到限制。地方政府与乡村游客的冲突主要集中表现在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程度。
  3.2 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乡村旅游者的冲突 利益分配是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主要矛盾。当地居民的核心利益集中于收入、就业和生活环境,但居民的资金、技术和文化水平有限,只能从事简单的劳作或经营农家乐,回报较小,与居民设想有所差距。而企业忽视了对当地居民劳动技能、拓展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冲突由此发生。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游客的参观获得感是居民与乡村旅游者冲突的主要体现。居民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另外,某些景区环境杂乱也会降低游客参观时的获得感。
  3.3 旅游企业与乡村旅游者的冲突 乡村旅游不仅在于追求自然风貌,更多是想感受翁丁村的神秘文化资源。但是目前翁丁村主要通过传统的农家乐以及无章序的地摊来销售当地旅游产品,且多以农户自营为主,包装简单,同质化现象普遍,更深层次的佤族文化价值没有被发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进而引发旅游企业和游客之间的利益冲突。
  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
  4.1 明确地方政府职能,引导全域旅游发展 政府应考虑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首先,从宏观角度把握旅游发展方向,制定法律和政策。其次,规划区域旅游开发,明确旅游开发理念,确保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者,地方政府做好市场的必要补充,对市场不能或不愿意承担直接投资的项目进行规划布局,也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福利建设和区域旅游宣传。良好的旅游服务要素是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最后,地方政府监督地方旅游开发项目的规划实施,积极维护旅游发展秩序,引导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4.2 激发旅游企业活力,优化全域旅游市场体系 激发旅游企业活力,优化市场运作,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创建、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政府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增强旅游企业的实力,降低门槛,壮大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其次,加强旅游融资平台建设,力推旅游金融产品的创新,培育多元化主体参与,完善政策体系对金融的支持。景区与周边环境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更多的旅游企业的加入,中小旅游企业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旅游企业要为良好的市场创新环境搭建平台,使其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敢于创新,并获得合理收益。
  4.3 鼓励非旅游企业参与,推动全域旅游产业融合 非旅游企业也是构成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综合体验的组成部分。因而,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离不开非旅游企业的参与。地方政府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产业以“旅游+”为途径进行产业融合,以适应游客体验式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产品、新形态,如,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工业发展、旅游+文化发展、旅游+医疗发展、旅游+教育发展等。
  4.4 坚持游客需求导向,完善全域旅游服务管理 游客是主体,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量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和基础。地方政府坚持游客需求为导向,加强游客获得感的服务管理。游客的满意度是影响目的地游客流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游客需求是旅游供给侧的发力点,地方政府必须能准确梳理、分析及预测游客多样化需求,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借力于区域内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力促全域旅游服务升级。
  4.5 重视当地居民参与,实现全域旅游利益共享 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分配公平的支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意味着责任和成果共建共享,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自身文化素养,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全域旅游重点强调社会共建共享,打破旅游发展中的壁垒,提倡主体参与,收益共同分享。
  4.6 促进区域内外联动,加强全域旅游资源整合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明确各区域分工,既要注重区域内的资源特色发展,也要致力于融合区域外的资源,引导游客跨区域流动,提升区域间的利益共享。首先,地方政府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合理布局重点基础设施,以此提供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保障;其次,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旅游跨区域的合作门槛,拓宽跨区域旅游合作的渠道和范围,制定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开放和共享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及加强各区域间合作的必要姿态,资源整合能够使区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跨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5 展望
  笔者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但仅对乡村旅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研究,而未能分析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扩大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范围,并引入定量分析、动态跟踪等方法,并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胡炜霞.景观生态视角下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协调规划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6):155-159.
  [2]夏赞才.利益相关者理论及旅行社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72-77.
  [3]纪繁芳.佤族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与探索——以佤族的建筑文化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9):173-175,215.
  [4]安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23):64-66.
  [5]高源.翁丁村公共空间与文化旅游的关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9,32(2):51-57.
  [6]俸琴.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翁丁村不断擦亮世界佤文化名片[J].民族大家庭,2019(3):37.
  [7]李正欢,郑向敏.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10):85-91.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的几年里,农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但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市场营销方式滞后、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供需双方矛盾激烈等原因,农产品滞销问题仍接连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从传统农产品的背景出发,进行数据分析,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产品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新兴电商助农模式,以环球捕手助农项目为着入点,从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配套设施建
期刊
摘 要: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对福州市林浦、阳歧、螺洲3个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4个角度提出了适合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路径,使城市与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之间能够耦合联动,形成共存、共赢、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传统村落;城市边缘区;共生理论;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
期刊
摘 要:城市地表热环境及其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地表土地利用发生了剧烈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导致地表热环境变化的直接因素,在地表性质变化的基础上,城市地表热环境及其效应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该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时空变化3方面对城市地表热环境效应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城市地表热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LUCC;
期刊
摘 要:该文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涉农专业本科生在实训实习环节中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从3个方面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了解专业方向,明确奋斗目标;理实结合,培养实验技能;强化实训实习环节,提升职业技能。  关键词:涉农专业;实训实习;职业能力;学生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68-02  Abstract: From t
期刊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农民率先成为城市扩张、撤村改居等的对象。该文从现实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发现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农转非后易致贫;身份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待遇处于边缘位置;市民化的文化适应成本较高,社会认同感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制度、社保制度等产生了身份捆绑的局限性,农民专业技能水平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影响就业稳定性,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农民融入城
期刊
摘 要:基于DEA模型对安徽省2018年16地市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通过各投入产出效率值和投影分析,研究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科技效率整体水平良好,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皖北城市资源要素投入冗余现象较为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成为制约安徽省各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DEA;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 F270.3;F273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其重点是产业扶贫。该文介绍了仙桃市长埫口镇敦厚片的扶贫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扶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区块链;非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9-0010-03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农业”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集群的形成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文在分析六安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六安市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培育大别山区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对策;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
期刊
摘 要:该文以安徽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对该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村一名大学生;新时代;乡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162-03  2004年7月,教育部利用现代
期刊
摘 要:我国农村应急管理体系不健全,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农村居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风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该文通过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农村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应急人才培养、强化各层危机意识、制定危机应急预案等农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村应急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3;R181.8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