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对福州市林浦、阳歧、螺洲3个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4个角度提出了适合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路径,使城市与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之间能够耦合联动,形成共存、共赢、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传统村落;城市边缘区;共生理论;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024-03
  在当下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城市建设土地资源不足、人口高度集中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城市周边的村落开始发挥着安置人口、提供用地的作用。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使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位于城市边缘的村落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具有历史特色传统村落的延续在融入城市发展中应该如何平衡成为了城市治理难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城市边缘历史村落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城市边缘区的历史村落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治理尤为重要。
  笔者以福州市林浦、阳歧、螺洲3个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共生理论,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4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实现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融入城市发展以及保护更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寻找一个平衡点,拉近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和城市的距离,以此实现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 研究背景
  “共生”一词最早于1879年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所提出,最初适用于生物学领域中,后被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 旅游学等领域。袁纯清[1]认为共生包含3大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吴泓和顾朝林[2]以共生概念为切入点,得出区域旅游的竞合模式和竞合机制。杨桂华[3]利用共生理论论述了生态旅游发展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相互依存、互惠共利关系。冯淑华[4]以共生理论将古村落的各大利益主体看作是共生单元,分析了古村落的共生系统优化方向。共生理论在村落发展中应用较广,但对于城市边缘区的古村落研究较少,特别是传统村落旅游模式研究。因此,笔者从共生理论角度对福建省福州市城市边缘区古村落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传统村落的共生保护模式。
  2 村落的基本概况
  2.1 林浦村 林浦村位于福州市区东南部近郊,南台岛东部,北临闽江,地理位置虽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但是位于闽江边上,交通便利。林浦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一有林浦泰山宫,一直是林浦当地居民的一种信仰;二有宋代创办的濂江书院,濂江书院是宋朝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讲学的地方,后来他的弟子黄干及清初朱柏庐等均在此讲学,因此林浦村形成了一种文风昌盛的景象;三有以林元美为首的“七科八进士”,以林瀚为首的“三代五尚书”,功名显赫,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四有众多的祠堂宗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林尚书家庙,全称“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除此以外,林浦村还分布着30多处名胜古迹与历史文物景点。2019年1月林浦村入选第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6日列入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2 阳歧村 阳岐村位于福州南台岛盖山镇,依山傍水,南临烏龙江,北傍高盖山[5],交通便捷,福州市区的311路、177路公交等都能够到达阳岐。阳岐村是福建省第3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规划范围以名村申报范围内的上岐、下岐、照屿、六凤4个村为基准,面积286.6hm2。阳岐历史文化名村定位为以严复故里为核心,体现阳岐村“三水九山缀五村”的风貌特征,以彰显严复人文文化和山水特征、延续村庄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村。
  2.3 螺洲村 螺洲,古称螺江,位于福州近郊,闽江南岸左岸,水网密布,原是乌龙江中的一个洲地,已和南台岛相连,水陆交通便利,从台江乘坐3路公交车可直达螺洲。螺洲作为名闻四海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域内文物保护单位最多,如泰山府、曲水观澜碑刻、清代陈氏五楼、南宋末年的孔庙以及建于梁朝大同年间的灵山寺等,这些无不彰显着螺洲的独特人文景观魅力。螺洲遗存大量的民间信仰活动,宗祠文化根基深厚;天后宫、螺女庙、三刘尊王庙等香火鼎盛,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林立烈士故居、吴氏故居、福建省委地下党螺洲联络站,时刻提醒螺洲人民纪念抗日名将,螺洲的红色革命文化也在代代相传。螺洲也是福建省第3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保护规划(2018—2030年)》中详细介绍了对螺洲的保护规划工作。
  3 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历史资源丰富,保护力度不足 目前林浦、阳歧、螺洲都存在历史文化建筑无人管理、保护主体单一且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出现破损,有的已经接近于危楼,不少居民缺乏对历史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的正确认知,很多传统民居已被现代建筑所替代。有些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及时修缮,存在安全隐患,甚至还出现涂鸦现象,这些现状对于林浦、阳歧、螺洲的历史文化底蕴无疑是巨大的破坏。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虽有政府文件规定,但实际往往是以当地居民自发性保护为主,缺乏高效正规的管理监督机构,导致保护主体单一且力度不足。另外,林浦、阳歧、螺洲村也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作为福州市的城市边缘区,缺乏与福州市其他地区的文化互动交流。
  3.2 自然环境底蕴好,人居环境不佳 林浦、阳歧、螺洲皆为依山傍水之地,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但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深入,环境的过度开发、使用和破坏,导致林浦、阳歧、螺洲自然环境开始恶化。以林浦为例,实地走访中发现村中垃圾随意堆积,甚至直接堆放在宗庙祠堂大门边,且没有具体的垃圾分类;环村河道环境卫生差,河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且有臭味。林浦、阳歧、螺洲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布局,但是布局比较杂乱,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严重影响道路交通,林浦全村仅有一条道路承担汽车通行功能。   3.3 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管理 林浦、阳歧、螺洲村水、电、路等设施相对落后,没有设置单独的污水排放系统,电线蜿蜒盘桓在房屋墙面,道路卫生差且路面不平坦,农贸市场脏、乱、差,没有统一规范管理,分类垃圾桶数量有限,公交线路单一,缺乏基本的消防设备。
  3.4 文旅产业管理不规范,缺乏发展动力 政府对林浦、阳岐、螺洲村的经济产业发展定位以文化旅游为主。整体来看,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市场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旅游饭店。周边村落饭店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低等,多属于自家开店,存在恶性竞争;二是旅行社。福州周边旅行社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给予游客的体验感较差;三是旅游配套设施。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城市化水平较低,许多配套旅游设施无法满足游客要求,例如商场或休闲娱乐设备等;四是福州市政府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多头管理和行政规划条块分割等现象,导致同一景区内景点分割,隶属于不同部门,不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难以发挥整体优势。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认识不足,不敢放手抓旅游,对发展旅游业说得多、投入少、扶持少,缺乏系统的产业政策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4 基于共生理论的保护发展路径
  4.1 “共护”文化资源为重心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发展要以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为前提,村落的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应是共同发展的关系,不能以破坏历史文化资源为代价来发展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特色建筑,还包括了人文传承、乡村特色、当地风俗习惯等,要将城市边缘区中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与普通的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区分开,既要历史传承又要开拓创新,使历史文化村落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力度,成立专门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号召居民等各类主体参与保护文化资源;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寻求政府帮助或与高校合作,使城市与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形成共存、共赢、共同发展的局面。
  4.2 “共保”人居、自然环境可持续 村落在保护重修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也要兼顾整个村落建筑的空间结构规划,让村落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完善,避免出现私自扩建、改建等不良行为。加强当地治安和环境管理,对于破坏文物或私自扩建、改建以及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行为要从严处理,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对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素质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和环境意识,增强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共同保护当地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
  4.3 “共建”公共设施促发展 首先,历史文化村落要解决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响应当下垃圾分类的号召,定点、定时、定人监督管理环境卫生,改善村落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和居民居住环境,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其次,完善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的整修和电线电缆的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整体供给水平。最后,加强与高校等机构组织的合作,加强公共设施以及当地建筑的维护力度,突出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
  4.4 “共兴”产业抓机遇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加大文化宣传力度,通过广告、赞助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由此来带动村落的游客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可以依照自身文化特色,依靠历史文化的优势和名人效应,与党政部门或教育部门相联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政党风教育示范点等举措发展文化创新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宗族祠堂的族风、家风,打造更符合城市发展的民风,提高当地居民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当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形成村落社区治理大众化、民主化,以更好地解决当地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和历史文化资源破坏问题。
  5 结语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在城市发展中不应将其完全的城市化,也不能将其完全进行“全方位保护”。应该立足于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实际状况,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对历史文化村落当中的基础建设,如水、电、路、环境卫生等要加以“城市化”的管理,以此实现文化资源、人居环境、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共护、共保、共建、共兴”。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0-104.
  [2]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04-109.
  [3]杨桂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標模式探析[J].人文地理,2005(5):80-83.
  [4]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33(11):155-162.
  [5]郑松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二十八名人与阳岐[J].政协天地,2011(10):58-60.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结合无锡市锡山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践,探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锡山区  中图分类号 S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5-0154-02  当前,我国步入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随着各种惠民政策及相关
期刊
摘 要: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评价指标。以五台山臭冷杉保护区森林群落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1500、1900、2300m)和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40~60cm)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海拔上升和土层深度增加,森林群落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有效氮、C/P、C/N、N/P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变化最为显
期刊
摘 要:以广东海洋大学土地资源学课程为例,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战略性需求与发展新动向,通过剖析传统土地资源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立足学科发展本位,彰显学科专业特色,精准发力施策,将CDIO理念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等4大环节贯穿于土地资源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诸多环节,对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既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新形势,又契合院校
期刊
摘 要:利用商洛地区境内的7个气象站1970—2018年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数据资料,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域近49年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9年来商洛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16℃/10a;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为3.10mm/10a,年际降水量波动较大;相对湿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倾向率为0.554%/10a;商洛地区相
期刊
摘 要:根据水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Fallen))成虫对黄色、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成虫对性诱激素有趋性的特性,开展了利用黄色胶面诱虫板诱杀水稻潜叶蝇,内装雌性性诱激素的飞蛾诱捕器诱杀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插秧后5~7d为潜叶蝇出现的高峰期,5月31日至6月9日为诱杀潜叶蝇的最佳时期;二化螟出现的高峰期为6月30日至7月10
期刊
摘 要:该文从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提高园林树木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从而为高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7-0172-02  Teaching Reform an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受经济形势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时有发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该文以繁昌县为例,对建设施工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拖欠;对策;繁昌县  中图分类号 F24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4-0026-02  受经济形势下行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
期刊
摘 要:为揭示淮河流域典型等值界线时空分布规律,以淮河流域1959—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选用1月0℃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利用ArcGIS平台,进行过渡带等值界线年代尺度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1959—2018年年均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范围为13.3~15.8℃,气温倾向率为0.226℃/10a,1月气温变化范围为
期刊
摘 要:盐碱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盐碱地改良利用也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地势、气候、环境等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持续受到盐渍危害。对盐渍土采用生物措施改良,特别是种植耐盐植物,不仅能够降低盐碱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发展优质作物,起到改良和利用的双重作用。该文分析了盐碱地的成因及危害,讨论了耐
期刊
摘 要: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的几年里,农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但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市场营销方式滞后、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供需双方矛盾激烈等原因,农产品滞销问题仍接连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文从传统农产品的背景出发,进行数据分析,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产品所面临的困境,结合新兴电商助农模式,以环球捕手助农项目为着入点,从农产品的销售模式、配套设施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