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一梦:知青岁月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流水,白驹过隙,人生如梦。
  人们是否记得,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降生了一大批“50后”,他们青春年少时,赶上了“文革”,未及弱冠,就到农村插队去了,“老三届”、“老知青”是这一代人共同的名字。
  201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笔者系北京三中66届初中毕业生,亲身经历了“文革”浩劫和知青运动,每每忆起,感慨万千。
  我们这一代,人称“老三届”(指1966、1967、1968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基本与共和国同龄,命运与共和国息息相关:1950年代初,新中国如旭日东升,朝气勃勃,我们亦度过了一个金色的童年;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政治运动接二连三,我们也被折腾,经历“上山下乡”,成为“插队知青”,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度过了一个“没有春天的青春”;1976年“文革”结束,我们的命运开始转折,八九十年代是“老三届”“老知青”大展才华的年代,我们正值年富力强,为改革鼓呼,为发展尽力,被称作是社会中坚、“跨世纪的桥梁”。
  转眼间,“老三届”早已经完成了历史重任,退隐江湖。弹指间,50年过去,恍如隔世。庄稼地里的青春,历历在目,虽尘封已久,但挥之不去。

时代:神州大地红潮滚


  50年前,一个举国疯狂的年代,一个荒唐愚昧的年代。
  我们本该于1966年初中毕业。正值青春年少,懵懵懂懂,满腔的热血极易沸腾,伟大领袖一挥手:“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于是,红卫兵小将扯旗造反,“文化大革命”狂飙突起。运动起来了,学校停课了,大学不办了。积压在校的千百万“老三届”毕业生何去何从?
  1968年年底,伟大领袖又是一挥手,一句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一场知识青年大迁徙的狂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上山下乡高潮初起,我们“老三届”首当其冲,除极少数人当兵或进工厂外,几乎95%以上的“老三届”都去了农村插队或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大约有1700万中学生卷入了这场长达十数年之久的“知青运动”。
  1968年初,北京一群思想激进的青年人自发组织赴内蒙古牧区草原插队,拉开了“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大幕。5月,赴黑龙江的军垦战士开赴北大荒;9月,赴内蒙古阴山下的知青启程;12月,赴山西黄土高坡的列车西行。到陕西延安去的、到云南西双版纳去的……一列列运送知青的火车驶出京城,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
  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火车站开出,向大西北、大西南、北大荒驶去。火车站的月台上满是黑压压的人群,父送子,母送女,师送生,同学送同学。亦有父母均被打成“黑帮”者,不能来相送,可怜的孩子只好趴在车窗上默默地哭泣。刺耳的广播喇叭,不断播放着“毛主席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伴着嘈嘈杂杂的吵闹声,哭喊声。
  记得当时流行的一首知青歌曲这样唱道:“火车一声吼,我们就分了手。告别北京城,何日再相逢?!”
  都是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天真浪漫的城市青年。在他们想象中,内蒙古大草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大荒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亭亭玉立的白桦林。他们根本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黄土坡,是暴风雪,是大荒漠。
  1968年12月,我们来到下乡插队的山西雁门关外的大同县。凛冽的寒风中,火车把我们几百个北京知青甩在了坑坑洼洼的大同火车站月台上。
  万万没有想到,曾是北魏都城的大同古城,竟然如此凋敝:残破的土城墙,没有城砖,没有城门,尚有日伪时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标语残留在城墙上。城里只有条不足千米的十字街,街道破烂不堪,街上车少人稀,偶有身披老羊皮袄的车倌赶着粪车穿城而过。
  我们来自北京男三中和北京女一中的18个知青分在了大同县杜庄公社千千村大队。我们身背沉重的行李,怀着激动的心情,手举伟大领袖的画像,高唱着毛主席语录歌,在贫下中农震耳欲聋的欢迎锣鼓声中进了村。
  眼前的情景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塞外雁北的山村,充斥着贫穷、愚昧、饥饿、寒冷。村外是黄土翻滚的沟沟壑壑、坑洼不平的盐碱土地,满眼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土窑洞、土炕席,以及一群衣衫破烂的青壮男子、形容枯槁的妇女儿童——这就是我们知青将接受再教育的广阔天地吗?

磨砺:黄沙碛里本无春


  我们插队的小山村自然环境还不错,尤其是冬去春来的时候。
  大地披上了绿色,有了些许暖意。穿过村外的小树林,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八里地,即是著名的桑干河。抬望眼,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即在远方,群山莽莽,绿荫浓浓,偶有飞鸟掠过,好一幅安闲的风景画: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然而,我们不是来这儿度假郊游的,我们要在這农村广阔天地里插队落户,磨出两手老茧,锤炼一颗红心,男生要炼就铁肩膀,女生要变成铁姑娘。
  艰苦的磨砺开始了。
  冬季的雁北高原,寒风刺骨。我们要干的第一件农活是送粪。将牛棚中一层层的牛粪起出来,装车运到地里。牛粪冻得铁板似的,我们用镐刨,用锨铲,掺着粪渣的冰花不时溅到身上、脸上,但谁也不在乎。
  赶大车到城里拉粪是件很刺激的农活,当然,车倌是经验丰富的壮汉,我们跟车的只是“副驾驶”。清晨即起,装好几麻袋牲口草料,带足自己的口粮,从村里到大同有50多里地,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进城后先到定点的粪坑装满粪车,然后到我们村“驻大同办事处”—— 大车店,先搅拌好草料,喂好牲口,自己再热热带来的干粮,喝两口凉水,饱了。晚上就住在大车店的火炕上,没有被褥,就拿草料袋子当铺盖,好在土炕很热乎。第二天一早,朦胧中套好牲口,又扬鞭催马回村了。坐在臭不可闻的粪车上,望着满天星斗,晃晃悠悠地摇呀摇,有时居然能睡着一小觉,很香。   春夏之交时的锄地问苗是农村的几大累活之一。握着近一人高的锄柄,将一小撮玉米苗中最健壮的保存下来,其余的都锄掉。村民们干起来得心应手,飞快地锄向地的另一端,我们的速度就慢多了,锄头怎么也不听话,实在没办法,只好蹲下用手来拔苗。
  最苦最累的农活,要数脱坯烧砖窑了。听说那活儿工分最高,我们几个知青壮小伙子自荐去砖窑干活。先是活泥脱坯,用一套原始的木格子脱坯,土坯晒干后摆成坯子垛,然后该装窑了。我们一次背二十几块、共重百余斤的土坯出入砖窑,装满土坯后就点火烧窑,担水饮窑,灭火晾窑,最后再将青砖背出砖窑。我们仅穿一条三角裤,进入尚带一定温度的窑内,将热乎乎的青砖叠成垛,背出来。背一天窑,浑身上下都是煤灰,如黑人一般。收工后,我们呼着喊着,跑进村里,最舒服的是赤身裸体跳入水缸中洗个热水澡。虽然后来享受过淋浴、盆浴、温泉浴、桑拿浴,但都无法和插队时的水缸浴相比。
  农活再苦再累还能忍受,就是填不饱肚子实在难熬。十七八岁的年龄,正是长身体、能吃能喝又能睡的时候。那时每天有个农民大爷给我们十几个知青做饭,开饭时,人不分男女,饭不分干稀,没有淑女,沒有骑士,谁也不会让谁,抢过来塞进嘴里就是胜利。
  食物单调得不能再单调了。雁北属高寒之地,根本不产小麦和水稻,除了春节公社发给知青每人2斤白面外,其余时候都是小米粥、大窝头、蒸土豆、腌酸菜度日。最好的饭是黍子糕,雁北称黄糕,逢年过节才吃;顶级的是炸油糕,但在缺粮少油的年月,只有谁家结婚办喜事时才能吃上一顿油糕。
  那时每顿饭吃四五个窝头是小饭量,女生一点不比男生少吃。记得有次村里让知青出民工修公路,那可是个累活,有位知青一顿饭吃了6个窝头,而且没有菜。回北京后,他曾一口气吃光了全家的两屉馒头,共12个。爸爸惊奇地看着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妈妈伤心地躲在屋角偷偷擦眼泪。另一位知青回家创造了吃129个饺子的最高纪录,至今说起来还得意得很。
  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担过粪,修过渠,赶过车,送过粮,割过谷,扬过场,打过井,盖过房,背过砖,代过课……我们穿老羊皮袄,草绳系腰,抽旱烟袋,赤脚盘腿上炕,在煤油灯下学习“九大”文件,宣讲最高指示,朗读导师语录,开展批林批孔。什么苦活累活都体验过了,什么政治风浪都经过了,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任凭寒风凛冽,任凭恶浪惊涛,都不在话下。这,正是我们“老知青”一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嬉戏:少年不知愁滋味


  虽然农活又苦又累,但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一躺在炕上就睡着了,第二天又是精神抖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年轻人喜好在大自然里撒欢儿,撒野,在黄土地里打滚,喊叫,将心底抑制不住的野性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
  置身于纯自然、真优美的塞外山村里,中学生的小资情调油然而生。春夏之交时,一天的农活之后,我们常结伴到村外小树林中漫步,到桑干河畔玩耍,青春的浪漫与少年的顽皮交织在一起。我们还自导自演了几幕轻喜剧—— 偷瓜、偷鸡、偷跑。
  插队第一年,我们磨肿了肩膀,将金黄的沙子担到瓜地里铺好,一棵棵秧苗栽下,一碗碗水、一勺勺肥伺候,终于,瓜秧长大了,开花了,结了核桃大的小西瓜了。一个月过去,西瓜长得碗口粗了,又一个月过去,有足球大小了。望着自己亲手栽的西瓜,我们兴奋极了,西瓜六七成熟时,就按捺不住了。
  那是一个没有月光的夏夜,我们一行8个小伙子摸黑出了村,向着村东南方的瓜地进发。我们趴在瓜地里,像鬼子偷地雷似的摸摸这个,敲敲那个,不知哪个更熟些。
  突然,一道道手电光向我们射过来,接着就是山西味儿的喊叫:干什么的?都站起来!
  大家不约而同地嗖地爬起来,一直朝村南的小树林中跑去。一口气跑了近千米,在小树林里停住了,猛然发现,一位知青手里还抱着一个生瓜,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稍做休整,大家统一了口径:“我们集体到村外散步,从没去过瓜地。”
  到了村口,突然窜出五六个基干民兵,大喝一声:“站住!”手电筒上下乱照。不容分说,将我们连推带搡,带到了村大队部。没用10分钟,我们就都成了“叛徒”—— 全招了。
  偷鸡的经历至今想起来还觉内疚。那些年,天天窝头咸菜,肚里没食,口中无味,我们将两眼盯住了满村乱跑的鸡。
  一天下午,一只花母鸡跑进了我们知青小院觅食。我们眼睛一亮,立即围拦堵截,用一把小米将花母鸡“引诱”进伙房,然后关上门。深夜,我们两个人悄悄进入伙房,用手电一照,花母鸡正缩在墙角睡觉,它还没醒过劲来,我们就扑过去,一把攥住了它的脖子和腿,许久不敢松开,怕它叫出声来。大约过了5分钟,花母鸡浑身软绵绵的,死了。我们的手和腿却一直在抖,脑袋上冒出了虚汗。
  我们半夜悄悄生起了灶火,烧开了水,褪尽了鸡毛,开始炖鸡。神不知鬼不觉,美美地吃了一次鸡。鸡肉吃光了,我们将鸡毛、鸡肠、鸡骨头包到一张破报纸内,扔到了院外南侧的粪坑里。
  第二天,丢鸡的妇女到处叫着喊着找鸡,我们躲在屋里不敢笑出声。现在想起来,内疚极了,真想说一声:“对不住了,我们的山西大嫂!”
  偷跑的故事就更带有离奇色彩了。1969年7月,插队已8个月了,知青们筋疲力尽,人又黑又瘦,像头小黑驴子。大家天天盼下雨,下雨可以不出工,在屋里学语录,抽旱烟,聊大天。
  有一天,天黑沉沉的,大雨倾盆,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我提议,1963年北京下了一场雨,一下就是十几天,这次的雨很像那年,可能也要连下十几天,我们不如偷偷回北京几天,谁也不会知道。
  提议很快得到一致的赞同。下午2点,我们一伙8人披着雨衣,戴着草帽,分散着出了村,踏着泥泞的土地,淋得浑身湿透,走5里地到公社,用了一个多小时,再搭汽车到大同,花5分钱买张站台票,当夜登上了大同到北京的火车,第二天一早,到了!
  当时没有电视,更没有全国的天气预报,电话还是手摇的。也不知大同下雨不下雨。在北京住了一周后,几个人灰溜溜地回了村。   老乡说,那雨就下了一天多,第二天就艳阳高照了,出工咋不见知青了?贫协主席、大队书记给我们开了两天会,我们对照最高指示,狠斗私字,深挖根源,将自己臭骂了一顿,偷跑的事总算画了个句号。

回村:乡音未改鬓毛衰


  50年过去了,“老三届”快进入古稀之年了。但是,一旦追忆起上山下乡这段往事,总有说不完的话。
  前些年,北京冒出了许多诸如“老插酒家” “老三届食城”“黑土地酒家”“大草原餐馆”等带有明显怀旧情结的餐馆,成了老知青聚会的场所。一壶老酒,几盘小菜,对酒当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十几年前,北京举办了一场反映知青生活的“魂系黑土地—— 北大荒知青生活回顾展览”,数十萬人前去参观,一时轰动京城。北京音乐厅也曾推出了一台“呼唤—— 老三届的歌”。台上一人唱,台下千人和。北京还曾举办了一场名为“共和国儿女—— 老三届”文艺晚会,参加者几乎都是当年的老知青。
  此类纪念活动动静太大,官方怕引发不测,故不提倡、不支持、不批准举办老知青怀旧类大型活动,但民间自发的中小型怀旧活动此起彼伏。
  这些年来,老知青们常寻踪怀旧,重返第二故乡,为的是一了多年的心愿。有的结伴驾车,有的携儿带女。有的发达了,为尚在贫穷之中的山村捐钱捐物;有的做了政界高官,悄悄地利用其影响力,使当年下乡的地方尽快脱贫致富。
  终于,我们有了一次难忘的回村之旅。
  那是2008年秋天,我们下乡插队整整40年之际,我们十几位老知青驾车从京城出发,沿京藏高速公路,穿八达岭,走怀来宣化,一路在黄土高坡上狂奔,三个多小时就抵达了大同,再沿村庄小路继续前行数十里,桑干河畔的那个小村庄已依稀可见了。
  近乡情更怯。
  寂静的小山村沸腾起来了。我们与村民聚在一起,任凭热泪止不住地流,大家相互寻找着熟悉的面孔。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围拢过来,仔细打量,居然能叫得出我们大部分人的名字来。他们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放,不停地说着40年前的往事。虽然时隔多年,我们还能清晰地认出,这里是唱样板戏的小庙,那里是碾谷米的磨房,还有买过香烟的供销社、代过课的小学校……一点也没有陌生感。
  我们步入了当年居住的知青小院,我们寻找着各自住过的房间:门窗还是原来的门窗,土炕依旧是原来的土炕,只是光泽不再,破烂了许多。
  小院现在成了村委会的临时办公之地。当年我们插队之时,国家给知青发放200元安家费,在每月工资三四十元的年代,200元是一笔大数目了。村里决定,用这笔“巨款”为我们盖一座知青小院。村里找来三五个技术娴熟的农民主持盖房,十几个男女知青齐上阵,搬砖和泥当小工。我们到村外小树林砍树,粗的当梁柱,细的当椽子,把村里砖窑的青砖搬过来。经过两三个月的忙碌,我们的知青小院—— 一排七间的新砖房终于建成了,成为村里最豪华的建筑。
  这座原汁原味保存至今的知青小院,几年前已经被列入“大同县文物保护单位”了,小院门口树碑明示。
  当年在这个小院里,我们说说笑笑,洗衣做饭,养猪养狗。闲暇时在院内读书,下棋,打扑克。十几名男女知青曾在一口大锅里吃饭,抢过小米粥,偷过山药蛋,藏过玉米面窝头,腌过老酸菜。当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也免不了磕磕绊绊,打打闹闹。
  听说北京的知青回村了,热情的乡亲们越聚越多,纷纷拉着我们的手说:“今天,你们回到了家乡,见到家乡的人,还要吃顿家乡的饭!现在日子好过了,有的是油,给你们炸油糕吃!”
  土炕上,并排摆两个炕桌,喝山西汾酒,吃雁北黄糕、油糕、凉粉、土豆熬酸菜,凡我们当年吃过的,都摆在了炕桌上。又吃上当年的饭菜了!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边吃边聊,边唱边流泪,频频举杯,不醉不休。
  因为,这里是贫瘠的黄土地,这里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5期)
其他文献
我与许羡苏先生 (鲁迅的学生和同乡) 师徒二人,每天护着一个装着鲁迅手稿的小皮箱,从阜成门—— 北京鲁迅博物馆,走一站路到白塔寺,挤上七路公共汽车到新文化街,换乘十路公共汽车到佟麟阁路下车,到一个名为联合制版厂的单位,照鲁迅手稿。到制版厂照像要服从他们的安排,让我们什么时间去,我们必须提前在那里等着,有时照完手稿以后,就过了下班的时间,我们又必须挤着公共汽车回单位,点清手稿无误,将其入库。  鲁迅
衣食住行中的“行”,是指交通方式、车马之资。这一点书中虽然涉及不多,但也不乏生动的例子。    第七十八回,潘金莲之母潘姥姥来给女儿过生日,但人到门前下了轿,却没钱打发轿夫。向女儿要,潘金莲也拿不出来。为此,母女好一通吵闹。最终还是三娘孟玉楼看不过,拿出银子打发了轿子 —— 其实只需六分银子,约合十多元,犹如今天“打的”的起步价。  西门庆出门,则很少坐轿,一般是骑马。第三十八回,蔡京管家翟谦因感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着双重身份。蔡京,宋徽宗朝的宰相,或者干脆说,就是一奸相吧,私生活奢靡,执政误国,同时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据说“宋体字”就是他创造的,这些你应该知道了。不过你知不知道蔡京还是北宋国家福利制度的最重要推动者呢?无数贫苦的宋朝平民都曾从蔡京的福利政策中受惠。  蔡京执政之时,正是北宋的福利政策全面铺开之期。他推动建立的国家福利制度包括三个系统:一为居养院,是政府设立的福利收养院,收
摘 要:审视当下教学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听“懂”了,但却不会做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智慧课堂正是颠覆了传统的“学”与“教”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交流讨论、做中学和参与式学习。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路径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文章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在核心问题引领下、自主讨论探究中构建有“智慧”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问题;讨论探究;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就是教师用
在朱德的一生中,曾与两个湖南人友好合作,并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第一个是比他小7岁的毛泽东,另一个则是比他大4岁的蔡锷。朱德与蔡锷,一个是为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而彪炳青史的红军之父,一个是反抗复辟、再造共和的近代军神。从两人相识到蔡锷病逝只有短短7年,一起共事更是不过四五年时间,而在这期间,他们既是师生和上下级,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并肩对敌的战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云南结识  蔡
摘 要:由一次检测中阅读理解暴露出来的问题,作者发现平时下大力气进行的阅读教学却没能收到应有效果。在试卷反馈过程中,作者改变以往直接讲评的做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的精彩的表现让作者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深刻地意识到:要让学生“主体”真正做主;学生读的应该是有自己理解的文章;非智力因素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阅读;反思;态度;自主;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1938年8月,陈独秀由重庆迁居江津,这里是他生命旅程的最后驿站。江津4年,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寂寥、艰难的岁月。正是这样的日子,他得以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除完成文字学著作外,还吟哦书写了20多首诗和对联。这些诗作,既是他斐然文采的诗意才情的自然流露,更是他傲然不屈的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相逢须发垂垂老 且喜疏狂性未移  战时江津成为中国的大后方,这里集中了很多从安徽逃难来的文化人。世交晚辈葛康素前往
毛泽东很快就向斯大林做了报告:“司徒雷登撒谎说美国人好像已停止支持国民党政权了。我们了解的情况却相反,这种支持一直在积极进行。”5月26日,斯大林回电表扬说:“联共 (布)感谢毛泽东同志的信息”。  27日,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他一直担心的干涉问题:“上次黄华与司徒个人谈话时司徒曾表示希望中国联合政府能广泛地吸收民主人士参加,此是干涉中国内政,黄华应当场给以驳回。”据黄华回忆,他在6月6日与司徒雷登会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清朝规定三年考一次,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举行,中试之人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广东贡院是乡试的考场,三年一次的考试过后,这里就很少有人涉足,任其闲置。所以每次开考之前,便要大肆维修房室、号舍、围墙,剪除杂草,疏浚沟渠等等。接下来便是整修专供主考官居住的皇华馆(在今中山四路东华里南口东侧,就在广东贡院后面)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下,移动终端融入教学已经成一种趋势,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大家都有目共睹,那么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教育者们也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文章是以移动终端融入教学为前提,结合Quiver App应用与电脑绘画之间的关联展开,通过对课程的整合,进行多元化融合,体现一门多学、一课多元的特点。  关键词: Quiver;整合;一课多元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