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惩罚教育的教育性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惩罚,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之一,但眼下惩罚教育却饱受争议。是否该实行惩罚教育,如何实施惩罚教育,这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本期话题或可对上述问题解答一二。
其他文献
人是道德的存在,道德在人的生活中形成和发展。人要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习得道德。但是,现实学校生活离培养有道德的人尚有距离。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回归“真”的生活,才能涵养真正有道德的人。  高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有很深的影响,您能不能和我们谈一谈您最初是如何与生活德育结缘的?  高德胜:在当下中国,德育名声不佳,研究德育的也连带着名声不佳了(反过来也部分成立)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一种古诗词和古代文学经典的鉴赏和文学评析,而是站在一种更加高远的精神高度和更加宏大的思想背景中,去聆听古人那些关于宇宙、人生、社会问题上的教诲,努力透过文字的层面寻找和体会古人的智慧。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将“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并将“教育普及”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
我们都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然而,站在今天的时代巅峰回望世界各民族,又恍然发现她是一度重伦理道德和知识传统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基调是青灰色的,诚如秦砖汉瓦的建筑色彩。回顾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多难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慎终追远。当改革开放让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时,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也许是自觉实现全面深刻的精神文化的战略转型升级,即从重伦理和知识的传统升级到自觉注重创新
摘 要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的道德品性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正是外显的教师道德实践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路径探析,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有效方法。  关 键 词教师职业道德;道德实践;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于川,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分别针对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笔者所在的毕节市五年多来在“三个践行”教育,即爱的教育、生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系统育人的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结合毕节市的实践探索,本文拟从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德育的境界三方面,探讨新时期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方式。
:邓局长,您好!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中小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此,贵局是怎么做的?  邓云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一项事业。一个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如果连人都做不好,其他就很难做好。这就是我们讲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我们要培养未来人
核查表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使学生对照标准反省提高自己。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为此,我们尽力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亲自体验的机会,表现性任务便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表现性评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青睐,它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请看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
摘 要  青少年政治思想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稳定。本研究通过调查初二、高二、大二和大四学生政治思想的变化情况,分析出青少年政治思想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政治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构建了符合其政治思想发展规律的策略,旨在促进青少年政治思想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青少年;政治思想;影响;策略  青少年对国家政治的理解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一个人只有在产生感情的基础上才能对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立德”成为回归教育之本义、破解当前教育现实问题的关键。莱州自200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是全国道德建设示范县,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道德建设典型予以宣传推广,被誉为“厚德莱州”,为我们推进区域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厚实的道德基础。  伴随着2016年《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
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贯彻大会精神,是当前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大会精神,探讨實践应对,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