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o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农村寄宿制初中和课余生活指导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课余生活指导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对当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现状和原因分析,作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课余生活指导 归因分析 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稳步推进,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离开了家,进入到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在校时间要远远多于走读的学生,和家长接触的时间远远少于走读的学生。他们在课余生活内容的广泛度以及参与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走读学生的课余生活受家长的指导或影响较大,而寄宿制学生和家长接触时间少,课余生活受家长影响少,受老师和同学影响大。寄宿制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更容易被各学科任课教师以各种名义占用,原本一部分本该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会成为写作业的时间。即便没有被占用,多数学生也是在聊天或打闹,这种自发的随意的的课余生活状态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课余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兴趣特长的培养、参与探究能力挖掘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对于寄宿制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本文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说农村寄宿制初中指的是以农村学生为主体生源实行全员寄宿管理的初级中学。这里所说的课余生活指导指的是教师或其他校工作人员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课堂以外的生活进行引导和帮助,以期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课余生活指导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现状,我们以一所纯初中寄宿制学校——延庆第八中学为样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该学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由原来7所山区初中校合并而成,生源覆盖88个川山区自然村,是本区唯一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340份,实际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40份,调查对象包含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宿舍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6个群体。
  第一,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开展课余生活指导意义的认知现状——学校各层面对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
  我们对学校各层面人群的课余生活指导必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了解学校范围内不同层面人群对在寄宿制初中学生中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的意义,调查结果如下:
  借助调查数据能够看出,该校多个相关群体都认为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开展课余生活指导有必要。虽然任课教师对此的认同程度略低,但也达到八成以上。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应该开展针对学生的的课余生活指导,数字的背后反映出家长对目前孩子课余生活现状是不满意的。从学生自身看,他们也对目前的课余生活情况不特别满意,九成以上的学生要求或者希望能够加强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从学校领导、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層面看,他们全部认为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反映出这些群体对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的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
  第二,当前农村寄宿制初中课余生活指导相关制度建设以及指导主体现状——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指导主体以宿舍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
  在针对“哪些人应该成为农村寄宿制初中课余生活指导骨干力量”的调查中,不同调查对象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异。从数据的比较来看,学校领导和宿管人员趋向认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该成为参与课余生活指导的骨干力量,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趋向认为宿舍管理人员应成为课余生活指导的骨干力量,班主任还认为学校领导也应该成为课余生活指导的骨干力量。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则希望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能成为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的骨干力量。另外,还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指导自己的课余生活,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相当多的学生希望自己能掌控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愿意别人占用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这和一些教师过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个学科作业有关。
  第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课余生活指导主要方式和途径现状——课余生活指导的方式途径较为单一,以课外活动课形式为主。
  数据表明,影响和制约农村寄宿制学生课余生活指导开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综合的。学校领导倾向于借助班会活动课和聘任专门教师开展指导活动;宿舍管理员一致认为应聘请专门教师进行课余生活指导,另外,他们多数也赞成通过班会活动课或者由专任教师进行引领组织。更多班主任则认为应该由任课教师进行引领和组织。任课教师有八成以上认为由自身进行引领和组织比较合适,家长和学生基本认为应该由任课教师或者专门聘请教师进行课余活动指导。
  第四,当前农村寄宿制初中开展课余生活指导主要内容现状——以学科拓展类活动指导为主。
  在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调查中,笔者根据实际以往课余生活指导方面的经验选择了8项内容作为调查选项,这8项内容涵盖了前一段时间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还包括一些学生以及家长希望能得到及时指导呼声比较高的内容。从调查数据来看,不同调查主体对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的取向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领导层面认为除了家庭作业之外其他所有内容都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内容,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学生的调查数据也都反映出“家庭作业指导”不应成为课余生活指导的主要内容,可奇怪的是任课教师和家长却希望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在其他几项指导内容当中,除了“学生对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的指导”和“家长对体育活动的指导”数据相对较低,其他各项都是比较高的,体现出不同层面的调主体对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还是基本认可的。
  四、现状归因分析
  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和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对以上状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体得出以下认识。
  1.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参与课余生活指导积极性不足归因分析
  数据反映出农村寄宿制学校一线教师虽然对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但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工作时间有限,不愿意额外增加工作量
  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他们的工作量本身要比同规模的走读制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要大。他们不但要完成一天八小时规定的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在学校或年级组的安排下完成学生午间晚间休息学习的看护和指导工作,也要完成学生日常生活衣食起居的照料工作。如果再增加课余生活指导的任务,教师会感到额外增加了工作量,虽然他们对这项工作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但面对沉重的教学成绩压力,面对并不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他们更愿意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见效更快的教学成绩提升方面。
  (2)教师参与课余生活指导的能力严重不足
  该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以前撤并学校,对寄宿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管理还是沿用以前管理经验。很多一线教师并不十分清楚寄宿制学生课余生活指导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开展课余生活指导,至于指导的具体内容更是知之甚少,他们没有把寄宿制学生和走读制学校的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进行分析比较,不能站在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角度上看问题,不愿意去深入研究寄宿制学生真正成长所急需的是什么。名义上是课余生活指导课,实际上就相当于自习课或知识辅导。
  (3)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奖金等待遇。对寄宿制学生开展课余生活指导从长远看无疑对学生健康成长是有利的,但从短期来看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似乎并不是特别明显,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课余生活指导这一内容几乎很少涉及,教师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评价制度很难调动教师参与课余生活指导的积极性,即便是开展了相关的指导活动,其质量和效果也是打了折扣的。
  (4)学校缺少系统的课余生活指导的制度安排与监督管理
  有些学校虽然也利用校本活动课开展一些课余生活指导活动,但这种指导更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缺少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指导的内容也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干脆当成自习课。
  2.学生对参与课余生活指导积极性不高归因分析
  初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左右,这一年龄段正是从儿童向青少年过度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呈现的基本特点就是自主能力差,主体意识不强,行为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老师们跟学生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中考,这些内容在學生的意识中已经落地生根,更何况学生并不是很清楚真正的课余生活指导课是个什么模样,面对学校偶尔开展的类似于“自习课”的课余生活指导课,学生们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会高到哪去。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开展的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和学生真正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这也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课余生活指导兴趣不高。学校为了全面推进课余生活指导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课余生活指导,往往采取“拨人头”的做法,先不管学生是不是真正的需要,至少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余生活指导活动中。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工作似乎开展的红红火火,但一部分学生由于是“拨人头”强行指派参与活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实际收获并不大。
  3.农村寄宿制学校课余生活指导制度缺乏归因分析
  学校缺少对课余生活整体制度设计的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偏差。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面临中考和升学的压力,不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开展课余生活的指导,一些学校领导甚至觉得课余生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没有必要过多的进行干涉,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更多的应该是家长负责。他们认为寄宿制学生在学校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况且学校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负责学校整体的秩序,如果不通过知识的学习填充学生的闲暇时间,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整体秩序就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学校没有必要制定课余生活指导方面的专门制度,即便是制定了一些制度,也难以真正得到执行。
  另外,学校缺少课余生活指导制度整体设计也和学校一些领导干部的畏难心理有关。一所学校的学生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而教师只有几十人或上百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成长环境,都有完全不同的兴趣爱好,要对所有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追踪指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开展这些指导活动也要受到教师水平、活动场地、活动时间、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因此,一些学校认为明知不可为还要硬着头皮去制定相关的课余生活指导的制度方案就是“不务正业”,就是“丢西瓜捡芝麻”。
  五、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所有教职工对开展课余生活指导意义的认识。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根本职责,必须破除畏难心理,必须从立德树人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认识对寄宿制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的意义,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扬长发展的可能性,引导学生对世界、对生活产生深刻而又 独到的感悟体会理解和把握。
  二是群策群力,制定课余生活指导的相关制度,保障指导活规范有效开展。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引领学校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根本保障。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干部应该充分发挥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对寄宿制学生课余生活指导的制度、方案的制定工作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领导干部要相信教职员工的能动性,大家群策群力,保障制度规范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师参与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学习,提升自我认识的过程。
  三是加强对宿舍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指导培训,明确各自的职责,提高他们开展课余生活指导的技能水平。
  作为寄宿制学校要承担一部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功能,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更是承担着一部分家长的职责。学校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对班主任、一线教师、宿舍管理员等课余生活指导能力的培训。学校要为他们外出学习、接受培训提供便利条件,要借助区县德育科研部门的智慧和力量,拓宽指导思路,学习指导技能,学校要敢于让不容岗位的教师承担课余生活指导的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反思教训。
  四是建立针对寄宿制学生课余生活指导效果的奖励评价机制。
  学校要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制定课余生活指导奖励考核评价制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学校在每学期结束时进行奖励评价,让付出劳动的教师得到相应的报酬,激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五是拓宽和丰富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使其真正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观察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需要,根据这些需要确定指导的内容。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要近些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过健康多彩的课余生活。比如宿舍朋友交往指导、电子阅读指导、网络生活指导、时事评论指导、身心协调发展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师生交往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各种球类、棋类、绘画、名著阅读、科技制作等等,都可以作为课余生活指导的内容。
  参考文献 :
  【1】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 吴霓、廉恒鼎 教育管理研究 2010年12月12期
  【2】 《中小学课余生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张波、褚建和、冉霞 《教学与管理》2013年2月1日
其他文献
目前,笔者所在的顺德区正围绕工业智造的课题,许多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学校的职业教育面临为地方产业提供大量的具有跨学科综合素养人才的社会背景下,本文将结合科创项目《一种新型椭圆规》的实践,从四方面诠释笔者基于学校层面如何开展STEM科创活动培育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实践与研究。  一、营造STEM创客育人环境,是培育工匠的首要条件  目前育人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STEM教育务必领悟何
期刊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介入,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正在发生重组或置换,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就谈谈基于移动终端支持下中职语文如何开展微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微课程概念的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对微课程的界定  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率先提出的。他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把一堂课原本几十分钟甚
期刊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育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作用突出,而这些正是当代就业环境中所迫切需要的。事实上,只有扎实语文课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理念渗透至关重要,对培育学生的能力作用显著。时至今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然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实践
期刊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一直从事英语教学,正是因为一份执着的热爱,才积累了这些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下面与大家一起做个简单分享。  我从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两方面入手,作为我今天的分享内容。  一、管理模式  分为打分制(班分,个人分);小帮手管理制(7个帮手);家校配合制三个方面。  二、教学模式  分为老师目标(4个目标);教学资源(5样);课堂结构(5步)三个方面。其中打分制又分为班分和个人分。  两
期刊
在互相比较中进行文本阅读,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相应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资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方式,或是作家、格调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层次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剖析、综合、概括,再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构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那么,该如何在比较中进行阅读呢?  一、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鲁迅先
期刊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于如今的课堂仍然适用。适时启发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语文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出现的主要问题  1.提问急于求成,没有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空间  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索,教师已经自问自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消化。例如我在上四年级第二学期时的一篇课文《
期刊
所谓严师,即给予学生更大程度更多方面的格式化规范,“严师出高徒”多用来称赞严格的老师培养出好学生。但据了解,“严师出高徒”其前身应为“名师出高徒”,即更好的育人条件能培育出更优秀的人;其衍生“严师”是指更规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更大程度避免错误,从而走向“高徒”。其对应模式一“管”。  “自由出天才”的理念则出自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低年级儿童意志力非常薄弱,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在15到20分钟左右,这给识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况且单纯的识字甚是枯燥,如何把枯燥的识字变为有趣的学习,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地识字,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空间与图形,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教具学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不仅具有直接直观、便于操作、深化理解的重要功效,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期刊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课改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可、接受和实施。对于我们怎样教好数学,怎样让学生很好地感兴趣和掌握我们所教的内容。让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地去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无疑是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每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参加区级或校级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研究性学习培训和交流。鲜明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让每位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