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出高徒”还是“自由出天才”?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ix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严师,即给予学生更大程度更多方面的格式化规范,“严师出高徒”多用来称赞严格的老师培养出好学生。但据了解,“严师出高徒”其前身应为“名师出高徒”,即更好的育人条件能培育出更优秀的人;其衍生“严师”是指更规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更大程度避免错误,从而走向“高徒”。其对应模式一“管”。
  “自由出天才”的理念则出自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教育的本性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天性的过程,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作为人的天性得到保护,天赋、兴趣、自由、自主、充足的睡眠、充足的营养、探索的氛围,才是让一个人心智大开、创造力源源不断的重要条件,而不可能是其他外在的标准!其对应模式二“不管”。
  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到底是严一点好?还是松一点高效?到底“管”还是“不管”?现在,我以湛江四中2017届高三17班为例,通过对26位同学的调查,并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反思“管”于“不管”两种班级管理模式的利与弊!
  17班是湛江四中17届的一个文科重点班,全班70人,算是整个年级里数一数二的大班级,由于是中下层次的班级,“关系学生”比较多,学生总体情况良莠不齐,不易管理!高一高二时由本人担任班主任,主要是采取严格的教育管理方式。纪律是维护班级整体性的保障,自分班之后,我就以《湛江市第四中学学生管理手册》为基础,制定了《17班的班规》,我的管理理念就是严,纪律是铁。
  高三时黄老师接班担任班主任,主要采取“自由”的管理模式,所谓自由,并非诸事不管百事不顾,而是大事小管,小事放手。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年备考,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一直以来都是我工作的重点,每次考试之前做好备考、思想引导工作,考风考纪教育,考完试之后进行细致的班级、各科以及个人成绩分析,并进行“学困生”的单独谈话与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接下来的学习的方向;所以每次大考之后,也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虽然高三有很多次大考小考,黄老师的要求就是同学们踏心学习就好了,不要那么关注这些成绩!班长说“她很少跟我们看成绩,排名什么的也只是稍微提一提,对这些不是很重视。但谁有进步有退步去找她时她会分析出原因。”如果单纯从成绩的角度来看,17班的学生在我这个“严师”严格有序的管理之下,从高一到高二的成绩一直都在不断地进步,并且多次超额完成任务,效果非常明显。在黄老师自由自主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高三一年的学习成绩总体都在下降,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模式对于不自觉的同学来说,学习会越来越懒散;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来说,他们还是很看重成绩,希望老师进行成绩分析来指导自己的方向。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严师出高徒”是正确的选择呢?不是的,两年的严格管理,也弊端重重,下面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说明:
  “严师”本身对老师的要求就很高,它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智力、功底、修养、水平、品德等方面总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也就是严格要求学生做任何事情之前,我这个班主任必须先做到,这无形之中就给自己添加了巨大的压力。班主任每天被繁杂的工作占用大量时间,疲于应付各种问题,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更没有多余的精力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导致教学水平跟不上来,专业水平难以提高。更严重者,会把自己的身体搞垮,高二第一学期因此住院了两周!
  对于学生来说,我的“严”也给他们留下了不少的“心理阴影”。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学生表面是听从的但内心却是抗拒的。太死板太苛刻地对学生,让学生觉得你没有人情味,不敢与你接近,这样就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不敢与老师谈心,教师与学生不同心就很难去管理好班级,最后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叫“吃力不讨好”!
  而黄老师的自由管理模式,却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调查的26位学生中,96%都表示很喜欢!高三这种特殊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平时的行为也不会因为学校和班级的条条框框而担心自己被老师批评。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就喜欢和老师亲近,老师说话的信服力就大。对于老师本人来说,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也可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和压力,为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为自己预留了更多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就两种模式而言,“管”较为普遍,其针对目标有二:一为学生整体表现,即集体排面,二为学生个人行为规范。二者就整体而言服务于大方向大目标,即年级、学校。对班级内部学生个人而言必然存在不满和排异,毕竟人人个性有异,一招鲜不可能吃遍天。因而導致的是班级整体成绩上档次,集体凝聚力却不足,集体内部小团队多分。
  然而,黄丹老师的“不管”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集体,应用“不管”模式的集体必须先存在相当的集体凝聚力,该类团体多集中于有过相当时间磨合调整的集体,因为有对学生个人情感的照顾和对学生较多的接触,该类模式导致的效果亦显而易见:集体内部个人成绩档次分明,高中低三者皆大量存在,平衡程度较低,但集体凝聚力极强,同学之间交流密切、丰富,不易分散,班级评分高。其服务对象为班级内部,大至集体,小至个人。
  在当今时代,“严师”偏向于应试;“自由”偏向于育人,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冲击,“自由”模式似乎更受学生的欢迎。不管哪种模式,都要求老师必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渊博的知识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他文献
本学期,我匆忙地接任了四(3)班的班主任。开学的第一节课快结束时,突然,“砰”的一声,教室的门打开了,只见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站在门外,我安排他坐下后,刚转身就听见下面哄然大笑,随着大家的目光,我看见那位刚进来的学生正在调皮地做鬼脸。我马上严肃地叫大家守纪律,于是课室慢慢地静下来。下课后,经过多方面的了解,知道了他就是校園内“大名鼎鼎”的学困生李家伟。这个学生思想差,不爱学习;纪律差,上课喜欢扰乱课
期刊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材料和工具,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打破用教材教的桎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克服的教学难题。重庆骆应华老师的《穷人》一课以独具匠心的教材取舍、标新立异的教学设计、扎实灵活的教学方法,关注文体,将探究贯穿整个教学的中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一、关注文体,依据学情,合理取舍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众所周知,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
期刊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每个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最初接触的就是汉字的学习,如今的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本的编排也是先从识字开始,识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成为了每天必备的功课,这些足以说明了识字的重要性。识字教学它不像阅读教学那样具有诗情画意,也不像习作教学那样异彩纷呈,更不像口语交际那样生动活泼,但是,它却是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单一,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的现
期刊
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物理,物理教学内容在高中具有很重要的教学地位。物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只是应对高考考试的任务,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中感受到真实的学习价值和物理价值,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身为物理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以考试的成绩来认定某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好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策略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人生发展为根本任务,除了传授学
期刊
目前,笔者所在的顺德区正围绕工业智造的课题,许多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学校的职业教育面临为地方产业提供大量的具有跨学科综合素养人才的社会背景下,本文将结合科创项目《一种新型椭圆规》的实践,从四方面诠释笔者基于学校层面如何开展STEM科创活动培育具有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实践与研究。  一、营造STEM创客育人环境,是培育工匠的首要条件  目前育人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STEM教育务必领悟何
期刊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介入,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正在发生重组或置换,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就谈谈基于移动终端支持下中职语文如何开展微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微课程概念的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对微课程的界定  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率先提出的。他提出微课程的概念,把一堂课原本几十分钟甚
期刊
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育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作用突出,而这些正是当代就业环境中所迫切需要的。事实上,只有扎实语文课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理念渗透至关重要,对培育学生的能力作用显著。时至今日,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然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实践
期刊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一直从事英语教学,正是因为一份执着的热爱,才积累了这些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下面与大家一起做个简单分享。  我从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两方面入手,作为我今天的分享内容。  一、管理模式  分为打分制(班分,个人分);小帮手管理制(7个帮手);家校配合制三个方面。  二、教学模式  分为老师目标(4个目标);教学资源(5样);课堂结构(5步)三个方面。其中打分制又分为班分和个人分。  两
期刊
在互相比较中进行文本阅读,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相应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资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方式,或是作家、格调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层次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剖析、综合、概括,再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构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那么,该如何在比较中进行阅读呢?  一、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鲁迅先
期刊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于如今的课堂仍然适用。适时启发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语文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出现的主要问题  1.提问急于求成,没有给予学生足够思考空间  有时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索,教师已经自问自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消化。例如我在上四年级第二学期时的一篇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