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让老师的语言吸引住学生的心、让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忘却下课的铃声、让生动优美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为学生打开文学的大门。
关键词:兴趣;优美语言;拨动;心弦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只有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拨动孩子的心弦,让学生的大脑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才能使他们走上语文学习的殿堂。
一、让老师的语言吸引住学生的心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能力应该是很强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与学生交谈,老师的口才要好,要善于抓住机会展示语言的魅力,语言或轻柔,或动情,或风趣诙谐,要能捉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愿意听。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渐渐地学会表达,潜意识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比如,一次出手抄报,班上的王婉萍同学书写时把一行行的字写斜了,笔者见了,接过来,笑着说:“哎哟,你的字都在爬楼梯了!”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这样的语言多了,学生就会意识到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学生就会觉得这样表达很有趣,就会渐渐地爱上语文。
二、让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忘却下课的铃声
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课堂,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离不开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达到语言能力培养的目的。然而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而就在仅有的四十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保持集中,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老师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节课感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得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巧妙设计。记得教《庐山的云雾》第二节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出示第二节,学生自由读,并找出中心句。
启发想象作画。指导朗读背诵。学生先自己读、自己背,再指名读、指名背。
这样的设计应该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读中想,想中画,画中说,画中读,再加上充满激情的调动语言,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小手高举,小脸通红。美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自然就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此时铃声已响,学生未知。我想,如果每节课都向这样上课,学生哪有时间分散注意力,哪能学不好语文,哪能不喜欢上语文呢?
三、让生动优美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
一节又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住了学生的心,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爱上了语文,然而这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还得让学生学会运用,这除了课堂上的语言能力训练之外,重要的是积累,更重要的是课外知识积累。为此,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
1.课堂上,老师除了适当的引导外,就是要少说话,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话。
老师的问题要像抛砖引玉似的,一个问题出去后,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下去,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下去,层层递进。同时,引导学生作一些句型练习。比如,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话,体会句子强烈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学习恰当的表达方法。
2.精美有趣的文字片段指导学生背诵、运用。
一篇课文学完后,如果笔者认为有好的文字,就会要求学生背诵,同时告诉他们,你们在平时的交谈、写作中,这些文字,大家同样可以用,只不过,要用得恰当,还可以作适当地修改。这样,你也就会成为小作家,将来还可能成为大作家。长期下来,学生不但渐渐地学会了运用,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身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指导摘抄,写读后感。
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笔者会告诉学生,仅靠语文书上的文字,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得多看课外书。同时笔者对学生不急于提过高要求,最初,先鼓励学生每天找几个自己认为的好词语、好句子,并找时间在班上交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渐渐地,激励学生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每天比一比谁摘抄得多;再后来,交流时,就请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些好词好句的想法、感受,并把它写下;最后,引导学生对所读文章要有一个整体把握、整体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样,对学生的要求由低到高,让学生由浅入深,在兴趣中渐渐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4.指导学生写好习作。
每周的习作课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过程。在习作指导时,教师既对文章的大体框架作一个指导,又注意引导学生写好细节,让学生有话可写,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习作后,老师认真批改,找出学生文中的闪光点,找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写作欲望,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兴趣;优美语言;拨动;心弦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只有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拨动孩子的心弦,让学生的大脑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才能使他们走上语文学习的殿堂。
一、让老师的语言吸引住学生的心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他的语言能力应该是很强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与学生交谈,老师的口才要好,要善于抓住机会展示语言的魅力,语言或轻柔,或动情,或风趣诙谐,要能捉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愿意听。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渐渐地学会表达,潜意识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比如,一次出手抄报,班上的王婉萍同学书写时把一行行的字写斜了,笔者见了,接过来,笑着说:“哎哟,你的字都在爬楼梯了!”周围的同学都笑了。这样的语言多了,学生就会意识到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学生就会觉得这样表达很有趣,就会渐渐地爱上语文。
二、让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忘却下课的铃声
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课堂,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就离不开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达到语言能力培养的目的。然而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而就在仅有的四十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保持集中,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老师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节课感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得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巧妙设计。记得教《庐山的云雾》第二节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出示第二节,学生自由读,并找出中心句。
启发想象作画。指导朗读背诵。学生先自己读、自己背,再指名读、指名背。
这样的设计应该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读中想,想中画,画中说,画中读,再加上充满激情的调动语言,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小手高举,小脸通红。美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学生沉浸其中,乐在其中,自然就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此时铃声已响,学生未知。我想,如果每节课都向这样上课,学生哪有时间分散注意力,哪能学不好语文,哪能不喜欢上语文呢?
三、让生动优美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
一节又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住了学生的心,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爱上了语文,然而这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还得让学生学会运用,这除了课堂上的语言能力训练之外,重要的是积累,更重要的是课外知识积累。为此,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
1.课堂上,老师除了适当的引导外,就是要少说话,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话。
老师的问题要像抛砖引玉似的,一个问题出去后,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下去,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下去,层层递进。同时,引导学生作一些句型练习。比如,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话,体会句子强烈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仿写句子,学习恰当的表达方法。
2.精美有趣的文字片段指导学生背诵、运用。
一篇课文学完后,如果笔者认为有好的文字,就会要求学生背诵,同时告诉他们,你们在平时的交谈、写作中,这些文字,大家同样可以用,只不过,要用得恰当,还可以作适当地修改。这样,你也就会成为小作家,将来还可能成为大作家。长期下来,学生不但渐渐地学会了运用,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身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指导摘抄,写读后感。
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笔者会告诉学生,仅靠语文书上的文字,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得多看课外书。同时笔者对学生不急于提过高要求,最初,先鼓励学生每天找几个自己认为的好词语、好句子,并找时间在班上交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渐渐地,激励学生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每天比一比谁摘抄得多;再后来,交流时,就请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些好词好句的想法、感受,并把它写下;最后,引导学生对所读文章要有一个整体把握、整体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读后感。这样,对学生的要求由低到高,让学生由浅入深,在兴趣中渐渐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4.指导学生写好习作。
每周的习作课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过程。在习作指导时,教师既对文章的大体框架作一个指导,又注意引导学生写好细节,让学生有话可写,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训练。学生习作后,老师认真批改,找出学生文中的闪光点,找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写作欲望,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